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是什么意思?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又作子敦,号寄簃,浙江湖州人。晚清著名法学家,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历任天津与保定知府、刑部左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法部左侍郎等职。
出身刑部,旧律素养极深,在晚清的大变局中,担起法制改革的大旗,放眼世界,致力锻造融会中西、古今的新法制。在他主持之下,废除了传统酷刑,并将以《大清律例》为代表的传统法系改造为包括刑律、民律、刑事诉讼律、民事诉讼律在内的西方部门法体系;同时,创办京师法律学堂以培育法学人才,聘任日本法学博士来华参与修律,延请留学生翻译大批欧美与东瀛的新式法典。
沈家本引领时代,影响深远,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制现代化之父”。
李贵连教授是研究沈家本及其思想的权威专家,潜心研究寄簃之学近四十载。本书厚积薄发,资料翔实,在作者的逐步引领下,回顾沈家本不凡的人生轨迹,细察其心路历程,重新审视他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为司法改革、修订新律所付出的努力、立下的业绩。
今天的推送摘选自新民说最近推出的《沈家本传》,一部了解沈家本生平与其所作出的业绩必读之作。
前尘似漆渺难知
——三十年的刑曹和科举生涯
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湘黔之行后,沈家本开始步入中青年时代的科第及刑曹生活。这个时期长达三十年,科举与刑曹并行,个人和家庭变化都很大。科第方面,他轻而易举地考取了举人,但会试进士,却屡次名落孙山,直至过了不惑之年,才金榜题名,考取进士。刑曹生活方面,由于个人的努力,他很快以律鸣于时,成了一名精通律例、能得心应手处理各种复杂案件的刑部司员。这个时期,由于醉心科第,他为考取进士而被八股文所困近二十年。反复出入科场和三十年漫长的刑曹生活,使他的思想经常处于消极、悲观甚至绝望的状态。他毕竟是一个笃学深思的人,尽管处境不佳,有时甚至屡逢逆境,在经史考证和律学研究方面,仍然成就斐然。
一、乡试中举
同治三年(1864年),沈家本随父离开贵阳,在湖南长沙汇合母亲后顺江东下,直达上海。到上海时,沈家本与父亲分手,遵父命由海道北抵山东烟台,最后从烟台直达北京。
父亲丢了官,对他和他的全家,当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毕竟还很年轻,还有漫长的人生,有圆父辈之梦的机会。“我从雪中来,山围光璀璨。彳亍瓦砾场,掩映情尤惋。劫余灰未寒,旅梦凄欲断。……世事逢颠危,局外空扼腕。行止皆由天,喜悼亦各半。旅魂少安舒,壮游真漫汗。中夜起舞时,荒鸡隔岭唤。”[1]凄怆悲凉的歌声中,不乏青年的豪情壮志。归途都是壮丽的山川,大自然激发了他诗人的情怀:
二十七日磨盘山道中,乌踆东上,出行来第一遭也,慨赋长句
黔山高与蜀山连,千里沉阴不计年。
兵火难期他日靖,客旌却喜早春悬。
纵来嶂叠峦重地,好是云开日见天。
莫笑劳人情草草,一肩行李意萧然。[2]
车过雪山关:
石磴回盘鸟不翔,玉峰高迥接天阊。
层冰霤积千年雨,峭冷林飞六月霜。
古寺华鲸鸣乍遏,长途疲马走还僵。
何如塞外探奇景,万里寒云拥大荒。[3]
舟下空舲峡:
三峡猿声午夜闻,《竹枝》唱彻楚山云。
诗家妙悟新城老,言象胥忘自不群。[4]
来到岳阳楼:
湖水东流去,斯楼万古存。
五言高杜孟,千里下湘沅。
碧落浮空阔,青山入吐吞。
同怀渺何处,独自一凭轩。[5]
读了这些诗,笔者十分疑惑,浪漫气质的诗人,为何会与冰冷冷的法律结缘?但是二者最终结合了,这大概就是今人爱说的“二律背反”吧。冰冷的法律需要温暖的人文关怀。
在长沙,沈家本已有意单独入京:
到长沙后将入都
牂牁江口汨罗阴,杖履追随拓素襟。
曾结左思招隐念,更伤王粲远游心。
难忘积习担书簏,怕听哀歌扣剑镡。
此日挂帆江海去,春晖忍读孟郊吟。[6]
他如此急速进京,是为了什么呢?日记断记,诗文没有明确的回答。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在刑部参加京察。京察前,他赋诗二首,诗前云:“腊八京察过堂,计自甲子到部八过堂矣。”[7]甲子年正好是同治三年,距光绪十三年,整二十四年。京察三年举行一次,所以光绪十三年的京察是第八次。以此计算,他这一年匆匆进京,显然是到刑部报到任职。另据《墓志铭》:“安顺公(按:指沈丙莹)以忤时解官归,公(按:指沈家本)才弱冠,即援例以郎中分刑部,公之学律自是始。”[8]从这节记载也可说明,他这次进京的目的是到刑部任职。
从上海到烟台,沈家本乘坐的已不是木船,而是洋轮。在烟台,他少作停留,拜访老朋友——心岸居士。
烟台访心岸居士留别三章
旧梦宣南记几回,雪泥天末断鸿猜。
三年磨蝎蛮中住,万里乘鳌海上来。
别久顿教惊喜并,语多总以乱离该。
时艰一面千金值,门外骊驹且漫催。
笔耒长悬研不肥,秋风依旧褐为衣。
桂林羞对银蟾照,杏苑空看玉燕飞。
游子生涯随处觅,使君高谊近来稀。
自怜卜式功名薄,望断蓬瀛青琐闱。
绿槐高处一蝉鸣,又敞离筵促去程。
静摄羡君成慧业,奔驰笑我为浮名。
广渠门畔车尘俗,镜海楼前水月清。
日下正多青鸟使,双鱼还许故人烹。[9]
战乱以后,老朋友骤然相见,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他羡慕朋友不问世事、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为自己南北奔走求取功名而羞愧,同时对未来的前途感到渺茫。在老朋友的面前,他尽情地吐露自己的心事。
同治四年,浙江补行咸丰十一年辛酉科乡试。他到刑部时间虽然不长,也不能放弃这一机会。于是六月十九日,他由北京起程,先到天津。二十八日,他从紫竹林登上轮船“行如飞”号,七月初四日到达上海,初七日雇船前往湖州,十二日回到编吉巷旧宅。父子兄弟稍作团聚后,二十一日在其父陪同之下,前往杭州应试。
这是他等待多年,不惜千里赶赴,拼力为之一搏的考试。可能是太兴奋又太紧张的缘故,到杭州没几天,他的旧疾又发作了。一连几天,他的头剧痛,浑身发热,胸膈不通,饮食不进。一直到八月初八日开试,他虽然精神不支,痼疾未愈,只是为了这难得的机会,仍然扶病入场。
扶病入场
远逾江海赋归来,献艺风檐寸晷催。
扶病莫嫌腰瘦损,月明三五强衔杯。[10]
自咸丰季年以来,浙江乡试便因战乱而停止。乡试消息传出,全省士子云集,经历两度战火、已经残破不堪的杭州城顿时热闹起来。进场入考士子,仅绍兴一地就达二千二百多人,宁波次之,有一千六百多人,杭州又次,则一千有奇,台州来了八百多人。相比之下,嘉湖地区少多了,仅七百多人。金、严、温、衢、处五府人数最少。全省***约九千一百余人。近万士子,角逐有限的举人,这就是当年的科举考试。
初九日,天刚亮,试题发下来了。“头题: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11]首题: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三题:禹思天下有溺者一节。[12]诗题:红树碧山无限诗,得诗字”[13]。也许是积之日久,他吮笔挥毫,二鼓,文诗皆脱稿。第二天,誊正删补,便交卷出场。
十二日考《易》《书》《诗》《春秋》《礼》。《易》题为“君子黄中通理”;《书》题为“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怌之”;《诗》题为“自今以始岁其有”;《春秋》题为“秋,郯子来朝(昭公十有七年)”;《礼》题为“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14]
十五日第三场,“三鼓,题纸来,提笔直书,手僵痛亦不顾也。申刻完卷交进即出场。策题为经学、史学、考课、衣服、兵制”[15]。
多年苦读,他对这次应试似乎胸有成竹,三场一挥而就。出场后,他的心情很好,游西湖,访灵隐,登雷峰,拜岳坟。战火后的杭州,“沿堤至平湖秋月,惟存败壁,堤上柳树无一株存者,令人徘徊不忍去”。“昭庆寺止存铜佛一尊,雨淋日炙,无顾而问者”。“南北两山树木尚有存者,多被湘军砍伐作柴卖钱”。“登高一览,惟见残垣断壁,荒烟缭绕”。
凌波远眺,西湖风景如故,雷峰塔巍然独峙。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湖上感赋
山色湖光黯淡愁,西风容易又残秋。
荒亭寂寞泉空咽,断碣模糊客遍搜。
烟拥平桥天棘满,云封古殿瓦松稠。
我来欲问句留处,石径苍凉夕照收。[16]
飞英塔是湖州城的一大景观,也是湖州的象征。前几年,塔遭雷击,沈家本时在长沙,闻讯颇为不快,认为这是湖州文运衰败之象。应试后,他虽然胸有成竹,心中还是有难以压抑的担忧。重阳过了,报录人来到编吉巷口,这时才释怀,在近万士子的角逐中,他成功了。虽非解首,中式第六十二名,也不算后。他的朋友关梅生则中式第一百五十二名,湖州文运回来了。
编吉巷口人声嘈杂,贺客盈门。热闹一阵以后,再返杭州,拜见房师,翻读考卷。笔者手边有他头场的试卷。但是很惭愧,笔者不研读八股文,无法评论他的试卷。原文冗长,不便照录。下面将他的房师荐批录入如下:
全部三场荐批:“首艺理明机圆,词无庞杂,次、三清畅,诗妥。经艺稳洁一律。五策清洁。”
首场头题批:“一气挥霍之中仍处处典切,禀经酌雅,洁净精微。”
首题批:“清而腴,疏而畅,沙明水净,尘障一空。”
三题批:“从以是二字着笔,故语语有颜子在。不矜才,不使气,灵光四映,元著迢迢。”
诗批:“自然浑雅。”[17]
就批语看,是不错的。
人生总是悲喜相间。正当沈家本沉浸在中举后的欢乐中,从北京传来他父亲谋复职而失败的消息。沈丙莹送儿子到杭州应试后,即赴北京,经多方疏通,得两宫皇太后的召见,终于有机会述职、诉说贵州的官场和自己的在黔经历。按正常情况,能够得到引见的官员,一般都会给予留用。但沈丙莹的运气不佳,“引见后竟奉罢休之旨,下文竟难设法,为之焦灼”[18]。
更糟糕的是,父亲奉旨罢休尚未到家,四弟病危,旋即辞世。在此期间,一位与沈家本有着生死之交的朋友的死讯也传到编吉巷。他异常悲痛:
哭吉甫五首
(其一)
人生若浮云,聚散洵无端。
饥来驱我去,别君辞长安。
方谓暂分手,定知会面难。
踟蹰执君裾,欲去仍盘桓。
悲风飒然来,一语含辛酸。
生别意恻恻,死别泪澜澜。
神往形已隔,永诀当何言。
莫歌《蒿里》曲,曲罢徒增叹。
(其五)
海内索知心,知心久寥寂。
抱此孤介姿,所如遭挥斥。
惟君察区区,相视成莫逆。
君性厌纷华,我亦爱泉石。
我性恶浮薄,君亦喜朴直。
春华良可宝,努力崇明德。
置身三代上,颓风尽变易。
方期竟此志,骤来恶消息。
夜阑灯灺余,欷歔展遗墨。
平生道义交,斯人难再得。
我欲招君魂,迢迢关塞隔。
魂分好归来,枫月明故国。
穗帷旷遗影,犹自念畴昔。
梦绕松陵墟,人琴杳难识。[19]
有道是乐极悲生。造物主经常捉弄人,既给欢乐,又给人悲苦,总不愿意使人事事如意,一帆风顺。造物主让沈家本顺利中举,中举后的这些不快,似乎又向他预示:后面的路并不平坦。
[1]《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17页。
[2]《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18页。
[3]《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19页。
[4]《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0页。
[5]《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0页。
[6]《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0页。
[7]《偶存稿》卷九,《全集》第七卷,第134页。
[8]《吴兴沈公子惇先生墓志铭》,《全集》第八卷,第978页。
[9]《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0—121页。
[10]《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1页。
[11]《乙丑日记》“慢”作“恸”,补行咸丰辛酉科并同治壬戌恩科朱卷作“慢”。从朱卷。
[12]朱卷,三题全称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之急也。”
[13]《乙丑日记》“八月初九日”条,《全集》第七卷,第480—481页。
[14]《乙丑日记》“八月十二日”条,《全集》第七卷,第481页。
[15]《乙丑日记》“八月十五日”条,《全集》第七卷,第481页。
[16]《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2页。
[17]朱卷后批语。
[18]《乙丑日记》“十二月初九日”条,《全集》第七卷,第488页。
[19]《偶存稿》卷八,《全集》第七卷,第122—123页。
《沈家本传(修订本)》
李贵连 著
沈家本是晚清爱国忠君并具有改良维新思想的新官僚,也是博古通今、连贯中西的法学大师。他对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法学的繁荣和法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功绩。——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张晋藩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