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与宪法的关系是什么?
民法典是我国的基本民事法律,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民法典要与宪法相一致,服从于宪法。在实践中,民法典可以进一步细化宪法中的规定,但不能与宪法相冲突。
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法律法规应当服从宪法。作为一部基础性的民事法律,民法典也必须服从宪法的规定。在实践中,民法典的出台和修订应当保持与宪法的一致性。例如,《民法典》第一编第一章规定:“本编所称之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这一规定就进一步明确了宪法中对财产权的保护。但如果民法典的规定与宪法相抵触,就会产生冲突,民法典应当被调整或者修订。此外,《民法典》的制定和修改也应当遵循宪法中立法程序和程序规定。例如,《民法典》的修改需要经国家立法机关批准,并公布于全国范围内。这些规定也都是起到保障民法典与宪法的一致性。
民法典与宪法中,哪些方面的规定常常产生冲突?民法典与宪法中,可能会因财产权、公民个人权利、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规定而产生冲突。例如,宪法规定产权受法律保护,但《民法典》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因国家安全、社会公***利益或者其他公***利益需要,可以实行征收、征用、征租或者占用等措施,此时就需要权衡公***利益和个人财产权的关系。
民法典是我国的基本民事法律,但在制定和修改时必须服从于宪法的规定,维护宪法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在实践中,民法典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修订,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法治进步的需要,但同时也需要保持与宪法的一致性,保证法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和国民法典》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