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萨哈林斯克的历史

最初到萨哈林定居的俄罗斯人大都是流放苦役犯和强制性移民。沙俄政府没能实现通过自由移民开发萨哈林的计划,早在1858年就开始向岛上遣送流放人员。11年后萨哈林被正式宣布为苦役流放地。

1882年在今南萨哈林斯克所在地出现了一个名为“弗拉季米罗夫卡”的小村落。据曾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讲,弗拉季米罗夫卡形成之初就十分整洁美丽:新建的木屋宽敞明亮,外边几乎都钉有薄板装饰。很多新舍旁接修了供家务用的偏房。木屋周围开辟的菜园修有篱笆墙。虽然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工,但村落里处处都体现着人们是在精心开拓家业。1883年第一批妇女被遣送到弗拉季米罗夫卡定居。在此之前科尔萨科夫监狱长特发布命令:“立即从安置到弗拉季米罗夫卡的流放人员是挑选出7名最适合婚配的,命其修善房舍田园,并进一步端正品行。”

弗拉季米罗夫卡对开发萨哈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土地肥沃,草场丰茂,建筑用木材随手可得,这些都促进了村落的发展。到1895年初村里已有155座房舍及生产用房,42块开垦田,居住有130人,其中2名苦役,43名强制移民,47名儿童。

1894- 1895年期间弗拉季米罗夫卡与彼得罗帕夫洛夫斯科耶和柳托加两村间连通了道路。通过募捐建起了一座图书馆,出现了第一所被称为“识字校”的学校。学校里教授语法、拼写、算术和上帝约律。为了让孩子们将来能挣钱糊口,还开设了各种工艺课。不过,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弗拉季米罗夫卡一直没能拥有自己的医院。得了病得到位于科尔萨科夫仅有33个床位的诊所就医。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弗拉季米罗夫卡是一座典型的俄罗斯村庄,有小铺、学校、邮局、磨坊等,唯一的一条街道两侧是有刻花板装饰的美观的木屋。

1905年7月日本人在离科尔萨科夫防卫岗不远处登陆,占领了桦太岛。7月29日萨哈林州长利亚普诺夫率部下投降,8月沙俄政府与日本签订《波尔特斯穆条约》,南桦太归属日本。

到20世纪40年代初在更名为丰原的弗拉季米罗夫卡居住有近4万人。新建筑大都是水泥板作顶、窗户上糊着透明纸、墙上抹了沙浆的房子,很不值一提。只有州长府、市政府、博物馆、女子中学和几处教堂的自来水、下水管道、中心供暖这类文明设施当时根本就不存在,甚至连市里的街道也没有命名,只是按方位称东街、西街、南街和北街,并相应地编了号。

主要的工业企业是煤矿、几个食品加工厂(其中生产日本白酒的就有三家)、修船作坊、纸浆纸张制造厂,还有家具厂、胶鞋厂、干饼香肠加工厂、洋蜡厂、印刷厂和其他一些手工作坊。几乎所有的商贸都集中在两家日本公司手中,一家经营工业产品和食品,一家主营谷物。市里开办了有六个年级的小学,两年制高小,中学和专业技校。日本人还按自己的传统推行了男女分制教育。 在日本人统治下弗拉季米罗夫卡的医疗设施并没有发生什么好转。其实这也不足为奇,要知道当时医疗卫生竟是归警察局管理。拥有4万6千多人口的城市只有医生24名,而且由于医生极缺,甚至没有学过医的人也发给了行医证书。仅有20%的病人能得到床位,大多数病人只能睡在地上,所以一张铁床就已经是很大的奢侈,而且病人住院必须自带被褥、餐具和食品。

1945年2月11日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签订了有关俄罗斯向日本宣战条件的条约,其中主要一条是割让南桦太和千岛。

1945年8月11日开始了八月风暴行动。8月25日攻克了日本在大泊(今科尔萨科夫)的海军基地,同日苏军进驻丰原(弗拉季米罗夫卡)。

1946年弗拉季米罗夫卡更名为南萨哈林斯克。

1946年冬日元停止流通。1946 -1948年期间原居住在南萨哈林和千岛的日本居民被遣送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