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经读书人都不上百家讲坛了

看了矫庵先生三次谢绝百家讲坛的经过,颇有些感触。这些年看百家讲坛,深感百家讲坛不“百家”,也不“争鸣”,纯粹是追求收视率和广告费的商业节目,跟真正的学问并不沾边,这也是正经读书人不上百家讲坛的主要原因。

我与矫庵先生素未谋面,但也算打过一次交道——大约半年前,我在学习传统诗词吟诵,因为登不上叶嘉莹先生的网站,就托人问到了矫庵先生的手机号,发短信去求助。矫庵先生日常教学工作很忙,又与我不认识,但依然认真负责地回信给我,告知了论坛负责人的电话,使我得以在网站验证通过。

矫庵先生是叶嘉莹先生的弟子,也算国学大师的得意门生——但凡了解现代国学人物格局的读书人,应该对叶先生一门是抱有敬意的。矫庵先生得了叶先生的真传,尤其掌握了传统吟诵的方法,挽救了这种频临失传的学养,是有功于华夏的人物。何况矫庵先生满腹经纶,诗词做得中规中矩,岂是百家讲坛某些说书先生可比的?正因为矫庵先生这样的读书人都颇有些风骨,这才拒上百家讲坛。古有管宁割席分座,今有矫庵拒绝与于丹同台,百年之后又是一段佳话。

此外我认为,拒上百家讲坛的真正原因,不是矫庵这样的读书人清高,是大伙儿不愿意用被污染、篡改过的国学,让本来就与传统文化远离的大众受到毒害。上海某著名高校一位国学名士,其学术水平深受后进之士敬重,百家讲坛找到他开讲,到得演播室后,他发现根本不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开讲,一切都要听从编导“吸引眼球法”的培训,尤其是制片方的喜好超过了学术本身,这让他忍无可忍,于是乎拂袖而去,放弃了这次出大名和海赚银子的机会。像叶嘉莹先生和毛佩琦先生这样的学者,也都在百家讲坛留不长,究竟是何原因,我们更当思索。

说起来,百家讲坛按照制片方的爱好影响学问的客观,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一年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阎崇年遭掌掴事件了。掌掴老人固然该批评,但为何一个标榜学术自由的电视节目会与观众闹得势不两立,这更值得大家思考。众所周知,百家讲坛的制片人本身是旗人后裔,因为自己对家族历史的爱好,便将一个研究清史的学者捧红。这本无可厚非,但节目却在把关时把满清入关时屠杀关内百姓的历史进行恶意美化,并丑化明代帝王,这就脱离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了。而该节目因为这个原因,只讲清的好,毛佩琦教授讲了两集明的好,立刻就被撤换了。正因为一些观众的情绪在一边倒的言论面前失控,最终才引发了掌掴事件。一年前我在新浪博客写了多篇博文批评这个事,点击量达到百万以上,可见观众对百家讲坛节目不客观问题的关注。而阎崇年老师并不上网,只看到了《新京报》对此事的报道。大约在半年前,阎崇年先生因为有些事实在想不明白,就约了新京报徐春柳和我一起喝茶,在要求我们不要写报道之后,他在席间反复强调自己主观上并无美化清朝的意思,认为网上对他的指责都是无中生有。既然阎崇年先生本身并不想造成这样的后果,那又是谁在其中作祟呢?

目前,真正正经研究学问的学者,已经离百家讲坛越来越远,而袁腾飞这样用市井俚语戏说历史的教书匠,居然成为这档节目的主力,也是百家讲坛日薄西山的征兆了。我上篇博文批评了袁腾飞不看史书,按照“传统方法”丑化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经济进步的明王朝时,用“教书匠”这样的词来说他,有些读者还说我歧视中小学教师。这篇博文我盛赞了中学教师矫庵先生,只因他的言行符合士大夫精神,是可以“先生”相称的人——不知指责者这次又有何说辞?

看了矫庵先生自传中有如此文字“山东郯城人。据云其先乃唐初名将程咬金,每以语人,辙遭哂笑”——更是深感其赤子之心了。唐时中国人尚有门第之高,是一个自矜的大民族,我的四十八世祖郭子仪是中兴唐室的将军,与矫庵先生的先祖是同登凌烟阁的功臣。愚蠢的现代人很少去思考“我们的肉体和精神都是祖先的多元化遗存”这样一个命题,也忘记了中国90%以上的人口都是7000年前远古炎黄部落的直系后裔,我们所敬重的国学,就是是祖先通过文字传承的文化密码,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中国人。夫子云“慎终,追远”,教导读书人以孝悌为本,懂得尊敬先祖。

近读唐史,看到安史之乱与广德之乱,深为祖先为保存我们这个民族作出的牺牲而感动——没有祖先,今天的10多亿中国人早就在1000年前便亡国灭种了,哪里有今天的大国家?《晋书·郭崇韬传》云: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今天礼崩乐坏,祠庙成墟,这种时代矫庵与我这种人是注定要“辙遭哂笑”的。然而,也是矫庵这样的人,能够在文化遗产受到威胁、污染的时刻,能够铁骨铮铮,不受名利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