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范式演进对我国翻译学研究的启示】 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
摘 要: “范式”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文章分析了西方翻译范式的演进过程,并结合国内近五年相关翻译类核心期刊文章的定量分析,指出了中国翻译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探讨了西方翻译范式对中国翻译学研究的借鉴意义,从而为中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跨学科性和多元视角是翻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范式 翻译研究 跨学科性
一、引言
范式(paradigm),作为理论术语,主要阐述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特殊内在结构。从本质上讲,范式是一种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这样,科学的发展就呈现为一系列范式的更迭。自美国哲学家史家托马斯库恩提出这一理论,各个领域研究者以此为研究纲领,展开了具体的范式研究。针对翻译而言,范式研究是翻译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范式的演进和变迁,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研究视角及研究重心的转换。相比之下,中国的翻译学研究则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了解西方的翻译研究范式的演进,并探求其在翻译中的积极影响,对寻求中国翻译学新的研究范式意义重大。
二、西方翻译范式的演进
西方翻译研究经历了从最初的规范性研究转为涉及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描述性研究的过程,这也是翻译范式的演进的过程。西方传统翻译研究的范式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局限于微观的静态语言转换机制,认为翻译活动只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1]后来的卡特福德、奈达、费道罗夫、穆南、威尔斯等将系统功能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语言结构、文本功能等引入翻译研究,分析和制定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的规律。[2]到了1972年,霍尔姆斯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首次描述翻译研究的学科内涵和研究领域,主张翻译学应分为“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两大分支,“纯翻译学”又可再分为“描述翻译学”和“理论翻译学”,这标志着翻译学学科的确立。纵观各个翻译流派,每一种范式都体现了一种视角的转换,也使得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有所突破,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
三、中国的翻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分析翻译类三大核心期刊(2007-2011年)中学者们对翻译范式的相关研究论文(30篇),并结合“范式”理论,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目前,国内学者对“学科范式”这一概念有两种认识,一种是对其概念没有明确界定,作为约定俗称的概念在用。一种是对其做了界定,但不十分清晰和明确,基本是借用范式理论的相关要素。然而,对于翻译的学科范式来说,学者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
其次,虽然国内学者的翻译研究深度不断加强。其中傅永林和吕俊等研究者对有关翻译研究范式的论述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如吕俊从语文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多方面诠释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变化,但通过统计,在三大核心期刊近5年针对学科理论的研究论文中,西方理论引介性占18.3%,针对理论的评述性和继承性研究占31.3%,这说明对翻译学科的发展来说,理论的系统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四、对我国翻译学研究的启示
针对中国翻译研究的现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翻译的学科范式”,并不断开拓翻译研究的视野,这将对翻译研究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结合“范式”理论及西方范式演进,对今后的翻译研究和学科发展得出以下启示。
1.确定翻译学科的学科性质——跨学科
翻译学本质上具有跨学科性。翻译理论基础建立在包括比较文学、计算机科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哲学、符号学、传播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上。它是一门归属于人文学分支的整合性学科。翻译学科的上述本质特征表明:目前翻译研究处于一种分裂状态,缺乏整体性。在这种背景下,翻译理论的范式研究能为翻译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概念框架,即在整体思维的框架下,主动整合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
翻译学中涉及的多学科是跨越不同学科群的多学科。简单来说,研究中不仅仅涉及传统的单一学科,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首先,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翻译是一门多学科的学科?还是跨学科的学科?一般而言,跨学科研究指的是将两个(有时更多)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产生综合体,更加适合某些问题的解决。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不同学科之间的适当关系及其与更大的知识范围的关系。[3]跨学科研究是回答、解决或提出某个问题的过程,该问题涉及面和复杂度都超过某个单一学科或行业所能处理的范围,其借鉴各个学科的视角,并通过构筑一个更加综合的视角整合各学科视角下的识见。[4]
一个翻译作品或过程最起码可以分为“作者一源语”、“译者一过程”和“读者一目的语”三个阶段六个方面。本质上,翻译研究的复杂性体现在“文本及语言系统→围绕文本发生的社会关系→译者的思维过程”,即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三个维度。[5]在翻译学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越往深处研究就越没有明确的界限。
显而易见,跨学科范式下的翻译研究和发展的趋势是各个学科的融合,这可以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最终使翻译学科演进和日益成熟。
2.翻译研究是跨学科范式下的多元视角研究和转向
“转向”研究是目前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焦点。从词义来看,“转向”即改变方向,也就是翻译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从更宽泛的领域来看待翻译现象。转向不同于范式转换,正如许钧所言:“每一种理论流派都认识到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片面性,揭示的只是翻译活动的一个方面,难以深刻地反映翻译活动的全貌。”[6]
以国内期刊的文章为例,2006年霍恩比《翻译研究的转向——新范式还是新视角?》一书在国外刚出版不久,国内一些重要外语类刊物在2007-2008年间就刊登了6篇评介这本书的文章。此外,本研究发现,“转向”在三大期刊研究论文(2007-2011年)中出现的频次为13次,如“追寻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翻译研究转向:新的范式或观念变革?》评介”和“《翻译研究中的转向面面观》述介”等。由此可见,翻译研究的路向和未来译学的走势是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
五、结语
翻译学已经成了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门类中一个成熟的学科吗?跨学科研究范式虽为译学研究提供了发展框架和意向,但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及融合会为翻译研究和学科的演进带来一定的问题。正如JulieKlein(1990)所言,每一个学术领域都有因从别的学科借鉴所产生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各个学科如何更好地融合,是今后翻译学科及相关学科***同努力和合作的方向。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跨学科范式都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7]
参考文献:
[1]李红满.论当代西方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J].外语与翻译,2002(2).
[2]廖七一.研究范式与中国译学[J].中国翻译,2001(5).
[3]孙艺风.翻译学的何去何从[J].中国翻译,2010(2).
[4]黎芳.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跨学科移植刍议[J].湖南社会科学,2012(1).
[5]袁辉,徐剑.翻译学的三个维度[J].上海翻译,2011(3).
[6]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58-6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题为“翻译理论的整合范式研究”,编号为:2-9-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