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引热议,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行为真的符合道德规范吗?
不违法的行为不一定符合道德规范,因为有的行为的确会违背一般人的道德标准,而且也不符合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有的行为无法获得我们的一致认可,而且也会遭到民众的谴责和质疑。虽然这样的行为不违法,但却有违社会公德。
职业打假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行为,虽然法院能够依法支持打假人的诉讼请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打假行为具有合理性。打击不法商家无可厚非,但若为了一己私利,则有失公允。即使法律并未明确禁止这类行为,也不一定符合道德规范。
首先,有的行为会冲击我们的三观,并且无法被人认可。法无禁止即可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行为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理念,而且也不能证明其正确性和合理性。职业打假的行为的确能够减少食品质量问题,而且也能促使商家规范自身的行为。但若利用司法资源谋取私利,民众不会支持这一行为,因为我们仍然会根据一般的标准进行判断。
其次,有的行为仍然具有可谴责性和不合理性。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即使法律并不约束某些行为,我们仍然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念,并且做出正确的选择。恰当的打假行为的确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且也是维权的手段之一。但职业打假却无道德依据,而且违背一般人的价值判断标准。
最后,有的行为会背离朴素的正义感和道德标准。法律的确能够为我们划定行为的界限,而且也能提供相应的依据。虽然我们不会过分谴责不违法的行为,但有的行为仍处于灰色地带,而且也会与民众的正义感相悖。基于正常的道德标准,我们不会认可职业打假人的目的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