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妥协的结果是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其一就是豪格后期其实自己主动放弃了争夺皇位;其二就是选择册立福临后,豪格就没有当摄政王的可能性;其三就是多尔衮一手推举福临当皇帝,并且他还主动提出自己和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正是因为有这三点原因,所以即使这两个人同为皇位博弈,但是只有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站在了权力的巅峰。
皇太极去世的特别突然,因为在生前并没有定下谁继承他的江山,所以留下了很大的隐患。豪格是他的长子,而多尔衮也是皇位的热门人选,但是最后却是年幼的福临继位,也算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了。与其说是豪格和多尔衮抢夺皇位,不如说是有两股势力在争夺皇位。像索尼和鳌拜这样的老臣,他们肯定是支持豪格的。但是后来豪格自己主动说自己能力不成,不能继承大统,所以豪格在这场争夺中,主动放弃了。
我们再来说这第二点,从历史上看一般来说摄政王都应该是比帝王辈分大的,所以福临成为新帝之后,身为他兄长的豪格就不可能成为摄政王了。那些之前支持豪格的老臣见福临成为了帝王,这也符合他们认为的新帝必须是皇太极儿子的这一事实,所以无论是福临还是豪格在他们心里上也就都能接受了。
我们接下来再说这第三点,福临的皇位确实是多尔衮一手扶上去的,所以他提出来自己和济尔哈朗两个人一起摄政自然没人反对。正是有了如上三点原因,多尔衮才顺顺利利的成为了大清的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