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减灾概述

(一)日本的减灾对策

近现代一些直接受到过地震灾害的国家十分重视研究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与防灾的对策。日本的人口约有60%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城市地震灾害的预防被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日本提出了城市要抗震化、不燃化的硬对策,同时,健全防灾体制,强化避震意识,建立自主防灾组织。在城市的防灾对策中,注意了避难场地和避难路线的确定与完善。城市的结构复杂,机构繁多,但在各系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生命线系统的抗震性。

日本的地震防灾对策,除了确保各个建筑物和土木设施的抗震安全之外,还需要包括城市规划、治安、消防、医疗、交通、通信、广播、能源供应、上下水管道、粮食、衣物等在内的综合对策。首先,小区建设中各有关部门注意加强各自独立的防灾对策,因为,灾后救援何时到达很难估计,首先要靠自救。同时,全国各地平时还要建立一旦发生事件时的协调和联络体系。

从技术上讲,对一些重点地区的防灾对策首先是对该地区原有建筑物和设施在地震作用下可能遭到破坏的程度进行预测,然后,判断这一地区的平均地震强度,再考虑局部地基条件的影响,预测各点的地震动态,计算各种结构和设施对地震的反应,据此推测未来地震的可能破坏程度。

日本是一个多震的国家,对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十分重视,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对小孩进行防灾减灾教育,进行避灾演习。不少城市每月都进行一次全民性的避灾逃生演习,让群众熟悉避灾路线,领导熟悉组织指挥救灾程序,因此,日本发生地震时人员伤亡较少。

如,东京都灾害对策(滕五晓等,2003)概要如下:

1)灾害对策职员的出动、情报收集、传递体制;

2)灾害对策本部的设置和运营;

3)自卫队灾害派遣的申请;

4)相互协助救援;

5)交通管制;

6)地震火山等的防治;

7)医疗救护体制;

8)避难;

9)饮用水的供给;

10)物资的储备;

11)居民的防灾意识和防灾行动的提高。

(二)其他外国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

1.加强地震测防基础性工作

1)地震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各种形式的地震史料。

2)地震灾害的监视预测。建成全国性、地区性、专业性的以地震台和前兆观测台为骨干的监测网络。

3)地震危险性评估。多震国家根据地质环境、自然环境和历史地震活动性,进行全国、区域性地震烈度区划研究,探索国家、地区在历史上地震灾害的最高程度,进而判定某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区和震级与烈度等级,结合考虑当地土质条件、地基震动特点、地震波转播形式、当地建筑物类型、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易损性、当地的人口和经济情况、地震时可能造成的灾害和次生灾害,作出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最后根据风险等级,制定和实施与其相对应的防抗对策。

4)加强地震工程学研究。重视建筑结构抗震问题,认识到结构不仅受到垂直力的作用,而且受到水平力的作用,建筑物结构必须经受得住这两种力的冲击才能避免大的破损。

2.建立和完善地震灾害防抗体制

制定国家级和区域性的地震灾害对策方案,基本上分为震前的防御对策、震灾时的应急对策和震后的援建恢复对策。

1)成立国家级、地区性灾害对策组织。日本成立了以内阁总理为主席、各省厅长官参加的日本中央防灾会议,成立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判定会。

2)制定地震防灾计划。防灾计划内容包括目的、原则、政策、责任、任务和措施等。日本的防震计划分三级,国家级为防震基本计划,由中央防震会制定,属国家计划,各省厅、公***团体制定的计划为强化计划,民间团体制定应急计划。

3)确定防灾重点。将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破坏严重、烈度达Ⅵ度以上的地区划为防灾强化区。

4)建立防灾系统。形成全国性、地区性、专业性的纵向横向协调防灾体系。

5)确立震灾预报预警系统。建立从观测、预报、判断到发出警报的预报程序,根据经验和研究成果,确定以地震活动和地面形变两项指标为预报的标准。

6)建立情报系统。建立由气象厅、各新闻、电视、广播组成的有线、无线通信联络系统,分级设立通信中心枢纽,通信设备全部加固,保证震时不被破坏,使地震消息迅速准确传达到各基层和个人。

7)强化指挥中心的安全,保证在各种情况下指挥正常,信息通达。

3.提高地震防灾力和防灾水平

国外十分重视一国一地一城的防灾能力的加强。防灾能力强,防灾水平就高。

1)城市整体规划。根据历史地震的资料、危险性评估、地质环境,并结合城市的特点,加强城市内大系统、城市开发、城市建筑、社会服务、经济活动、城市交通、城市通信等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西南海岸外太平洋底发生8.1级强震,墨西哥城建在旧河滩上的半边城区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建在山坡上的半个城区基本没受多大损失。这个例子说明城镇规划考虑地震风险的重要性。

2)建筑结构。建筑物的结构应达到坚固、不倒、不燃,同时,要求配有坚固不燃的附属设备。近年来不少火灾多是易燃化学制品引发,必须引起充分关注。

3)开发防灾新技术新方法。研制和开发建筑物减灾、隔震、防震和控震技术,建筑材料的柔性和不燃化,电梯、火车、核电站等在大震时自动停靠、停堆等技术,各种设备的防震防燃方法,以及震时探测生命救援方法,等等。

4)提高防灾意识。

5)颁布实施防御震害的相关法律。

4.国际合作与地震减灾

大的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因此,减轻地震灾害是全人类的一项紧迫任务。地震是突发性的灾害,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地震减灾的机会和实践经验都是很少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工程地震和地震对策等相关研究,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海啸的主要教训是:由于当时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缺乏全球性减灾网络,地震发生时没有能及时通知影响范围内的沿海地区群众,导致地震数小时后才发生的海啸仍然卷走了失去了逃离海岸机会的不少群众。可见,必须尽快建立起有效的全球性减灾网络,让世界各地能及时分享减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