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三个移民朝都哪三个

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三股巨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东北。东北是满族的龙兴之地。。清王朝建立之后,在东北修筑了著名的柳条边,将其一分为二,施行禁边政策,汉人不准非法越过边墙到东面也就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去。这导致中国东北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口增长缓慢。1860年,禁边开始松弛,大批关内汉人开始到关东谋生。中国在康、乾时代所发生的人口激增,以及鸦片战争之后的经济危机,导致关内的人口极度过剩,生存环境恶化,这也为移民造成了直接的促因。1897年,清朝从法律上根本放弃了禁边政策,标志着满汉民族融合的完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东北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三千万,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山东和河北的关内移民及其后代。为了生存,他们所要克服的不仅是清王朝的禁令,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他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土匪,与俄、日殖民侵略势力进行了顽强的生存斗争。一个“闯”字,真切地表达了这种历史真实。闯关东,这一世界罕见的移民大潮彻底改变了东北亚的历史。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是指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杀胡口,出了这个关口,就到了内外蒙古草原以及新疆等地。由杀胡口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当年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曾经是多么激烈。走西口,还可以从广义上来理解。广义上的西口,是指在晋陕北部象杀虎口一样的关口,比如陕西的谷口,神木口等等。晋陕移民从这些关口外出,逐渐分布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以及新疆等地,促进了这些边疆地区的民族融合,使这些地区由纯粹的牧业区变农牧业混合区,三晋文化也同时在这些地区扎下了根。当年,晋商在口外许多著名的商贸城市都处于主导地位,其业务甚至远至俄罗斯,是中国著名的商业群体之一。

所谓南洋是明清时期中国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包括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群岛和中南半岛等地。炎黄子孙到南洋去,很早就开始了,比如汉末、唐末、宋末等历史时期。只要中国出现大规模的动乱,就会有许多人远走南洋进行谋生。明清两朝交替期间,下南洋的人数出现了大幅度的激增。而1840年之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持续的内部动荡,大批的华人开始前往南洋海外谋生。据葛剑雄等人所著的《简明中国移民史》估计,从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福建和广东两省输出的移民每年就平均在十万人以上。这是世界史上一股巨大的移民潮。

目前,东南亚大约生活着五千万华人,是海外华人的最大集中之地。经过华人几代人的经营和奋斗,在东南亚这些国家中,华人在经济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不仅以自己的成功为所在地国家做出贡献。也支援了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反侵略斗争,乃至于经济建设。下南洋的一个“下”字,形象地表明了,这些华人脱离了自己的母体,既为目的地国家带去了华夏文明,也融入了当地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