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政策的美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1942年 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FED应财政部的要求正式承担保持国债低利率的义务。财政部需要低成本的资金来为战争筹款。FED因此不得不放弃货币存量的目标,专注于控制利率。 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财政部希望FED继续承担保持低利率的责任,而FED更希望控制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双方发生矛盾。 1951年3月4日 FED和财政部签署《财政部和联邦储备系统协议》(the Treasury-Federal Reserve Accord),该协议终结了FED支持美国国债价格的义务,确保了联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该协议之前,美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只是财政政策的附庸。 1958年11月 .W.Phillips发表《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s,1861-1957》(Economica, November 1958, pp. 283-299)。它的直接含义就是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Phillips Curve曲线的发现。 1975年 美国开始试验货币增长量目标制(Money-Growth Targeting)。FED宣布对三个主要的货币总量:M1、M2、M3的目标增长范围。由于实际上FED在存款方面能够控制的,只是基础货币,所以要想同时达到这三个不同的货币总量目标,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事实上,FED经常达不到它事先宣布的目标,经常有很大的误差。货币主义者声称,FED同时宣布三个不同的货币总量目标,表明它对于实行固定的货币增长规则并非十分严肃。 1979年8月 保罗·沃尔克就任FED主席。两个月后,他说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同僚们赞同削减通货膨胀,使他们相信联储的运作程序需要根本性的变化。1978年的通货膨胀率为9%,1979年为12%。通货膨胀率的激增,使得FED下定决心对付通货膨胀问题。 1979年10月 FED宣布,它致力于货币供应的缓慢增长,将乐于默认更大更频繁的短期利率变动。这标志着FED操作程序的重大改变,FED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集中到M2上,而放弃了短期利率。在这之后,利率迅速上升,而经济低迷。卡特政府对这一做法并没有表示反对。 1980年3月 短期利率超过15%,联储失去了卡特政府的支持。因为距离总统大选不到9个月了,卡特总统授权联储对信贷实行强行管制,并连续利用电视媒体有力地劝诫消费者抑制信贷的使用。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经济明显地衰退了。FED将短期利率几乎削减了一半,以应对货币存量的下降。这个措施更像是为了在大选年扭转衰退的尝试,而不是联储瞄准货币总量的新政策的利率后果。利率降低以后,经济有所复苏。非常短期的紧缩货币政策和微弱的经济复苏,不足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80年代初期 在实践货币增长目标制的期间,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率确实都显著下降,但是它们的产出和失业率也变得很不稳定,失业率都显著上升。 1982年 由于无法接受失业率上升,FED宣布不再特别强调实行货币增长目标制(Money-growth targeting),转而更重视利率目标制(Interest Rate Targeting)。 1993年 FED宣布彻底废止使用货币增长目标制。在此之前的80年代,其他实行货币增长目标制的国家也已经纷纷不再实行(德国和瑞士除外,不过德国也在 1987年宣布将货币增长的目标从中央银行货币转为M3)。FED解释的原因是70年代和80年代,货币需求频繁变动,十分不稳定。这时,如果依然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就会造成利率的剧烈变动,这对经济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