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嫉妒别人?
一,女人嫉妒的生理原因.
英国科学家新近发现 :女人爱嫉妒出于生理原因
女人善妒的名声由来已久,那么她们好妒忌的这种习惯,究竟是天性使然还是世人对她们的曲解呢?加拿大约克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女性善妒还真的有可能是出于生理原因。
这份刊登在英国皇家协会出版的《生物周刊》的报告称,女性的妒忌与其生理周期有直接关系,通常在每个月的排卵期内,女性的妒忌程度便会不自觉地达到高潮水平,她们往往会直接或者在潜意识中排斥和贬低其他女性的吸引力,以便争取配偶或者自己所喜欢的男子。
同时报告还表明,这种“妒忌潮”会随着女性排卵期的结束而逐渐退去,同时女性此后对于其他同性的评价也会逐渐转为正面。
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多伦多约克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费舍尔表示,尽管人们对女性总会给予“温顺”和“合作”等正面评价,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女性的确是显得更具有“竞争性”,当女性处于生理的发情期的时候,很可能更为频繁地使用“贬低”的方法,降低对其他同性的生理评价。而有趣的是,在女性生理期或者说是妒忌期,她们会积极地关切同性的容貌,反而对男性外表的关注呈减少趋势。
费舍尔分析认为,这说明“妒忌”也是女性在自然选择中产生的一种适应社会性的本能,也就是说,在生理发情期产生的强烈妒忌如同动物界在求偶期为了繁衍而相互争夺的生存本能一样,是自然选择造成的生理特性,这部分也符合了生物进化论的解释。(据《北京科技报》)
二,性生理是产生嫉妒的强烈动因
文学史上的几大著名悲剧,尤其是《奥赛罗》,描述得很清楚。
性嫉妒(sex jealousy)
对现实或想象的优于自己的性爱竞争者所持怨恨的情感。当同性别的人出现,而自己的性爱对象有被占有或被夺取的可能时,可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先是注视、疑虑、担心或跟踪,继而转为憎恨、敌视,甚至采取暴力行为。
这些情感反应和行为可能为性嫉妒的外在表现或延伸。性嫉妒的原始形式可见于动物界的领地受侵犯,性爱对象有可能被占有时,雄性动物之间的残酷斗争。在人类,性嫉妒是导致家庭暴力、虐待妻子、杀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看,性嫉妒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婴儿为争夺母爱,可表现出抓扯与母亲亲近的别家孩子,幼儿则可再次出现遗尿,即向婴儿幼稚行为退化的现象。
进入少年时期,对自己喜爱的异性与他人接近会感到被异性忽视而伤感,或对嫉妒对象进行冷嘲热讽、语言攻击,处于恋爱之中的青年男女,普遍都有过嫉妒的情感体验。这种嫉妒可演变为恋人之间的猜疑、误解、争吵以及人际之间的各种纠葛,使恋爱过程变得迂回进行,甚至关系破裂。一般说来,双方相爱越深,一旦引发性嫉妒的后果也越严重。自信心缺乏和要求爱情专一是嫉妒产生的两个重要原因。结婚前后,父亲与女婿,母亲与儿媳之间的情感不融洽是性嫉妒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关于性嫉妒的产生原因有各种心理学解释,S.费洛伊德把嫉妒分为3种类型:1、竞争性和正常的嫉妒;2、投射性嫉妒;3、幻想性嫉妒。他认为嫉妒起源于儿童情感发展早期的“恋母情结”,男人不仅为自己所爱的女人受痛苦的折磨,并且仇恨自己的同性竞争对手。投射性嫉妒则源于自己的怀疑,通过防御机制将嫉妒投射到他人身上。幻想性嫉妒则是残留的同性恋的继续,但采取偏执狂的方式。
C.R.罗杰斯反对弗洛依德的观点。他认为青年人缺乏自信,感到对自我认识的威胁和矛盾而出现嫉妒。A.H.马斯洛认为嫉妒行为是在“友情和爱的需求”这一需求层次上,由不安全感产生的。依赖性的爱,自私的爱是嫉妒行为的根源。艾利克森则认为嫉妒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成年人对异性占有欲的产生,导致性嫉妒的出现。而行为学家则把嫉妒看做一种学习行为,与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嫉妒以本能为基础。就动物界和婴幼儿的性嫉妒行为分析,主要受生物本能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大,人格和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对性嫉妒的产生更为重要。
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性爱自由,同时也都尊重别人的性爱自由;每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性爱中并不注重占有或取得,而是将“给予”放在首位,这样,嫉妒心理自然便淡化或消失。
三,目前最新的研究表明,心理与生理现象有时并不能截然分开或割裂开来看问题,是有互动关联的。心理生理医学,又称心身医学,是一门研究精神与躯体两者相互关系及有关疾病的学科。广义地说,是研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狭义的心理生理医学是研究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阐述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心理生理医学有关的一个特殊领域,在美国称为联络精神医学。精神病学家在综合性医院为临床各科提供心理生理疾病及其他有关情况的咨询与指导,有时与内科医生、护士、非精神科医学工作者***同参与研究,以促进这一学科更快发展。
精神紧张能引起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是可逆的、生理性的,称心理生理反应。当这些心理生理变化发生于某些具有易患倾向的个体身上时,这些变化可持续发展,形成病理性改变,则称为心理生理疾病。
现在,一般认为心理生理疾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①心理社会应激在发病与发展过程方面有重要作用;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基础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③不属于躯体形式的精神障碍。
心理生理疾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和情绪反应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因而心理生理疾病所包括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按各系统可分为:(1)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刺激综合征、神经性厌食、肥胖症等;(2)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心肌梗塞;(3)皮肤疾患:瘙痒症、荨麻疹、变应性皮炎、银屑病、斑秃;(4)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机能低下症、糖尿病;(5)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月经紊乱(月经周期不正常、孕龄期妇女停经)、阳痿、无性欲(女)、性交困难、性交疼痛(女性阴道痉挛引起) 、排尿障碍(遗尿、尿痛、尿频、尿失禁)等;(6)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慢性呃逆、神经性咳嗽;(7)肌肉骨骼系统:痛性痉挛(颈、肩、下背部、腿、头部肌肉紧张及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8)其他:进食障碍(善饥症)、睡眠障碍等。?
心理生理障碍的产生
(1)社会因素
在人类生活的社会中,社会因素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起着一定的作用。人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被动产生,而且要在实践中主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人在一生中,周围环境变化是很大的,如领导、家庭、邻居、同事间关系及矛盾接踵而来。而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变化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被动地适应和主动地适应都是不可抗拒的。适应良好,身心健康;适应不良,以致产生心理生理疾病。
社会因素对心理生理疾病的作用可以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说明。胃癌与食管癌以日本人患病率为高,冠心病患病率最高者为美国和芬兰,最低为尼日利亚。这里有种族差异、饮食习惯、人口年龄组成、体力劳动多少等因素的作用。但总体上这些疾病的患病率是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居住拥挤、生活条件恶劣、要做较多努力者患病率较高。另一种心理生理疾病患病率较高的群体是移民,在我国,尤以从条件好的国家如美国或西欧迁来者发病率较高;而从中东地区迁来者,患病率就低一些。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个体本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发育和心理反应。而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是以心理因素为中介而作用于人体的。不良的心理刺激常可导致机体的心理或生理反应。一般而言,引起人们产生损失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
生活事件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并伴明显的生理应激。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尤其心理生理疾病常常由于生活事件引起应激而诱发。
(3)生理因素
生理始基与生理中介机制是产生心理生理疾病的两个重要方面。
生理始基,是指心理生理疾病患者病前的生理特点。不同的生理始基,使个体具有不同的相应心理生理疾病的易罹性。例如在溃疡病发病中,由于胃蛋白酶增多,消化了胃的粘膜引发溃疡。溃疡病人病前胃蛋白酶的前体——胃蛋白酶原含量高,就是溃疡病的生理始基。仅有溃疡病的生理始基,也不会直接导致溃疡病。有溃疡病生理始基的人群中,心理社会刺激起“扳机”作用。研究还发现甘油三酯是冠心病的生理始基,高蛋白结合碘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生理始基。
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各种信息影响大脑皮质的功能,而大脑皮质则是通过生理中介如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影响内环境平衡,使各靶器官产生病变。
综上所述,在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交织在一起,***同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机体防御机制崩溃,从而影响机体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
哪些心理生理障碍与个性有关?
个性也叫人格,指以性格为核心的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发展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利的因素,就可使个性发展或形成偏离正常人,就会导致个体以不良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或事物。
不同的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健康可造成不同的影响,甚至直接或间接地促发心理生理障碍。研究表明下列心理生理疾病与某些个性特征有关:
(1)冠心病:多具有忙碌、时间观念强、争强好胜、易激动、发怒急躁、善于把握环境等个性特征。
(2)原发性高血压:大部分人具有好高鹜远、愤怒、恐惧、被压抑等个性特点。
(3)消化性溃疡:具有待人敌意、依赖性强、感情受挫折、被压抑、雄心勃勃、遇事有魄力等特征。
(4)支气管哮喘:多数患者过份依赖别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幼稚、对别人和自己在感情上都模棱两可等特征。
(5)慢性腰背部疼痛:这类患者多数有情绪被压抑、逃避、性格矛盾等个性特征。
(6)荨麻疹:一般都具有自我惩罚、罪恶感和希望得到感情上的满足等特点。
(7)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这类患者多具优柔寡断,缺少独立性与灵活性,心理上有自卑和不安全感,顺从听话,墨守成规等个性特征。
(8)偏头痛:多数患者为刻板,情绪不稳定,遇到事情好争论,有嫉妒心理,对事有追求尽善尽美的个性特点。
心理生理疾病的防治原则
现代健康概念,不仅是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而且要求个体生理、心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整合的稳态。也就是说,个体不但不存在疾病或虚弱,还必须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这对心理生理疾病的预防是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心理生理疾病治疗首先是采取有效的躯体治疗,以解除症状、促使康复,如对溃疡病给制酸药物、高血压病的降压、支气管哮喘的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等。如果需要持久的疗效,减少复发则需要结合其他方式的治疗,请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同参加,***同诊治。其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心理治疗:包括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和催眠疗法。个别心理治疗是采取个别谈话方式,详细了解病人发病前后的精神因素、个性特点,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以达到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家庭生活,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集体心理治疗是把若干患有同种疾病或类似疾病的病人集合在一起,通过讲座、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同讨论了解致病因素,掌握预防措施,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催眠治疗是在言语暗示下,调节病人的生理功能,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2)生物反馈和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疗法是采用现代电子技术,将生物体内生理功能给予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使受试者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功能及其他躯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的仪器有:肌电反馈仪、温度反馈仪、皮肤电反馈仪及脑电反馈仪。主要适应于高血压病、溃疡病、偏头痛、性功能障碍等心理生理疾病。行为疗法的基本思想是异常行为象正常行为一样都是习得的,这意味着非器质性精神障碍都是人们学习应付生活和环境的结果。常见的行为疗法有:系统脱敏疗法、暴露或冲击疗法、厌恶疗法、标记奖励法、示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3)精神药物治疗:在心理生理疾病中,情绪变化可引起病情变化,而病情变化又可影响疾病本身。在焦虑、抑郁病人中,使用抗抑郁剂和抗焦虑药能使疾病有所好转,同时也有利于心理治疗。
(4)环境治疗:人对环境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环境改变有时可引起精神症状和躯体疾患。在治疗中要适当调整外界及内部环境。如果是家庭因素致病者,需对家庭成员进行治疗。如是工作原因可与领导交换意见,必要时让病人更换环境或住院治疗。
举例来说小孩子身上发生的嫉妒现象有嫉妒动因的基础研究价值:
现在的孩子,由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娇气、骄傲、自私、任性、狭隘等毛病,直接导致了他们脆弱心理的形成。而当他们来到集体中,失去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时,这些个性缺陷就会助长他们嫉妒心理的形成。如我班的一个女同学有一段时间在学习和班队活动中一直缺乏良好的精神状态,无精打采,兴致不高,这与她往日的积极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她告诉我:最近她的好朋友王某某总是和另外一个女同学在一起玩,有什么话也不跟她说了。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王某某“真不够朋友”。这位女同学的表现就是一种程度较轻的嫉妒心理。它给这个女生带来了苦恼,影响了她的正常学习和活动。由此可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种种嫉妒心理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不得不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危害
1、造谣生事,挑拨离间,混淆是非,甚至违背良心干出缺德的事情,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我教过一个学生,她与另外一个女生原来是好朋友,他们都喜欢数学。但一段时间以来,她的数学成绩下降而那个女生的成绩则稳步提高,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的佩服。她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于是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在其他同学面前说那个女生的坏话,有时在收作业本时把那个女生做好的题目擦掉等等。她的这些做法最终给自己带来痛苦,给别人造成了伤害,也影响了班级的团结。
2、嫉妒心强的人多半心胸狭窄,长期处于压抑、自扰之中,日久会产生失眠、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烦躁易怒等症状,进而会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导致一系列生理疾病。
3、嫉妒会影响人的判断力、自我控制力、破坏情绪、干扰心境,形成虚伪、冷酷、浮夸、心胸狭窄等不良性格,妨碍心理平衡,破坏心理健康,严重的导致心理变态、危及生命。
4、嫉妒会使人把宝贵的精力消耗在如何贬抑、诽谤他人的小动作上。嫉妒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亲密好友翻脸。如果让这种心理恶性发展下去,就会触犯法律。
希望大家一起来关心嫉妒问题的生理心理现象并找到好的对策,这在今后中国有很大的研究发展前景和需求。
谢谢你也让我学习了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