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怎样的一个人。请说的公正全面点
这是一个神奇的人物,最神奇莫过于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他要建立一个明教所提出的“光明战胜黑暗”的国家,建立一个儒家所说的“以民为本”的国家,建立一个他所设想的没有贪官污吏、没有横征暴敛、没有欺压百姓的国家。 [ 转自铁血社区 / ] 他不仅通过严惩打击贪官污吏,通过制度约束官员,通过百姓监督约束官员,而且他希望在乡村建立“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的秩序。 但他建立的朝廷毕竟是一个朱家的皇朝,跟随他打天下的那些功臣,要给官、要赏赐田地、好房子,儿子要封王,女儿要封郡主,这样一层层下来,他们又成为一个新的剥削人民的贵族阶层。 治隆唐宋:不要误读明朝 有人说,明朝是一个昏暗、衰败、疆域狭小的朝代,朱元璋是一个集权的皇帝。但其实,明朝曾经是一个非常辉煌、强大、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王朝。在南京明孝陵的神道上有一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刻有贴金的四个大字,叫做“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给朱元璋的评价,意在说明朝曾经有比唐朝、宋朝还要好的治国业绩。 康熙皇帝不是胡乱写的,也不仅是政治作秀,而是说了事实。我们回顾一下,朱元璋治理国家是怎样达到“治隆唐宋”水平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明清故宫、十三陵、万里长城,都是明朝人修的,青花瓷、明朝家具乃至很多文化成果都是明朝的,美国电影《人鬼情未了》故事就是400多年前我们《牡丹亭》的翻版,明朝并没有离我们远去。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到震惊世界的郑和下西洋。前几年,有一个英国海军军官写了一本书,书名是《1421中国发现世界》,他提出:中国人郑和已经实现了全球航海,远远超过哥伦布、达伽马,绕过非洲发现了美洲。虽然这个结论不太正确,但是郑和下西洋,即使当时还没有绕过好望角,还没有到达美洲,依旧说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强国。 救济斯民:治国以民为本 [ 转自铁血社区 / ] 明朝的“明”字来源于明教,明教提倡“光明战胜黑暗,众生平等”,这成为朱元璋的立国原则,建立一个没有民族压迫的国家,改变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朱元璋在北伐元朝时所写的一篇檄文,提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有人说这是孙中山写的,你弄错了吧?没有弄错,孙中山是学习了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要推翻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恢复汉人的尊严,作为一个“人”的平等地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哪个族群来统治的问题,它是反抗压迫。“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就是针对元朝末年法制败坏、纲纪混乱的状况,建立法纪,伸张法制。 朱元璋的另一个治国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中国的传统是以儒家的政治思想立国,特别是当朱元璋有了一定势力之后,很多儒家读书人来给他出谋划策,帮助他设计未来国家的蓝图。儒家思想立国的根本是“以民为本”,儒家历来治国就崇尚敬天、法祖,效法祖先留下的精神和原则,口号是“天听自我民听,天心自我民心”,归结为两条实际上是“爱民、恤民”。儒家知识分子的理念怎么跟明教来结合呢?朱元璋要把国号写成“明”,这个字很巧,在汉字里面日月为“明”,恰好符合了中国皇帝“敬天”的理论,中国皇帝登上皇位就要祭天,所以,儒家们就把“明”字解释成为儒家所理解的天。大明国的理念就包含着朴素的老百姓要得到光明的理念,也有儒家传统的以民为本的理念。 朱元璋的个人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治国思想。他是赤贫者,是社会最下层的人,遭受过疾苦、欺压。他当了皇帝以后跟大臣说过,自己年轻时在乡下,看到官吏饮酒好色、不务正业、欺压百姓,心里真是生气。但是能怎么办?老百姓没有任何办法。朱元璋说,老百姓一年辛苦到头,他们种庄稼、纺织布匹,庄稼还没有打到场里这一年欠的债已经来收了,“已非己有”。妇女所织的布匹还没有从纺织机上拿下来“已非己有”。他们一年到头穿的是破衣服,吃的是粗粮食,做的是艰苦的沉重的劳动。朱元璋把这些东西记在心里,融进他的治国策略。 惩处贪腐:杀驸马不徇私 有一次,朱元璋和他的重要谋臣刘基谈话。他问刘基,我们治国现在该怎么做,刘基说“宽仁”二字而已,元朝对老百姓压榨很厉害了,现在我们要宽仁。朱元璋说“不然”!我们不能够讲空洞的宽仁,“宽仁”必须要做到“阜民之财,节民之力,打击贪官污吏,对百姓进行教化”。 阜民之财。朱元璋非常关心百姓生产,出台措施,比如一些新开垦的土地要减免赋税,一些人逃亡了,欢迎他们回来,没有能力进行生产的,就给他们种子、农具,老百姓家里耕种什么,他关心得很细致。他说,家里一定要种几棵枣树、几棵杏树,因为如果遇到灾害,这些枣、杏也可以活命。 [ 转自铁血社区 / ] 节民之力。就是说,不要给老百姓带来更大负担,朱元璋当皇帝后非常简朴。有一次他从南京下衙门去视察,天气炎热,全身都湿了,当时旁边人给他准备的干净衣服,都是洗了又洗的旧衣服。他说,我“富有四海”,一天换十套新衣服都可以,但这是民财民力,不能浪费。他还要求身边的人节约民力,有两个宫女丢掉了一些丝线,他把两个宫女叫来训斥。有宦官穿新鞋子走到雨里头,很不在乎,他把宦官叫过来打一顿。他要求自己的宫殿不能够有任何彩画,自己所有的东西需要用金属的就不用金银,一律用铜来代替。 打击贪官污吏。这一点更加明显。洪武年间,朱元璋为立纪陈纲,用重典整治官场队伍,让他们廉洁、爱民。明朝有一整套完整的监督官员的体系,设立都察院,都察院有督御史负责监督各级官员,他们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官员的失误、错误、罪行。还建立了定期考核制度,三年一小考,九年一通考,考核结果分为称职、不称职、平常等等。朱元璋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号召百姓来监督官员,他向全国百姓下指示:百姓如果向我来反映问题,各地不能阻挡,如果胆敢有阻挡的,处以重罚。而且,朱元璋也提出要求,老百姓不要一个人、两个人地来,三十人、五十人来,越多越好。措施一出,百姓纷纷到京城告状,贪官污吏被告倒了,被冤枉的好官经过百姓声援翻案了,还被提拔了。朱元璋编过一本著名的书《大诰》,里面记载了违法乱纪的案件,他要求全国各地学习《大诰》,首先在学校学习,知道什么是违法,违法将遭到什么样的惩罚。另外,家家户户要收藏《大诰》,引导百姓要知法懂法,防止他们违法乱纪。建国伊始,他命令刘基等制定了《大明例律》,经过30年的修改最后形成《大明律》。这是他留给历史的一部著名法典,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除了监督、教育,朱元璋还抓了几个大案,有洪武八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三十年的驸马欧阳伦走私茶叶案。 实行教化。朱元璋在乡间推行一种古老的礼节——“乡饮酒”礼。据记载,这种礼节在周朝就有了,但历朝历代没有认真实行过,但朱元璋执行。每当年终和年初时,地方上的里长、甲长(最基层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社区主任)把当地的住民集中起来总结一年的工作。“乡饮酒”礼有很多复杂的规定: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前面,有文化的人担任主持人。最重要是在这个礼节上评判,一年当中所在地区人员的表现,谁家孩子勤快、孝顺父母,谁家孩子小偷小摸,哪个家伙有点不好劳动,都是在这个礼节上评判出来,会给予惩罚或荣誉。如果受惩罚,可能那天喝酒就没你的份,有的干脆站在门口不让参加这个宴席。朱元璋要求在“乡饮酒”礼上由当地的文化人读《大诰》、讲《大明律》,把法律、教化深入到基层。他设立了《教民榜文》,上面写明对于老百姓的基本要求,就像现在《公民守则》,把这种基本要求抄成大字贴在大路上,刻版印刷到处散发,派人走街串巷、四处宣传,每月宣传五次,一边走一边敲梆子喊六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业、毋作非为”。在全国建立完备的学校制度,朱元璋也是费心不少,这个制度包括在中央建立太学(当时叫做“国子监”)、府州县学,在军队的武学、卫学,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也有学校,所以说,明朝学校是有史以来最普及、最广泛的。1980年我到甘肃武威,一个很远的地方,当时交通也不太发达,也没有飞机到达兰州,坐了很久的汽车才到。我看到一个很大的武威县学,是明初建立的,这么远的地方明朝就在那里建学校了。明朝有句话,“科举必有学校”,所有科举考试出身的都要通过学校教育。 分封亲王: 未能逃脱“皇室定律” 中国历史上永远脱不开这个循环的圈,有人称之为“皇室定律”。朱元璋最大失误是什么?很多人可能认为是杀功臣。我认为,坚持分封亲王的制度给他和明朝留下无穷后患。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要保证这个皇朝不断延续,当然要加强军队、加强统治。他认为应该选择最亲最近的人来支持他,这就是他的儿子。因此,朱元璋的儿子们全被封成亲王,安排在全国各地。 [ 转自铁血社区 / ] 其实,朱元璋也曾预料到分封亲王可能会出现问题,于是,在洪武五年、七年,亲自拟定《皇明祖训》(最早是《祖训录》,后经修改叫《皇明祖训》),刻印成书供子孙阅读,供百官遵守。其中一条规定,亲王“不裂土,不离民”。在周朝、汉朝分封亲王时,划出一块土地,你吃这一块地,也管这里的老百姓,所以就出现了若干个“国中国”。朱元璋说,我现在分封亲王,亲王只是享有比皇帝低一点的礼仪,各种官员见你磕头,你可以有大宅,可以有少量军队(1000多人的规模),作为你的护卫军,而且不能指挥地方军。护卫军归王国统帅,地方军一律不能给亲王管。这表明,朱元璋在防范出现“国中国”。 洪武八年,山西平遥县学训导叶伯巨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万言书》,第一件事就反对朱元璋分封亲王,朱元璋一看,大怒,说此人挑拨我们父子关系,一定要亲自将他抓来射杀。朱元璋认为,对于亲王的预防,已经书写《皇明祖训》,规定明确,所以叶伯巨对他的批评他不接受。他觉得我的制度很好,亲王权力也不是很大,也没有亲王要造反。但就是这种制度最后酿成明朝的大祸,朱元璋死后不久,“靖难之役”爆发,北方的燕王起兵造反,最后推翻了他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