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为老年教育服务
一、“校中办校”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产物
1、高校发展老年教育前提是我国已进入“双老期”。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按照国际标准已成为老年型国家。此后,我国老龄化趋势较为严峻,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预计未来我国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属于老年人。上海更是在全国始终保持“三早”记录:最早进入老龄化(1979年);老龄化程度最高;预期寿命最高(2013年平均寿命为82.47岁)。 如何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为人口老龄化赢得先机和更多的主动权,这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老年教育是这项战略任务的组成部分。
2、高校发展老年教育是为老年人拥有受教育权利创造条件。2013年7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中,特别添加了“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条文,并明确规定:“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尤为振奋的是此条文放在《权益保障法》第七章“参与社会发展”中,并在总则部分添加了把“参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年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国家用法律形式保障老年人享有老年教育的权利,并且积极鼓励、奖励为社会发展继续作出贡献的老年人,这为办好老年教育尤其是高校中办好老年大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3、高校发展老年教育是适应“资源节约型”的客观要求。国家提倡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资源***享。当前,在高校、大中专院校、中高职学校中,有很大部分资源存在着闲置现象。如何在这些院校中办好老年教育,使学校资源充分利用,让老年人享受到梦寐以求的象牙塔资源,从而形成一个老少和谐***处、***享改革发展成果、***同进步的美好局面,是很多老年人的梦想。
4、高校发展老年教育是体现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生动写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的增长。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是中年人,66岁至75岁为青年老年人,76岁以后才算正式老年人,人的寿命最短也应该是100岁。这个年龄段的划分,把人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如果一个人60岁退休,算他活到90岁,还有三分之一的人生道路将如何度过?特别是具有15年健康路程的年轻老年人,又如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应运而生的老年教育则为这批年轻老年人、或者年龄更大一些但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创造了“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条件。
5、上海大学老年大学十四年的发展历程,有力证明了“校中办校”模式的可行性。上海大学老年大学创办14年来深受老年人的欢迎,有的甚至改变了他们后半辈子的人生道路。目前,在退休老年人群中,知识层次在提高,不少人过去都具有比较高的,职务、职称。同时,年龄结构在下降。这一群体,不愁吃、住、穿,需要精神食粮、精神养老和人文关怀,而高校发展老年教育则正是满足了他们的现实需求。
二、“校中办校”对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从办学角度而言,有利于专心致志办教学、谋特色。高校老年大学是“校中之校”的办学模式,不但具有学习环境优雅、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等优势,而且又可摆脱安全保卫、后勤保障、设备维修等琐事,节省了办学成本和精力,专心致志谋教学和寻求特色发展。这是高校老年大学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还能摸清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可以“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上海大学老年大学把近五年的发展目标定位在“以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为引领,以‘校中办校’优势为依托,以‘传统体育养生’学科建设为特色,以‘随堂听课’教学空间为创新点,以扩大教学规模和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以搭建展示教学成果平台为助力点,不断发挥引领、示范、辐射功能的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大学。”校中办校的优势如何发挥?领导体制如何保障?师资队伍如何稳定?学科建设如何发展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近期,作为“校中办校”模式拓展内容之一的“随堂听课”方式也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这些开拓性的举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高校中办校模式带来的精力上的有力保障。
2、从老年学员角度而言,是美化人生的体验和重返社会的保障。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圆了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提高了自身的素养,结交了新的朋友,充实了晚年的生活,也改善了精神面貌,起到了很好的家庭示范效应和社会带动效应,为在家庭和社区树立长者风范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学习挖掘、发展了也许连他们自己原本也没意想到的潜质和特质。就像高校培养目标是创新性人才那样,高校老年大学办学目标是“创新自我”。在上海大学老年学员中,出现了电子信息学教授成为摄影师;也出现了机械学教授成为“快乐百岁”讲师团成员等等,不乏大器晚成的老人。老年学员通过受教育可以更新知识,增长了老年人重返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有利于这一群体重返社会,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老年教育给老年人搭建了施展新的才能的广阔舞台与空间,也开辟了发挥作用的新领域与新天地。
3、从高校角度而言,有利于校园文化、学科建设、学校美誉等方面的发展。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土耳其、巴西等国都没有入学年龄限制,一些退休人员尽管年过花甲仍可以和青年人一起上同一所大学,在同一个教室听课。一些老年教育家便把这类老少同堂的大学称为“忘年大学”。忘年大学形式为老年人提供与青年人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的场所。“忘年大学”中的“忘年交”,使老年人能与青年人经常沟通,交流感情,形成了一种互相关心的仁爱氛围,同时,也改善了学风建设。上海大学老年大学尝试探索的教学新模式暨“随堂听课”方式充分证明了这种方式带来的实效,学风大大改善,校园优秀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在年轻人中得以传承,这是促进高校发展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高校中办老年大学,高校哺育了老年大学,但随着老年大学的发展与壮大,它也在不断发挥自身作用,反哺高校自身建设,高校中办老年大学的优势就体现在可以借助于大学中的优势学科、优质师资引过来为我所用。在上海大学老年大学的师资中,聘请了相当部分的校内教师,有的还是年轻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通过在老年大学的教学,既满足了他们的教学需要,又历练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因而,其哺育与反哺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最后,高校中办老年大学有利于高校发挥服务社会和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功能,为树立良好声誉创造了有利条件。
4、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而言,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老年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群体,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老年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补充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现积极健康老龄化和终身教育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高校中办老年大学,有利于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优美场所、良好氛围等优质资源,对于提高老年群体的素质、挖掘老年群体的潜力、发挥老年群体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也为实现全民终身教育工程寻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并获得老年人的青睐。上海大学老年大学的有些热门课程,借助于高校口碑较好的课程如传统体育养生、音乐欣赏等,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现象,充分证明了高校办老年大学的优势和强劲吸引力。
三、“校中办校”的理念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在彰显老年教育特色中创新自我
现代社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举办老年大学也不例外,但是对于高校中办校的上海大学老年大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做法。老年教育姓“教”,上海大学老年大学更姓“上大”。从她组建第一天开始,就秉承钱伟长校长提出的坚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办学理念,坚持拆掉“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学科与学科;校内与校外”四堵围墙等。这些都渗透到老年教育中,成为办学的理念、宗旨和方法。老年大学把老年人高兴作为最大的欣慰,把老年人需求作为最大的追求,把为老年人服务作为最大的愿望。也竭力把老年大学打造成为一个“朋友相处、和谐团结、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把举办老年大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放在让老年人不断“创新自我”上,帮助老年人通过相应的学习,不断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全新自我,从而能美化生活,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质量,进而能在家庭和社会中树立长者应有的风范。
1、办学的目的:从最初的为满足本校部分离退休人员的精神需求,不断发展到高校应发挥服务社会的责任。上海大学老年大学创办初期,就是为了满足上海大学部分离退休人员晚年的精神生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凭借高校创办老年大学的独特优势,学员扩展到非上海大学的老同志,更不断吸引了来自上海各区的老年人前来参加老年教育。目前,上海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中,一半以上为非上海大学的老同志。通过创办老年大学这种典型的公益性事业,从另一个途径,彰显和发挥上海大学作为地方性大学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功能,也是上海大学为应对上海老龄化而采取的积极举措。
2、办学的便利性:除了上述提及的一些便利硬件条件外,其便利的软件主要体现在其雄厚的研究力量上。如上海大学社会学(属国家重点学科),有著名的社会学专家邓伟志、李友梅、张钟汝等教授,有较强的学术梯队和研究能力,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积累。该学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老年社会学研究所,长期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每年都开展老龄问题课题研究,著有老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心理学、老年社会工作等著作,并开设老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工作等课程,培养老年学方向的研究生。另外,张钟汝教授最近被聘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将进一步提供最新信息并作研究指导。再加上综合性大学的研究人员来自法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的中青年教师,他们中不仅有本土培养的研究人员,还有从美国、日本、德国学成归来的洋博士。除此之外,我们老年大学本身也有一支稳定的研究团队。这些难得的资源,为深入开展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3、办学的特色:上海大学老年大学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摸索,目前已形成四大基本特色:1.充分利用“校中办校”的优势,让老年人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力;2.发展特色项目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建设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基地;3.整合学校理论研究资源,组建并不断完善理论研究队伍;4.融入学校主流文化,为学校文化建设出力。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深受广大老年学员钟爱的,就是近年来开办的《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上海大学老年大学把该课程与老年人较为关注的养生保健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开办了传统体育养生班,很受老年人喜爱。自引进传统体育养生学科之后,已开设七门课程,加之体育舞蹈、老年瑜伽、广场舞等,***计开设十余门体育课程。
4、办学后的反哺:在高校中办校,应需主动融入到高校的主流文化中去,为校园文化建设做贡献,从中体现老年大学自身的价值。2012年下半年,上海大学举办了“菊文化”活动,老年大学也随之举办“老年大学传统文化周”活动,借助于大学的菊花展这一平台,向当代大学生和广大教师宣传并让其参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活动之中,让他们尤其是国外的留学生们真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真正做到校园主流文化和老年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四、“校中办校”的办学机制是老年教育发展的保障
1、初期,高校中办老年大学在组织上缺乏保障,力量也很薄弱,参与学校的力度也很有限,因而,学校有关部门对老年大学的支持力度也很小。但是,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老年人的强烈需求。随着高校老年大学规模的扩大和老年人反哺高校和社会功能的不断增强,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部门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了——校务委员会。
2、上海大学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的成立,有力保障了老年大学的发展。一个机构或组织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条件,有效整合校内资源,经过多方的努力,上海大学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于2012年正式成立。它由上海大学分管校领导直接负责,并由与老年大学运行较为紧密的部门如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宣传部、后勤等部门领导参加的、主要负责老年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一个组织。该组织的成立是老年大学良好、持续、强劲发展的保障。如果老年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教学场地,可以与上海大学的教务处沟通;如果需要师资及其培训,可以与人事处沟通;如果需要举办大型活动,可以与后勤、财务、宣传等部门沟通等。实际上,校务委员会的成立也是把老年大学纳入上海大学的整个教育系统、行政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之中,有利于老年大学的长远发展;老年大学办好了,也有利于上海大学的影响力和软实力的提升,二者优势互补、相互影响、***同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上海大学老年大学历经十四年“校中办校”的老年教育的实践探索认为:高校办老年教育是可行的,可以充分的利用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师资源,为老年教育服务,提高老年教育的办学水平。
1、“校中办校”面临的发展瓶颈问题:①目前高校办老年大学,学员受教面还不够大,尤其是高校老年群体所占比例还不够高;②其课程设置还有待于丰富,更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③其师资队伍流动性较大,加上待遇不高,这支队伍还不够稳定。 ④高校中创办老年大学,由于各种原因,其资金始终是个未解决了的问题等。
2、面对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的思考是:
(1)努力做到“破墙开放办学”,真正体现校中办校的实质。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利用上海大学的资源,发挥年轻人激情有活力、老年人从容有定力的优势,在本科生教室、甚至根据实际情况在研究生教室上课,利用其活动场所实行“随堂听课”的方式,让老年人与年轻大学生***处一室,***同学习,相互影响,***同进步,逐步形成“夕阳”与“朝阳”乐学和乐处的良好氛围。目前,这一模式经过近2年的摸索与运行,已在校内拆除了老年教育的围墙,把教学点延伸到大学生课堂,与本科生同堂听课。不但满足了老年人求知的欲望,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严肃教学秩序,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促进作用。今后,上海大学老年大学将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力争开拓老年学员与研究生“***处一堂课、***处一教室”的喜人局面。
(2)逐步把办学标杆放在社会坐标体系之中,发挥高校老年大学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特色项目做大、做强、做响之后,就有了服务社会的实力。2012年,上海大学老年大学与山东省南山老年大学签订了《***建协议》,前者是高校中办学,后者是企业中办学,通过建立友好学校,做到教育信息互通,教学资源***享,促进***同发展。2013年,根据老年教育发展的大形势和自身的优势,又成立“快乐百岁”讲师团进社区,为社区老年人服务。除此之外,与奉贤老年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书实行***建,及在潍坊街道开设办学点等举措,都是借助于高校特有的教学、师资、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来积极融入到整个社会老年教育坐标体系之中。这方面的工作仍需要细化并不断的实践、摸索、总结。
(3)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才有指导价值。实行“校中办校”模式的老年大学应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和队伍优势,多出一些具有前沿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成果,为实行这一模式的其他老年大学办学者们提供参考。上海大学老年大学借助于学校社会学院“老年社会学研究所”等资源开展老年教育研究,利用上海大学学科和科研力量的优势,把老年教学与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力争在老年教育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在先进的、超前的理念方面占领一块理论研究“高地”,从而能为上海市制定老年政策、为上海大学发展本校的老年大学,提供制定决策方面的依据。
(4)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当今的世界是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是个世界性的话题,国外的老龄事业尤其是老年教育发展得较早较快。因而,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而言,老龄产业尤其是老龄教育刚起步,客观上需要借助于国外的经验。上海大学老年大学将与上海大学一道,积极参与国际化战略,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12年上半年,泰国教育团到上海访问时,特意来到了校中办校的上海大学老年大学,对方对高校中办老年大学甚感兴趣,通过交流,彼此收获颇多。今后,老年大学仍将继续努力与其他国家开展老年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为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开创有利的外部空间。
(5)加大宣传与沟通,并建议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高校办老年大学,除了办出自己的特色外,也要有适当的规模,因而要加大宣传,逐步提高本校退休老同志的比例,由此可以更有理由向高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此外,作为高校办老年大学的创始者之一,我们也建议政府在对高校领导层考核指标中,把支持创办老年大学纳入考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