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画家村为什么消失

随着1995年夏天圆明园画家村在地理版图上的消失,圆明园画家村作为著名的艺术公***事件,依然被你惦记着,不容易。

八十年代末,先后毕业于北京一些艺术院校的华庆、张大力、牟森、高波、张念、康木等人,主动放弃国家的分配,以“盲流”身份寄住在圆明园附近的娄斗桥一带,成了京城较早的一拨流浪艺术家。吴文光早年拍摄的电影《流浪北京》记录了当时这些人的部分生活状态。尽管这些人后来大多都踏出国门,去了海外,但他们那种自由择业的勇气,却撼动了户籍制度的基石,为后来更多的艺术家流浪北京、选择自由职业牵线搭桥作了某种索引。尤其是他们均都寄住在圆明园附近,以此为创作与生活的根据地,因此也成为了“圆明园画家村”的最早雏形。1990年,曾经参与报道京城流浪艺术家的《中国美术报》原工作人员田彬、丁方等人,因其报社解体,也都纷纷撤退出来,与同方力钧、伊灵等艺术家一起迁到了福缘门村画画,从而形成了一个艺术家聚集的中心。这就是“圆明园画家村”的历史序幕。此后,随着序幕的拉开,越来越多的流浪艺术家纷至沓来,也就吸引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圆明园画家村”的称呼便不胫而走,渐渐成为了一个文化象征。

时至1995年,据说,艺术家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四佰。虽没有对“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家人数做过具体统计,但的确感受过那种摩肩接踵、熙来攘往的热闹情形。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福缘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艺术家居住,甚至还有许多房东干脆搬到别处,而将自己的房子全部租给艺术家。现在回想起来,还真觉得那时的福缘门像个世外桃源,像个艺术家的天堂,文化人的圣地。

当年由画家王秋人执笔的《圆明园艺术村自由艺术家宣言》,其中有这样一段豪言壮语:“黎明前的地平线上的曙光已慢慢升起,照耀在我们的精神之路上。一种新的生存形式已在华夏大地上的古老而残败的园林上确立!

”将生存方式以文化的高度借助宣言的形式提倡出来,是“圆明园画家村”的首开风气。它反拨了当时某些学院派认为的“圆明园画家村”只有生活没有艺术的看法,恰恰是对“五四”以来启蒙思想的真正继承与深化。

圆明园画家村诞生于1990年后,红火于20世纪90年代初,消失于它的鼎盛中。

究竟为什么?请看下面两篇报道就知道了(将破折号前边的文字输入):

1、北京"画家村"画家遭遇集体讨房——农民讨房依据就是“城里人不许买农民房”的政策。

2、宋庄村民“叛变”讨房 北京画家村“骚动”——北京二中院终审宣判李玉兰违反城镇居民不能购买农村宅基地的法律规定,90日内必须向卖给她房子的农民腾房。

1995年,圆明园画家村被取缔。

中国艺术界中曾经的“瓦岗寨”和“梁山”的“圆明园”,在与艺术外的警察交手后,必然溃不成军。然而,令谁都意想不到的是,那些曾是自发聚义的青年们在树倒猢狲散的一筹莫展后,又自发地从四面八方开始了整体大迁徙,汇合点就是宋庄。

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2008-01-02/00M6/5065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