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光人物简介
高春光
高春光,男,1971年12月生于山东省五莲县。大专毕业后于1995年进修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曾任日照市文联《金海岸》刊物编辑、《日照法制》编辑部副主任、《法制日报》山东版日照采编部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中***日照市委宣传部《海曲华章》编委会委员,日照作家编撰中心副主任、总编辑,日照市东港区九届政协常委,日照市东港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日照市东港区基督教协会会长。
中文名:高春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五莲县
出生日期:1971年12月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代表作品:《海曲华章》
人物履历
简历
高春光,男,1971年12月生于山东省五莲县。大专毕业后于1995年进修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曾任日照市文联《金海岸》刊物编辑、《日照法制》编辑部副主任、《法制日报》山东版日照采编部副主任等职。
任职
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中***日照市委宣传部《海曲华章》编委会委员,日照作家编撰中心副主任、总编辑,日照市东港区九届政协常委,日照市东港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日照市东港区基督教协会会长。迄今为止,***著有文学作品及社科文献约计120万字,系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
海曲华章
岁月峥嵘,二十载风雨兼程;时光流逝,二十载春华秋实;沧桑巨变,二十年成就辉煌。
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在日照的发展史上,却是一段光辉的历程,它跨越了两个世纪,联结了两个千年,纵贯了五个五年规划,承启了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迈进。
升为地级市的二十年,是日照经济发展最快的二十年,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二十年,是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二十年,是城市地位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的二十年!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港口城市到现在享誉中外的“水上运动之都”;从凤毛麟角的楼宇建筑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二十年来,勤劳智慧的日照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坚持“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解放思想,开放创新,艰苦创业,勇往直前,创造了日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辉煌业绩。
脚下的土地,4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并陆续留下了宝贵的遗迹,而眼前的这座新城1989年6月12日才正式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日照从一座海滨小镇变身为一座现代化都市,拥有了“亿吨综合大港”、“临港产业基地”、“阳光度假海岸”、“水上运动之都”、“生态宜居家园”、“大学科技园区”、“历史文化名城”、“北方绿茶之乡”等光鲜亮丽的名片。古老和青春在同一个地方交汇,深厚的底蕴和蓬勃的朝气在同一个城市***存。
站在2009的门槛上,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回望来路,我们却是感慨万千。
港口立市
“同志也在等车啊?去哪里”?
“日照”。
“日照?日照是哪儿的啊”?
“”
这是一位日照籍文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兖州火车站候车时与另一名旅客的一段尴尬对白。
其实,日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自己的文化。据考古工作者考证,在莒县陵阳河、东港区两城镇等地,已发现了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北京猿人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存。据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封少昊之后裔为莒国君,定都今莒县城阳。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西汉时,日照地区始置县,名海曲,属徐州刺吏部琅琊郡。历经沧桑沿革,宋元佑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始有“日照”之名。后日照镇划入胶西县,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公元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升日照镇为县,仍名日照,属益都府莒州,县治于今日照城。
从两千前年前的古海曲,到八百多年前的日照县,应该说日照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仅仅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同在山东境内,为什么还会有人对日照如此陌生呢?
因为日照城太小。话说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晚上,有两位青岛客人驱车来日照办事,也许是车子开得太猛吧,谁知竟一家伙冲到了岚山头。在车灯的映照下,才猛然发现正前方的路标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江苏界”。本来是到日照,怎么竟跑到人家江苏界来了?即便是到江苏,日照也是必经之地呀,怎么竟没见日照城呢?他们这才想起来,刚才路过一个有些路灯闪烁的小城镇,也许就是日照城吧。
当时,在兖州火车站候车的那位日照籍文友继续解释说:“日照是咱山东的一个县,这几年发展地特别快,听说都快要升格成日照市了。她就在正东的大海边,石臼所那里”。
“哦,石臼所呀,那我就知道了”。同时候车的那名旅客毛塞顿开。
这也难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大部分只标注有“石臼所”而没有“日照市”。
“那时候石臼的知名度的确比日照要大得多”。2006年6月28日上午,我陪北京来的老同学一起去看望日照的一位老市长。谈起日照的发展,老市长滔滔不绝:“应该说,没有当年的石臼港,就没有今天的日照市”。
历史上日照沿海曾商贾云集,石臼、涛雒等均为著名商埠,1885年《日照县志》描述的“江淮红粟达神京,转运都由石臼行”,表明当时的石臼所已是黄淮地区重要的商贸口岸。经过百年风云变幻,而此时的石臼海岸却是一派荒凉景象。
1978年,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1978年几乎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代名词。
那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那一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沿海开放的总体指导思想,国家有关部委提出了石臼码头的改建计划,很快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批示:充分利用日照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建设现代化深水大港。
于是,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海曲被唤醒了,日照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
1982年2月17日,石臼港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此时的港口,既无城市依靠,又无老港依托,在荒滩上起步建设、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应该说,日照港从一诞生,就处在我国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没有吃过一碗计划经济时代的“安逸饭”。但是,日照港人却毫不迟疑地转入了生产、建设、经营并进、探索创新的新时期。
在艰苦的条件下,日照港人率先推行工程投资包干,创新施工工艺,引进网络管理技术,科学安排工期,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世界最大的现代化开敞式煤炭专用码头。
1986年5月,石臼港通过国家验收,获国家银质工程奖、施工鲁班奖,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并入选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十大水运工程的首位,成为我国通向世界的又一座桥梁和改革开放的对外“窗口”。
1992年5月1日,石臼港更名为日照港。
2003年5月18日,日照港务局和岚山港务局企业部分实行联合,组建了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新一任港口领导班子提出,用四年的努力,使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
此时,两港吞吐量只有3000多万吨,能力严重不足,功能单一,经营观念落后。而“亿吨大港”究竟是什么样子,通过怎样的路径能够得以实现,都是模糊的概念。为此,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根本是不现实的。
敢于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这就是日照港人的精神和气魄!
一时间,大规模建设以势如破竹之势直逼黄金海岸线。日照港建成装卸设备世界专业化程度最高、工艺最先进、国内规模最大、泊位水深最深的20万吨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全国沿海港口前沿吃水最深、后方堆场最大、现代化管理程度最高的集装箱专用码头,创下全国沿海港口建设史上的奇迹。
2006年11月25日,全港欢腾、全市欢庆,日照港成为全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比原定2007年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整整提前了一年。
以短短20年成就这一目标,在世界港口发展史上也属凤毛麟角。
2006年9月,交通部正式发布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指明了日照港发展的规模、定位和方向。日照港规划岸线也由原来的9.8公里延长为24.9公里,由80个泊位、1亿吨以上规划能力扩大到253个泊位、6亿吨规划能力。
从综合大港直指国际一流强港。如今,日照港正向新的目标飞跃!
1985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日照县和石臼港办事处,设立县级日照市,从而结束了日照长达800余年的县治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91年1月,石臼港总体布局规划得到交通部和省政府批复,综合性港口的蓝图第一次在人们面前展开。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88岁的邓小平老人乘专列驰骋2441公里后抵达深圳。这次完全意义上的“私人之行”,如同“东方风来满眼春”,让中国改革开放的国策得以进一步加速。也是在这一年,随着日照港的发展壮大而于1989年升格为地级市的日照得以扩大城市规模、设区带县。
虽然日照县改为了县级日照市,名称上变了,但是经济实力、工农业基础以及城市建设都严重滞后。市领导认为目前首要任务是观念的更新和解放的思想。于是,1985年的日照就有了“北学青烟威、南学江浙粤”的口号及行动。当时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请《红旗》杂志(现在的《求是》杂志)的评论家、科学界以及中央部委的日照籍知名人士到日照办讲座,并派出各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到北京参加学习班,还组织人员到北京窦店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并到江苏的张家港等新兴城市看发展,对干部的触动非常大,一时间掀起了一股解放思想的热潮。
也正是港口建设的突飞猛进,让县级日照市领导班子认为,一个大型港口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大城市的发展做依托,县级日照市升格为地级日照市的需要迫在眉睫。
于是,县级日照市领导从1986年就开始筹备升格地级市的事宜,特别是1987年威海从烟台划出升格为地级市之后,更加紧了申请的步伐。
据当时参与赴省晋京跑升格事宜的同志讲,当时几乎是一个月跑一趟北京,为升格而进京的次数达14次之多。
1988年10月上旬,为争取国务院及早批复日照市升格,市领导向省政府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并请求省领导出面帮助做好上级的工作。省领导提出让市领导直接与省政府特邀顾问、曾分管民政工作的原副省长马连礼同志汇报一下。
当时,马连礼顾问刚刚在寿光参加完全省农业会议,却在回济南的路上患上了感冒。当市领导来到他家的时候,老省长还正发着高烧挂着吊瓶。当他听完汇报,没想到既干脆又愉快地答应了市领导的请求:“我与你们一块进京没问题,好在部领导我都熟。你们既然找到了我,我就一定得和你们走一趟”。说完,老省长马连礼拔下吊针就和市领导踏上了去北京的路。
市领导在向民政部领导汇报日照市近期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情况时说:“近几年来,随着石臼港、岚山港和兖石铁路的建成和投产,为日照市乃至鲁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务院、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日照市的发展极为重视,自建市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日照视察工作,对日照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做了许多重要指示。为了充分发挥港路优势,加快日照市经济的振兴,带动鲁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省政府都给予日照市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为日照市的发展,特别是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鉴于日照市城市发展现状和特有的经济优势,近期内日照市在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地位将发生显著变化,成为辐射鲁东南地区的又一经济中心。日照市升格后,将更加有利于大项目的落实和涉外机构的协调,使港城一体,港兴市荣。”
部领导听取完汇报,又翻阅了那一摞子大项目意向书,心里有了底,表示日照目前虽然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达不到升格标准,但发展潜力很大,只要几个大的项目落实了,可以提前考虑升格问题。
1988年10月中旬,经过时任山东省人民政府特邀顾问马连礼及日照市领导的多次赴省晋京,中华人民***和国民政部终于把解决日照市升格的问题纳入部里的议事日程。
10月下旬,国务院责成民政部就我国目前行政区划变更问题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会上,专家学者们对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建市热”等褒贬不一。会后,国务院领导同志根据民政部综合专家学者们的意见,作出对“县级市升格在近两三年内暂缓办理”的决定。
这个决定说明日照市的升格在刚刚有了眉目的情况下,也将纳入“冻结”之列。
不久,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听取日照市领导汇报后指出:“当前有个大气候,在国务院领导已明确指示对市升格等行政区划变更冻结的情况下,如果你们没有特殊情况,也就不要再汇报了”。并强调“目前县级市升格暂时缓办,要稳定,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升格的。因此,在考虑日照市升格问题上,必须要考虑当前的大环境,也要缓一缓。你们要做好两个准备,在近期内解决不了”。
日照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我们一定要锲而不舍,哪怕受到的是批评,是挖苦,我们也要把我们的需要和优势都摆出来”。
正是凭着日照的决策者们这种坚定的信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民政部领导对日照市升格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民政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国务院领导最终同意把日照市升格作为特殊情况和遗留问题予以解决。
好事多磨。到了1989年,“4·26”社论一发表,使日照的驻京人员4月27日就从北京撤回了日照,紧接着是“6·4”,大家都认为升格的事几乎是完全没有可能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家都没有想到,“6·4”后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委会议,日照的升格问题就列入会议内容研究通过了。
这样,1989年6月12日的这次会议时间,也成为了日照被批准升格地级市的第一时间。
当时接到电话通知的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一片沸腾,大家都奔走相告这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
当20年的岁月轻轻走过,地级日照市的发展已今非昔比。日照升格为地级市时的国家民政部部长崔乃夫于2007年4月又来到日照,曾感慨地说:“实践证明,当年国务院在冻结县级市升格的情况下,破例批准日照市升为地级市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没想到行政区划的改变会带来如此快的发展速度,看来行政区划的改变也是生产力啊。相信日照市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