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背景与目标任务
一、基础地质与成矿理论创新研究
1.战略背景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世界地质大国。主要表现在:地质科学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高等教育体系比较完备,有一支相当规模的科研队伍,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可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的地壳结构复杂而独特,构造演化历史漫长而复杂,是研究地壳形成与演化的最理想场所,具备为世界地球科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优良条件。但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地质强国,主要表现在各学科的发展很不平衡,地质科技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足,仅部分领域处于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基本查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造山带、天山—兴蒙增生造山带和中央复合造山带的主要结构特征和演化,特别是制约成矿的地质背景。重塑中国典型克拉通早前寒武纪重大转折期地质演化过程及探讨转折期特殊环境对矿产资源形成的制约。在岩石、地层、构造和重要生物群落的起源与环境演化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解决一批制约找矿的重大地质问题,为实现找矿突破奠定基础。初步建立资源预测与评价方法及技术体系、典型矿床的三维矿化数字模型和成矿构造体系新模式。初步建立不同覆盖区深部找矿的勘查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体系。
“十三五”期间:基本查明中国及亚洲大陆聚散过程及构造格架;总结我国主要碰撞造山带、增生造山带、复合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化以及成矿背景特征,建立中国大陆成矿理论体系,解决一批制约地质找矿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深入开展地球科学前沿研究,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地质理论研究的国际水平。建立系统的资源预测与评价方法及技术体系、典型矿床的三维矿化数字模型和成矿构造体系新模式;建立不同覆盖区深部找矿的勘查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体系。
3.战略任务
基础地质与成矿理论创新研究是基础性支撑工作,要围绕解决制约资源能源找矿突破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和理论支撑。
以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资料为基础,以铁、铜、铝、金等我国紧缺矿种为主攻矿种,收集多元地学信息,在重要资源潜力区开展大比例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围绕重要成矿域重大地质问题,在我国主要造山带开展综合性基础地质研究。
围绕重要成矿带及重大找矿工作,优先在成矿潜力大的兴蒙造山带、西南“三江”造山带、青藏高原、中央造山带和钦杭结合带开展综合性基础地质解剖研究。
针对重要、紧缺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以及环境问题,开展相关学科的系统研究。
为解决能源资源前景问题,开展前沿性科学研究。
为保障基础科研的高效继续,探讨产学研的结合新模式,形成基础科研的新机制。
二、地壳探测
1.战略背景
探测地球深部不仅是地球科学本身发展的趋势,更是人类为了寻找更多资源、减轻灾害、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发达国家陆续启动了深部探测计划,通过“揭开”地表覆盖层,把视线延伸到地壳深部,获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发现了造山带山根,提出岩石圈拆沉模式和大陆深俯冲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美国在造山带下找到了大型油田,澳大利亚在覆盖层下发现奥林匹克坝超大型矿床,拓展了人类索取资源的空间。为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灾害频发和环境恶化的多重压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2006)明确提出“实施地壳探测工程”,提高地球认知、资源勘查和灾害预警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也开始一些深部地壳剖面研究,但总体来说,剖面数量和长度远远不及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水平,采集数据精度较低,综合研究水平不高。
2.战略目标
围绕资源与环境问题,探测深部地质结构与组成,探讨大陆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及其浅层资源、环境响应,揭示成矿、成藏过程及灾害发生机理,开拓油气与重要矿产资源深部“第二找矿空间”,解决深部地质和矿产资源的科技瓶颈问题。
“十二五”期间:解决关键探测技术与集成技术问题,初步建立固体地球层圈立体探测技术体系;形成典型矿集区、含油气盆地、重大地质灾害区的深部探测实验基地,解决8~10个急迫的重大科学问题;完成10口科学浅钻,5口科学深钻;建立深部探测数据管理、融合与***享系统。
“十三五”期间:在10个关键地质单元全面实施深部探测,完成30口科学浅钻、10口科学深钻,解决我国主要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重大学科问题;确定深层油气和“第二找矿空间”的主要层位,塔里木—华北陆块、青藏高原西部地区76种元素时空分布,10条地质走廊带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测量;完成首都圈、青藏高原东南缘应力应变综合监测网。
3.战略任务
针对地球深部探测,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形成对固体地球深部层圈立体探测的技术体系;在不同自然景观、复杂矿集区、含油气盆地深层、重大地质灾害区等关键地带进行试验示范,形成若干深部探测实验基地;实现深部数据融合与***享,建立深部数据管理系统;积聚、培养优秀人才,形成若干技术体系的研究团队。
(1)开展大陆岩石圈结构探测
选择板块边界、造山带等我国大陆重要构造单元,探测其岩石圈、地壳和地表浅层不同层次精细结构,反演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部署穿越我国主要造山带和地块的“三横四纵”超长断面探测网,揭示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成藏成矿过程和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的深部构造背景,创新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
(2)开展大陆地壳物质探测
发展地壳深部物质信息识别技术,探测中国大陆地壳千米深度的物质组成和时空分布;开展重要板块边界、地质走廊带的地壳物质联合探测试验与示范研究,建立深部物质探测技术体系;揭示化学元素时空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和成矿省的关系以及对资源总量的制约作用。
(3)开展重要矿集区立体探测与科学群钻
选择我国重点成矿区带,按照矿集区深部结构框架探测、矿集区浅部三维结构精细探测和科学浅钻三个层次开展探测工作,揭示重要矿集区地壳结构、壳幔相互作用和深部动力学过程对矿集区形成、演化的制约作用,加大资源勘查深度,提出深部找矿方向和找矿靶区。
(4)开展大陆科学钻探和超深钻
围绕重要含油气盆地的深部资源问题,实施30口万米深的科学超深井,揭示深层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运移通道的分布及规模,揭示盆地上地幔精细结构及其对油气资源的制约,完善深层油气藏形成演化理论;在大型走滑断裂带、地震活动带和重大地质问题区,实施科学钻探,直接获取深部物质、结构信息,研究重大地质现象的本质及形成机理。
(5)开展全国地应力测量网与技术
部署跨越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超长地应力测量剖面,摸清东亚大陆动力学背景和我国现今地壳应力场;在关键地震带、地质灾害群发区、重大工程区和核心城市群部署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建立全国地应力观测站网,提高我国大陆内动力作用的监测能力,完善我国地质灾害监测体系。
(6)开展地壳探测数据平台及技术支撑基地建设
建设多源信息主体数据库,建立深部探测数据平台,解决多源数据的融合和集成;开展相关探测数据空间管理、数据综合解释建模、3D动态显示、海量探测数据存储和***享等专题研究;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壳探测技术支撑系统及基地。
三、矿产资源勘查技术与装备研发
资源勘查技术是运用现代多种科技手段,实现多尺度、多平台、多方法找矿勘查的技术。全面提升我国地质勘查技术水平,发展从卫星到航空、从地面到深部、从野外到室内的适合不同景观区和地质条件的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和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并通过集成形成立体综合勘查技术体系。
1.战略背景
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我国初步建立了星载对地观测技术、航空探测技术、地面探测技术、地下探测技术和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等技术体系,使我国综合找矿能力大为增强。
我国地质勘查技术及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当前突出的特点是“先进与落后并存”。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研发上落后,在拥有上先进;二是在探测仪器上先进,在数据解释软件落后;三是科研单位仪器装备先进,承担调查或勘查任务的单位仪器装备落后。地质勘查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人才匮乏。未能形成适合我国地质环境条件的、行之有效的勘查技术体系。仪器装备的有效载荷指标设置不能完全满足地质调查的需求,相关软件的商品化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星载对地观测技术:针对能源资源探测需求,发射高光谱遥感卫星,初步形成全波段、多类型遥感数据获取能力;研制能满足能源资源多种需求的可见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星载多光谱、高光谱等有效载荷,建立我国面向能源资源勘探的室内遥感超级实验场,构建能源资源勘探遥感的仿真实验平台。
航空探测技术:研究航磁三轴梯度和矢量测量技术、航空重力测量技术研究、航空放射性和航空电磁方法技术研究;研发低空无人机载荷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研制适于地质找矿和地质填图的机载高光谱传感器。
地面探测技术:研发1000~1500米内的深部资源电磁勘查技术、500~1000米深部矿体精确空间定位综合物探技术、第四系或戈壁盐碱覆盖区金属矿勘查综合物探技术、2000米覆盖区金属矿地震精细探测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物理仪器传感器及适合深部地质找矿和西部快速地质调查的高精度重力仪、磁力仪和抗干扰电法仪等常规地球物理仪器,并实现产品化;开展表生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研发新的化探扫面技术,使1:25万化探扫面可扫面积从占国土面积的67%提高到87%;开展重要成矿带区域找矿潜力地球化学定量评价技术研究和示范、30米以内覆盖区深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究和示范,研发油气化探扫面技术及相关标准等。
地下探测技术:3000米以内新型全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机及配套设备形成完整系列;完成2000米以内全液压车装水资源钻机系列及配套设备研制,开发高效的深孔钻进工艺方法;完成先进、实用、高效的浅层取样钻机系列,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开展井中高精度磁测、井中电法、井中CT、综合测井等综合地下物探方法技术研究,提高我国地下物探勘查技术水平。
地质分析测试技术:针对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的需求,建立以现代多元素分析测试技术为主要手段的重要金属、非金属矿石、矿物中主、次、痕量化学组分和同位素实验测试技术方法体系;开展油气实验测试技术方法研究;建立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分析测试技术方法体系;开展生态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与界面过程关键实验测试技术、重要有机污染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研究;进行地质实验测试紧缺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地质实验测试标准方法的制(修)订;实现实验室及现场小型分析测试仪器实用化、产品化,为地质调查提供高效的现场分析测试手段。
“十三五”期间:星载对地观测技术:建立高光谱卫星测控和地面运行系统;研制全波段的地面光谱测量设备;建立多个数据获取平台,配备多套全波段、多类型传感器;研发适于地质探测的雷达卫星,开展海域油气探测技术集成研究。
航空探测技术:实现航磁三轴梯度和矢量化测量系统、航空放射性测量系统、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国产化,全面投入勘查生产;航空重力测量系统部分国产化;研发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精准定位技术;研制机载高光谱数据快速处理技术。
地面勘查探测技术:开展特殊景观条件下(如戈壁沙漠、倒石堆、森林沼泽、永久冻土等)500~1000米电磁勘查技术的试验应用,500~1000米主要类型矿床综合勘查技术;开展2000米覆盖区金属矿多波列地震方法技术、油气远景区带三维物化探调查及评价技术研究,形成能够用于调查、勘查的技术。
研究新的化探扫面技术:使1:25万化探技术可扫面面积达国土面积90%以上,1:5万化探技术使西部重要成矿带可调查面积达到50%,完成油气化探推断解释及异常查证技术研究,开展8个成矿带区域找矿潜力地球化学定量评价技术研究和示范、中高温热液矿床深部资源地球化学定量预测及定位技术、100~300米覆盖区深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稀有金属元素矿床勘查方法技术和全国尾矿资源利用评价技术研究。
地下探测技术:开发4000米以内新型全液压动力头岩心钻机及配套设备,开发3000米全液压车装水资源钻机;自动化岩心钻机达到实用阶段;新型全液压钻机实现产业化,形成基本系列,普及率达到40%左右;通过开展深部和隐伏矿勘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的地下物探应用研究与示范,进行方法技术推广,提高行业勘查技术水平。
地质分析测试技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矿产资源调查实验测试、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及同位素分析体系;建立并完善野外与海洋现场实验测试技术;建立铀矿、煤炭、盐湖等资源调查、勘查实验测试技术体系;探索建立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有机标记化合物和同位素示踪技术方法体系;研究建立生物地球化学与界面过程关键实验测试技术体系。加强地质行业实验测试信息化和实验测试队伍的建设。
3.战略任务
通过理论和技术创新研发,实现探测仪器的功能和性能的突破。按照层次清晰、大小结合、功能多样的原则研发适用于不同找矿目标的探测仪器。星载探测仪器以高光谱遥感卫星为主,通过组群组网实现大面积快速对地观测。航空勘查技术注意遥感与物探技术同步发展,以仪器研发为主,实现探测仪器的多方法集成。地面和地下探测技术实现电磁技术和深部钻探技术同步发展。分析测试仪器注重快速分析仪器的研发和精准探测结合。从注重单项探测技术的研究出发,向加强以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为导向的勘查技术集成创新转变,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形成高精度、可靠、快速、实用勘查技术与方法技术体系。研发满足不同需求和适用不同地质景观条件的勘查技术仪器装备。
四、国际合作
在立足国内,大力挖潜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地质科技与国际影响能力,加大境外资源潜力调查与投资环境、战略的研究力度,获取境外资源勘查开发可靠信息,搭建有效防范、规避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风险的信息服务平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对于维护我国的资源安全、经济安全意义重大。
1.战略背景
近年来,国际合作与境外矿产勘查工作成效初显。国际合作网络体系初具规模,多层次交流平台和渠道不断完善,在国际组织中影响力逐步提高。科技合作成果显著,境外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取得实质进展,初步建立了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并对境外地质矿产调查勘查新模式与新机制开展了有益探索。
国际合作与境外矿产资源调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国内外地质矿产对比研究力度不够;②境外实地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投入不足;③缺乏有效的境外地质勘查开发信息与服务体系;④缺乏国际型地学人才和队伍;⑤缺乏实施境外勘查稳定的国际合作网络;⑥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以我为主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
2.战略目标
扩大国际合作国家和地区范围,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地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建立国际合作科研基地,培养和推动我国中青年地学专家参加国际地学组织,倡导并主导国际地学研究计划。开展境外地矿技术与管理人员培训,在境外推广我国先进的调查技术与设备。
“十二五”期间:完成全球主要资源型国家矿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与我国周边、非洲和拉丁美洲等20个资源丰富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重点在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开发技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防治、仪器研发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培养和推动我国中青年地学专家参加国际地学组织,倡导并主导国际地学计划1~3项。培训境外地矿技术与管理人员,并在境外推广我国先进的调查技术与设备。
“十三五”期间:继续跟踪并更新全球主要资源型国家矿业政策和投资法律法规变化情况;在全球与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合作机制。
在资源与环境领域全面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培养我国中青年国际性复合地质人才,倡导并主导国际地学大计划。在境外国家推广我国先进的调查技术并培训境外地矿技术与管理人员。
3.战略任务
立足国内,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国际合作遵循双边与多边、“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与科技先进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理论和方法技术,并推广我国领先的方法技术和设备,培训境外地矿官员与技术人员。
资源与环境领域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行星地球基础研究,环境领域调查评估、监测和预防、治理,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综合利用方法技术,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治理等领域开展合作;培养中青年科学家并扶持参加国际地学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建立稳定人才培训科研基地。
以我国先进的方法技术开展国际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在境外推广我国数字地质填图、地球化学填图等具有优势的调查技术;积极参与国际重大基础研究,举办国际地学会议,在岩溶研究、青藏高原研究、新构造运动等为题设立并主导国际地学大计划。培训境外地矿官员与技术人员工作。
五、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研制修订与升级
1.战略背景
50多年来,经过几代地质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地质勘查标准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地质勘查技术标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专业体系,区域地质、海洋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物化探、遥感、探矿工程、地质测绘、信息资料、地质实验测试等各专业都程度不同地制定了相应的通用标准、专业通用标准、专业门类标准和一系列操作规程。根据地质勘查工作需要,先后按阶段发布了一些急需的国家标准、地矿行业标准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为各类地质勘查工作内容和方法的统一、工作精度的保证、质量的衡量、成果的验收提供了标准依据。促进了地质勘查和水工环地质调查等地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实现新的找矿重大突破,增强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能力,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虽然现有的各类标准基本上满足了当前地质勘查工作的急需,但与目前地质勘查工作、技术方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首先,在海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遥感、资料管理、实验测试等专业领域还有一大批新标准需要研制,区调工作尚没有制定出完整的覆盖区和城市区的区域地质调查规范、矿产勘查缺少综合整理等操作层面的技术规程,信息化方面缺少通用类标准,对专业信息化工作缺乏指导作用等。其次,原有国2标、行标中的一批物化遥、测试技术方法标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标准已不适应,工作内容和精度要求等需要调整。第三,现行标准之间存在重复交叉现象,许多标准需要整合、拆分和调整。第四,新技术标准还需要及时、全面的推广应用。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研制基岩区、覆盖区和城市区区域地质调查标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调查与监测和海洋能源资源调查标准,大比例尺矿产勘查和矿产综合利用标准,地下水水质、污染、动态评价、环境、灾害等调查标准,物探、化探、遥感、钻探方法技术应用标准,地质实验测试领域分析方法和管理标准,地质信息和资料管理标准等一批新标准;修订一批不适应当前技术发展需要,而在地质调查工作中需要使用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升级一批技术上成熟且有广泛应用基础的局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推广一批对地质勘查工作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标准,使地质勘查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
“十三五”期间:研制、修订和完善重点成矿区带、重要工程区、重要经济区区域地质调查标准和基础图件编图规范,海洋地质调查与监测、海洋矿产勘查、矿产勘查、矿产综合利用、勘查技术方法,地下水调查评价、浅层地热、灾害监测和防治,地质实验分析测试、地质信息技术和资料管理标准等;搞好标准升级、推广;开展地质勘查标准体系和相关管理标准研究,全面提升地质勘查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3.战略任务
开展急需地质调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研制。重点研制1:5万基岩区、覆盖区和城市区区域地质调查标准、不同岩类区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指南,1:5万~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滨海湿地综合地质调查标准、海洋地质图编图规范、海洋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规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技术要求、陆地石油天然气调查规范和矿产综合利用标准,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标准,井中磁测等物探标准,航空遥感摄影技术、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等遥感标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分析、土壤有机污染物标准方法等地质实验测试标准等。
修订一批不适应当前技术发展且标龄超过年限的行标和国标。修订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地质数据建设指南、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总则、固体矿产勘查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大洋金属结构矿产勘查规程,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术语,时间域激发极化、重力测量技术、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遥感解译指南、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1:2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等标准。
以多媒体教学片、标准汇编和单行本,培训班、网络版等多种形式推广新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区调、海洋地质、矿产、水工环、物化探、遥感等技术标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