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倒奶事件体现了哪些经济学原理呢
近期出现的美国奶农 “倒牛奶”现象,其成因与大萧条时期有明显不同。疫情引发的市场需求不足,是导致牛奶过剩的主要原因。这种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一定程度上,奶农倾倒牛奶,也是美国经济现状的一种反映,是美国经济和就业正面临巨大压力的表现。
首先,在全美各地实施“居家令”的背景下,餐厅不提供堂食,咖啡厅只能外带,酒店基本歇业,客流量大幅减少,导致大量牛奶、黄油、奶酪等乳制品采购订单化为泡影;其次,许多州已宣布当前学年不会开学,学校食堂原本是乳制品消费大户之一,这意味着大量需求直接消失;第三,由于疫情,食品业国际贸易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美国一直是乳制品出口大国,有相当一部分乳制品因此陷入滞销。虽然普通民众对乳制品的需求量并没有减少,但现在也只能自己去超市购买乳制品。由于加工分销模式不同,乳制品加工厂来不及将卖给餐饮业的大宗乳制品进行分装,转销给超市和零售商。由此导致超市乳制品供应不足,而加工厂乳制品积压。
在“倒牛奶”这个案例中,美国乳制品行业发展到今天,其产品已经高度精细化,许多乳制品是为连锁餐厅、学校等大客户量身打造,甚至包括供应链都是为零售端而特别定制。尽管全美不少超市里牛奶缺货,一些超市甚至开始“限购”,但对美国奶农而言,如果临时“换轨”,调整产品及供应链设置转而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要,这其中牵扯的交易成本无疑是巨大的。
且不说在全美各地实行“居家令”的情况下,“换轨”卖牛奶是否可行。就算可以“换轨”,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卖得越多,赔得越多,这就是“价格倒挂”。
对生产者来说,一旦出现价格倒挂,直接把商品就地处理,才是最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