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几点认识

一、资源(本文主要指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作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配置方式影响生产力发展方式,资源配置方式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化

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造成这一突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二、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处理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

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尚不统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东部和西部等,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社会义务的不同而对这一关系的理解上不尽一致,在行动上不尽统一,需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在实践中统一步调。

——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保障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配置的目的和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发展。

——资源配置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过渡开发资源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可能全面、协调的发展,也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讲是没有保障发展。

——资源配置方式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化。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促进了经济增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同时,开发自然资源是一种反自然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频发,自然灾害骤增,生态环境恶化,物种逐年减少,人类***同的家园面临资源和环境的挑战。自然发展史,人类文明史是一部教科书。300多万年的人类进化史,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200多年的工业化史,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的历史结论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型”,“掠夺式”发展(人类掠夺自然,人类互相掠夺)已经到了极限。人类已经在处理各国间关系的同时,开始***同研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推进发展中如何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以求得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同的课题。我国在当前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过程中,面对开发资源造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要着力研究制定资源配置中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最佳结合点,研究建立开发与补偿的双向机制,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措施,进而实现“补偿型”、“循环型”、“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确定不同类型、不同用途自然资源开发的限度,要使社会物质生产与自然物质生产协调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水平上,物质生产都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但人们很容易忽略甚至不承认自然物质生产,常常以损害自然物质生产的形式进行社会物质生产,造成社会物质生产与自然物质生产的尖锐矛盾。然而,整个社会物质生产是以自然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我们不仅要承认社会物质生产,还要承认自然物质生产,不能以损害自然物质生产的形式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必须把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允许的范围内。因此,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有限度,要确定不同类型、不同用途自然资源开发的限度,同时,在每一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社会必须投入保护资源的资金进行补偿,以维持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防止生态潜力的根本丧失。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资源是从根本上保障发展。只有克服“一时发展,长久停滞”、“局部发展,整体后退”短视行为,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论。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的相关理论,曾经对资源配置产生过积极的指导作用。由于历史局限性,并没有完全反映客观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反思、总结。地理环境决定论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人定胜天论也在实践中产生过巨大作用,但都具有一定片面性。我们不完全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完全赞同人定胜天论,我们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论。

实践反复证明,如果违反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资源,必然遭到自然报复;而人类不去利用自然,只是保持原生的自然平衡,是自然主义价值观,同样是不可取的,而且自然生态系统对人而言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统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出发点和归宿。遵循自然规律,有限度开发利用,建立补偿机制,形成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改变大自然旧有的平衡,建设一种螺旋式发展的大自然的动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

三、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统筹兼顾,处理好人与自然、中央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区域之间、国内与国外、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当前需要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角度统筹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目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追求GDP),其结果是:一方面,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社会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教育、社保等公益事业发展缓慢,影响民生,影响文明建设,影响社会稳定。二是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我国国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一,区域发展不均衡,需要实施差别化政策。三是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如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是当前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统筹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健全法规,完善政策,创新制度、加强监管,保障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实施资源配置开源节流、集约节约战略。现阶段,土地资源开源主要是土地整理与复垦,节流主要是用途管理与提高利用率;矿产资源开源主要是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节流主要是限量开采,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在国家规划的不同功能区,分别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在城市和农村分别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分别确定不同的资源开发与补偿保护的指标体系。

——实施经济政策调节,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完善有关资源配置的体制、政策,协调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利益关系。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矿产资源配置方面,协调处理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中央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关系,界定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类分级管理的事权,明确中央、地方、企业和当地民众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责权利;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坚持城乡土地一个市场,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征收和经营性用地征购,解决土地收益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合理分配。

——充分发挥市场在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资源价格形成的市场化进程。明确政府角色定位,一方面强化其公***服务者和市场监督者的职能,另一方面弱化、淡化直至取消政府作为资源直接经营者、交易者的角色。改变目前政府既是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市场管理者,又是市场中利益相关人的状况。

——对土地、矿产逐步实行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重点和难点是集体土地产权问题,矿产资源管理重点和难点是完善矿业权管理问题。

——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形成生态补偿和环境付费机制,调整利益分配格局,逐步使资源型企业合理负担其资源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成本,形成资源“完全成本价格”。

——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新资源,发现新用途,提高资源利用率,潜力很大、前景广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要加大约束和激励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健全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干部从政作为的价值取向。

五、把完善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服务,管理方式从以堵为主转变为疏堵结合。把行使政府职责的“服务中管理,管理中服务”的运行机制体现在资源配置中的“保障中保护,保护中保障”。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区域差别化管理、发展阶段动态调整等综合手段,力求做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东部和西部等基本做到认识一致,行动一致,实施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

(原载《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专家建议》200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