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句话是谁先说的,最早出现在哪本书里面?我写论文需要用到,求解~!

金庸与梁羽生可以堂而皇之地端居于新华书店的庋架之上,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不过在纳采问名之前,贾氏窥帘是少不了的。我的第一本武侠读物是《七剑》,no doubt,冒浣莲、张华昭这样的才子佳人最吸引小盆友们的目光。呵呵,当然会分一点sympathy给外表冷漠、内心狂热的天山神芒凌未风!

可是就像一句电影台词告诉我们的:知道得太多未必是件好事。当读过伏尼契的《牛虻》后,《七剑》就变成了中国餐馆的菜,当然好吃,可是你不要去看新闻调查哦!

著作权法赋予了作者以垄断权的,是作品。作品是表达信息的信号集合,信号表现为文字、图画、造型等。文章的结构不是信号,所以作者没有垄断权。对于《七剑》,我们只能降低行业评价,但没有法律责任的问题。

唐代的崔护作《题都护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春风。《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已扃锁之。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

几百年后,宋代的朱淑真,亦或是欧阳修,作《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比之崔护诗,我们真可以讲是“相同的经验,相同的感触”了。都是写物是人非,作者在两个画面之间作着切换,拿暖色调与冷色调的强烈对比,拔弄着文学少年细腻而脆弱的情感神经末梢。

我们当然不能说后者剽窃了前者。相同的思想,不同的表达;相同的信息,不同的信号。对于信息,之所以不能予以垄断保护,是基于思想自由这一宪政原则。(张俊浩民法学原理)Jefferson说:我在上帝的圣坛前发誓,永远抗拒压制人类思考的任何一种专制。Cardozo说,精神解放是我们政治哲学的基础。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碑铭中也感慨到: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要是没有这一条,爱情就只能是《关睢》的专利。

要是没有这一条,我们又怎么能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