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体验三十讲》摘抄
1.人比猫狗复杂一点儿,要用文学和艺术来传达活着是一种什么滋味。
2.不同的人生状态,可能有不同的人生感受。
文学提供不了答案。文学没什么用,大家不靠想象生活。但在很少的时候,文学帮我们逃避。
3.我们都害怕孤独、发疯、死亡,莎士比亚和惠特曼也无法让我们不怕,但他们带来了光和火。
可文化产品需要判定优劣啊!什么事情都以“我懂不懂”“我喜欢不喜欢”来衡量吗?
4.说他是个大学生,该怎么应对碎片时间的学习?我有点儿糊涂的是,学生不应该有大把的时间学习吗?谁把他的时间切成了碎片?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碎片化了吗?
5.文学的一个功用是反对套话,许多现成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文学还会反对庸俗。
面对凝聚心智的东西,我们总有一个低级的抗拒的理由。
6.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读小说更是个人化的体验。
7.文学体验可能会关注那个西瓜:为什么他在“贤者时间”吃一块西瓜呢?他就不能吃点儿橘子啥的?西瓜那么多汁儿,滴在手指上多黏啊——可能偷情也是这样黏糊糊的吧。
8.我们今天聊一聊《心是孤独的猎手》,美国作家麦卡勒斯十九岁开始构思、二十三岁时写出来的作品。
9.伍迪·艾伦的电影里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台词,是说,人的命运分成两种,一种是可怕的,一种是悲惨的。
10.他们保持沉默,其实也是在争吵,家里两个人,一言不发地坐着,其实就是在为某些事无声地争吵着。
11.一个人要有点儿精神生活才能对付这个残酷的世界。
12.但是我们习惯于内心的坍塌,许多人的内心是荒芜的,应付眼前的生活就需要我们拼尽全力,在这样的情景下,很难保证我们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13.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失去自我,能够非常安静地在这个世界上发生,仿佛它什么也不是,没有什么失落能如此安静地发生。每一种其他失落,失去手臂,失去腿,失去五块钱,失去妻子,都会被感觉到。”
14.这两个人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就像字母A一样,两边相互支撑着,才能在世间立足。
但我们的问题是,谁跟谁都谈不来,要找到交流默契还能支撑彼此的人,难。
15.他说现代文学比起以前的文学,有一个特点就是个人化。现代文学会向你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个文明社会里是被压抑的,不太好摆在光天化日之下谈论,也比较不容易说实话。
16.“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17.他不是鼓励他们当艺术家,他要让他们自主思考,找到内在的激情。
18.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丈夫和她聊天,说为什么她小说里的角色,总要死一个呢?伍尔夫说,是为了对比,死去的人向活着的人彰显生命。她丈夫接着问,谁会死呢?伍尔夫回答,诗人,那些先知一样的人。
19.有些人会死于意外,死于疾病,或者像一个先知一样,死于绝望。但更多的人会被岁月慢慢吞噬,这其实就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的情感更丰富,我们对生命有一种悲剧意识,这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生命的丰盈。
20.王小波有一篇文章是《我的师承》,说最好的现代汉语都是翻译家写的,说他将近四十岁的时候,读到了王道乾先生翻译的《情人》,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
21.有一个法国理论家叫罗兰·巴特,他说,写作的欲求,即爱欲,就是要面对语言的混乱,即语言言之过甚又言之过少的那种癫狂境界。法国人唠嗑儿,总有点儿玄虚。有一个法国人又解释了一下,说,写作就是和无法说出的事物进行对质,向意义固有的溃散提出质询。
22.卡农,是一种作曲手法,最先出现一段旋律,后面出现相同的一段旋律来应答,所有声部都回应着同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互相回应着,连绵不断地回旋。
23.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24.麦高教授说,对超忆症的研究,不是要弄明白他们是如何记忆的,而是要弄明白,他们是如何丧失了遗忘的功能。
25.对一件事的记忆经验在于对两个意象的比较,其一是当前的意象,其二是过去的意象,过去和现在之间发生了某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由此我们才会对某件事形成记忆。
26.有时候,人的记忆会被粗暴对待,不许你什么都记得。
27.他说,如果一个地方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就有闲工夫了,就有普遍的个人孤独感了,于是就有描述自己的冲动。普遍的孤独导致“著书癖”的产生,而集体的“著书癖”反过来又增强了普遍的孤独感。一开始印刷术的确促进了人们相互理解,但到了“著书癖”的时代,著书立说起的作用恰恰相反,每个人都用自己写的东西把自己包围起来,就像用镜子做成墙把自己封存起来,与外界所有的声音隔绝。为什么大家都有表达欲,都要写书呢?因为每个人都忍受不了自己不被人说起也不被人注意,静悄悄地从这个冷漠的世界里销声匿迹,他想弄出点儿词语。作家是这样的,每个想表达的人都是这样的。
28.我们再来看看王小波的《寻找无双》,这是一个关于集体记忆的故事。王仙客到长安城宣阳坊来寻找无双,但宣阳坊的街坊们都在欺骗他、蒙蔽他,或者说用他们的遗忘来误导他。
29.一个短篇小说《背对世界》。一个德国女作家写的,写的就是两段性爱经历。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约会,是一九六二年,正赶上古巴导弹危机。此后,他们二十多年没见面。第二次约会,是一九八九年,赶上柏林墙倒塌。
30.这其实是一个少女,长到十八九岁,面临的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这个世界是由男人掌控的,男人都很粗俗。
31.对现在写小说的人来说,手机不只是一个道具,它会介入一个角色。比如我们塑造一个人物,这个角色很可能用手机在进行自我塑造,他在社交媒体上自拍的角度、选取的照片、写下的短短文字,其实就是自我塑造。这种表现跟自画像一样,既暴露又隐秘,既清晰又失真,既是自我展现又是自我寻找,既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又是内敛谦虚的,既是自我膨胀的,又可能是自嘲的,它表露出我们如何看待真实的自我和希望达成的自我。
32.有一个俄罗斯作家叫索尔仁尼琴,他说过一句话:“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33.还有一位大学问家叫布克哈特,是尼采的老师,他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读太多的报纸,报纸有诱惑力,刊登的都是我们会感兴趣的事,但要注意,我们的精神本性,我们更高的情趣,不应该和今天风行的东西走得太近,它应该跟过往的人类智慧相联系。
34.作家有这样的意见很正常,因为媒体关心的是最大公约数,这个社会上最多数的人喜欢看什么,他们就写什么。但作家的任务不是这样的,作家的任务,是提醒读者,不管世界上发生了什么,还有别的事情在同时发生,他要写自己生命中感受最深的事情,同时希望读者注意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它跟外面正发生的事情有关系吗?如果你把过多的精力都投射到外部世界,你还有力气看护你的内心吗?
35.但是,如果悲观地想一想,我们会发现人生在世,就跟被抛到一个荒岛上没什么两样:你要辛苦地劳作,才能维持生命,才能过得舒服一点儿,容不得半点儿懈怠。人生在世,免不了经历风波,周围的人病倒、死去,或者在无情的竞争中落败,你只能靠你的信念坚持,相信上帝会赐福给你。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祷告,这是渺小个人的真实处境。
36.大儿子比夫在剧中有一句台词:“我周围的人如此平庸,害得我不得不一次次降低自己的理想。”年轻人比较容易理解他的痛苦,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时时会空想。
37.剧作家阿瑟·米勒如何总结威利的悲剧呢?他说:“我们把生存手段的竞争看作神圣的,老威利确实相信自己没有达到上等人为人类所规定的资格,那些上等人坐在办公室和高级公寓里,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从那些高耸入云的地方发出雷鸣般响亮的命令,叫他去获取成功。这个命令在他居住的城市里,在那些报纸成堆的地方回响着,但他听到的不是人的声音,而是一股狂风的声音,对此没有人能够以同样的办法做出答复,所以只好直瞪瞪地盯着镜子映出的失败者的面容。”
38.我们一定要在生存竞争中避免成为失败者。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笑话:两个人在森林中遇到熊,一人连忙换上跑鞋,另一个人说,怎么你还能跑过熊?那人回答说,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笑话并不可笑,却记住了很多年。后来看到诸多豺狼虎豹,大家看法和态度不一,但隐隐都有一句:我能跑过你就行了。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39.我又读到一个小故事。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她曾经担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有一次她发表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听众问她,如果你去了一个考古现场,你觉得那里的什么东西才算是文明的标志?是鱼钩、陶罐,还是石头工具呢?米德说,都不是,是被治愈过的大腿骨。如果能发现一条大腿骨,骨折之后又被治愈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明标志。在动物界,你摔断了腿,就等死吧。你没法去喝水,也没法去找食物。如果你拼命去找,那大腿骨就无法愈合。如果人的大腿骨断了,又愈合了,说明有人花时间跟受伤的人在一起,帮他处理了伤口,带他到安全地点,照顾他,让他慢慢痊愈。米德说,这就是文明的起点。
40.如果想读《白鲸》,你可以搭配一本《美国捕鲸史》一起读。
《白鲸》描绘了人接近巨大之物时的惶恐和野心,巨大之物,是白鲸莫比·迪克,也是千万年来都翻滚着的像裹尸布一样的大海。
但我听到的一个说法很有意思,说西方文学其实都是《圣经》的同人文,至少在《白鲸》这个小说里,是真有点儿这个意思,这个捕鲸的故事的确有一股《圣经》的气息。
41.四百年前,法国作家蒙田就写过一篇随笔,《哲学思考就是学习如何去死》。
42.俗话说,点灯说话儿,吹灯就伴儿,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构成了一种语境。
43.巴恩斯在《生命的层级》中也提到其他一些作家和艺术家对老婆的爱,其中一个是法国画家奥蒂隆·雷东。雷东在结婚之前就说,你可以从一个男人的妻子身上看出他的本质,每个女人都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爱她的男人,反之亦然,他也揭示了她的性格。雷东这句话是他的观察,说完之后九年,他才结婚。结婚十八年之后,他又说了一句话:“我坚信在婚礼上我郑重说出的‘是’,是我一生中最完整、最坚定的表述,比我的其他任何话都要坚定。”这真是世间最动人的情话。
44.我们有时真的怀疑那种伟大的爱情是不是存在。波兰诗人辛波斯卡有一首诗,诗开头几句是这样的:“幸福的爱情。是正常的吗?”
两个人在一起太甜了,笑声都刺耳,他们那么幸福,就不能掩饰一下吗?
45.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谈话,一个人在问,一个人在答,两个人只是在完成问答,而不是真心地想知道什么。
46.医学知识都是通过生病来积累的,对身体的认识也是通过手术来获得的,这就是身体能讲述的故事。
47.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说占有是双重的,你购买、收藏小物件,小物件也反过来占有你,让你痴迷于购买,让你神魂颠倒。
48.但你若是心怀足够的爱意,有时你也可以为自己欣赏,同时也为另一个人。
49.乔治·艾略特说过,没有什么私人生活不是被更广阔的公***生活所决定的。
50.所谓文学偶像,他提供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51.“当我听新闻的时候,那种感觉跟以往不一样了。它不再像从前那样影响我对世界的看法,这或许是新闻出了问题,也或许是主播出了问题,又或许是信息过剩了。”
52.好兵帅克屈从于权力,却用他的故事告诉读者一句大逆不道的话:“不要认同国家。国家是他们的,警察是他们的,军队是他们的,那些人组成了国家。我们是我们,我们是酒馆伙计、洗衣服的女工、街头打牌的大爷、卖报纸的孩子。”
53.缺乏活力的东西才会像灰尘一样飘荡,有繁殖力的东西都会沉一些。
54.比如他被秘密警察逮捕,他就问,我跟着你去警察局,要学一条狗在地上趴着走吧?警察问,为啥趴着走?帅克说,我以为被逮捕了就没有权利走人行道了呢。
55.这篇文章就是纳博科夫《说吧,记忆》中的第一章,最早是一九五〇年四月发表在《纽约客》杂志上的。
56.纳博科夫这一段开头有一句话:“我们的生存只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之间瞬息即逝的一线光明。”
57.这是《说吧,记忆》第一章的结尾处,他是这么写的——
从我坐的地方,我会突然透过西面的一扇窗子,看见升空的壮观实例。在那儿,有一小会儿,父亲身穿被风吹得飘起的白色夏季西装的身影会出现,在半空中壮观地伸展着身体,四肢呈奇怪的随意姿态,沉着英俊的面孔向着天空,随着看不见的人将他有力地向上抛,他会像这个样子三次飞向空中,第二次会比第一次飞得高,在最后最高的那次飞行中,他仿佛是永远斜倚着,背衬夏季正午的蓝色苍穹,就像那些自在地高飞在教堂穹形天花板上的、衣服上有那么多褶子的天堂中的角色,而在他们下面,凡人手中的蜡烛一根根点燃,在烟雾蒙蒙中微小的火焰密集成一片,神父吟诵着永恒的安息,葬礼用的百合花在游弋的烛光下遮挡住躺在打开的灵柩中的不论什么人的脸。(王家湘译)
你可能没听明白,我再来读另外一个版本的翻译,省略前面几句——
《学历史饿不死》那篇文章说,头脑中有大量比喻的人比那些有很少比喻的人,想问题能想得更精确。如果你上完大学却没有读过修昔底德、希罗多德和吉本,你就丧失了重要的比喻才能。
你得承认,虽然大多数人文学者真的没什么用,但有那么几个作家、学者还是很了不起的,他们想问题想得更精确。
58.他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我为什么写作》,他说,人们写作,不外乎四个原因:其一是纯粹的个人主义,要显得比别人聪明,渴望被别人谈论;其二是美学热情,就是要写得美;其三是历史责任感,要挖掘真相;其四是政治目的,他说,这里的政治是指最广义的政治:期望推动世界向某个方向发展,期望转变其他人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应该为哪一种社会理想奋斗。奥威尔说他在写政论文章的时候,也力求写得美。
59.奥威尔不是那种天才式的作家,他凭借简单、直接、清醒的知性去面对世界,他告诉我们,我们的任务不是成为知识分子,用一套华丽的语言舞文弄墨,而是靠自己的觉悟变得聪明起来。一个好的社会应该由那些有思想的人组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思想的人。
60.这就是一种所谓卡夫卡式的生存荒诞,小说家昆德拉,讲过一个真事来说明这种荒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捷克,有一个工程师出国参加一个会议,再回到捷克,看报纸,发现报纸上有篇文章,说他在国外发表了不利于祖国的言论,他可能想要叛逃。工程师不干了,他没做这些事,找报纸申冤,到组织部门反映问题,官僚机构说不清报纸上怎么会有这样一篇文章,可也不敢说你在国外就没发表过不正当言论,更不敢保证说你心里没有叛逃的想法。这位工程师越想越担心,最后,索性叛逃了。我们平常的生活可能没有这么荒诞,但你很可能会遇到荒诞的事,会置身于卡夫卡的小说情景中。伟大小说家的伟大,不在于你是否认同他的想法,在于他预先写出了你的生活。
61.人类的愚蠢就在于有问必答,小说的智慧则在于对一切提出问题。
62.这句谚语流传甚广,大家懒得思考的时候就会想起这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我们就别思考了。可昆德拉的意思可不是停止思考,他说,小说就是对上帝笑声的回应。小说要反对那种单调僵化的思维模式。
63.威廉·詹姆士有一本书,《宗教经验种种》,他说,宗教实质上意味着个人独自产生的某些感情、行为和经验,使他觉得自己与他所认为的神圣对象发生关联,宗教体验就是个人对神圣对象的感觉和品味,没有个人与神的交流,没有个人对神圣的切身感觉,就没有宗教。
64.诗人的确是异类。英国的一位文学教授是这么说的:《伊利亚特》中有一个神箭手菲罗克忒忒斯,功夫了得,但身上有一个伤口,伤口总散发恶臭,希腊人就让他单独住在一个小岛上。特洛伊久攻不下,希腊人想起来,我们还有一个神箭手呢,派人去请他。诗人的形象就像是神箭手菲罗克忒忒斯,有很厉害的本事,但普通人没法忍受跟他生活在一起。诗人总让人觉得,他就是个外人。
65.一百多年前,王尔德说过,公众不感兴趣的艺术才能幸免于难,英国之所以还有好诗,就因为英国人不读诗,对诗没什么影响。我们现在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老以文化消费者自居,什么东西都以我喜不喜欢、我懂不懂来衡量,没事儿就爱去豆瓣打分,却不肯花工夫搞明白自己不懂的东西。
66.德国学者本雅明区分过故事和小说的不同。他说,故事总是会提出忠告、传递经验,但小说依赖于书本,诞生于孤独的个人,小说显示了生者深沉的迷惑。写作者会认真区分故事和小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