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作家林纾不通外文,为何却能成为翻译家?
在清末民初风起云涌的大变局时代,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波又一波的革命风潮之下,当许多人打倒“孔家店”的时候,林纾没有以颠覆传统的姿态来迎接革命,而是安心于文坛和讲坛,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传统,传承着传统,同时,他也并非一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而是思想开放,与人合作翻译大量欧美小说,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翻译大家。
林纾性情急躁,思想属保守派,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胡适等意见相左。不过胡适对他的评价依然甚高,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和《迦因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亚瑟·威利评论说:“狄更斯所有过度的经营、过分的夸张和不自禁的饶舌,(在林译里)都消失了。幽默仍在,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林纾都从容地、适当地补救过来。
林纾虽然不懂外语,但古文功底深厚,因而他需要与懂外语的友人合作,由友人先将内容用汉语念出来,林纾再根据念出的内容翻译成文言文。林纾的翻译速度非常快,往往友人还未念完需要翻译的内容,林纾已经将需要翻译的文言文写好了。进入民国时期以后,林纾政治倾向保守,主张维新,反对革命,晚年对于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更是加以抵制,因而终其一生始终坚持用文言文翻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