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困境——道德的困境
“电车难题”是当代国际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轧到他们。幸运的是“电车难题”给你一个道岔拉杆,拉动拉杆就能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ps.1.电车一开始是驶往5人方向。2.车轨上的人不考虑与你的关系或其身份的特殊性。)这个思想实验,它有另一个扩充版本。一位叫汤姆森(Judith Jarvis Thomson)的美国哲学家,给“电车难题”改变为一个更的情形:有一位胖子恰好在轨道上方的桥上看风景。在这种情况下,旁观者同样有两个选择:可以把这个胖子推下去,拦住电车,杀死一个人,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我经常问我周围的人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愿意扳动铁路的道岔,但是不愿意推下胖子。而且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豪瑟尔进行了一次有名的问卷调查,针对电车难题,让人们匿名决定怎样处理这辆失控的电车。结果显而易见:无论地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出身,他们给出的答案几乎是和我得到的答案相同的。说几乎是因为有六分之一的人选择推胖子。对此很多人给出了道德上的解释,但是在这两个问题里所有的根据道德做出的解释都会推出自相矛盾的观点。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应该去推那个胖子,但是极少有人回会去推,但是道德主义认为此时应当不作为,但是所有人都选择在第一种情况作为。所以功利主义和道德主义的***同困境就是不能解释所有的情况。
道德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习以为常的存在,甚至习惯到大多数人以为道德是天然存在的,永不改变的。但是事实上道德不是天然存在的,古代的道德和现在的道德已经大不一样了,时代不同,适用的道德准则就不同。所以为了伦理学家为了让道德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一些,就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比如功利主义就是提倡社会总体幸福最大化。但是它还是遇到的无法解释的事情,用科学的术语说就是被证伪了。所以功利主义的理论被推翻了。被推翻也不要紧,科学上也有很多被推翻的理论依然存活,只是要加上特定的条件,比如经典牛顿力学体系被推翻后,加上了宏观低速这两个条件又变的正确了。那么对功利主义添加什么条件合适呢?尝试过后发觉要增加的条件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情况不能太复杂导致无法计算出实现最大幸福的方式,要考虑到每个人的价值其实不同,而且要有能力做到判断和选择,其实还有很多。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理论的成立需要这么多的条件,那就干脆换一个吧。就像打一个补丁的衣服还能穿,打十个补丁的衣服就果断扔了再买一件吧。
其实电车问题如果交给经济学家来解释就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两者索要承担的后果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情况是在被5个人的家人告上法庭还是被1一个人的家人告上法庭中选择,当然自私的人会选择被一家人告。而在第二种情况中,推胖子就需要被胖子的家人告,而不推的话那五家人也不会来告他,作为自私的人就一定选择不推。用个体自私来解释就能够将这两个问题同时解释,而且事实上也被验证了。
有人会说如果琼斯没有搬动道岔,那五家人也可能不会去告他,这种解释不就破产了么。这里就要想那五家人不告的概率有多高才能够让人不去搬动道岔,答案是至少要达到8成。换句话说那五家人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至少要有4户人家还保持理性,这话说出来有人信么。
尊老爱幼不是无条件的,年轻人尊敬老人的同时,老人也要承担教育指导年轻人的责任。成年人爱护教育幼儿的同时,幼儿也须要对长辈尊重。所以很多老年人觉得人心不古,不在尊敬老人了,那是因为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太快,老人们的经验已经没有办法用来指导年轻人了。现在的情况是老年人须要向年轻人求教了,这就是所谓的后喻时代。现在任然被后辈发自内心尊重的老人都是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的人,这样的人其实任何时候都是被人尊重的。所以那种只有得到或者付出的道德准则是必然会被淘汰的,道德也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的。
历史上的经验告诉我们,违背人性规则一定被淘汰,只不过淘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暴力,一种是理性。我们要选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