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政治时事点评300~500字 3篇

1练洪洋:公众需要对三公经费报以更多关注

2012年财政拨款预算就大幅度“跳水”,充分说明“围观也是生产力”。

2012中央单位“三公”经费公开大幕于19日正式拉开。据财政部公布的2011年中央决算报告显示,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84亿元,与去年决算数相比,减少了13.8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21.4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48亿元,公务接待费14.91亿元。

中央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如期公开,主动接受公众检阅,朝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向演进,态度值得肯定。数字也相当喜人,据财政部此前数据,2011年中央“三公”总支出93.64亿元,较2010年的94.7亿元,同比下降1.1%,基本保持住“零增长”目标。令人“惊艳”的还在于,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79.84亿元,与2011年决算相比,下降高达14.7%!

中央单位“三公经费”公开仅仅一年时间,2012年财政拨款预算就大幅度“跳水”,充分说明“围观也是生产力”。去年7月,首度公开之后,有不少“板砖”飞向近年来“三公经费”不降反升之异象,并对公开的效用充满狐疑,今天财政部门终于拿出诚意。其中,国家海洋局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直砍”1175.54万元,商务部、气象局则分别砍掉457.63万元、361.81万元……

大刀阔斧削减“三公经费”亦反证这样一个结论:“三公经费”其实还有许多“水分”,还可以继续“甩水”、“拧干”。这从中央单位2011年“三公经费”决算可以窥斑见豹:有的单位出国(境)费用每人(次)高达11.26万,有的单位只需1.5万元,相差足足7.5倍。假如说出国(境)缺乏可比性,不妨以公车运行费为例:海关总署车均运行费是2.17万元,而中国电监会车均运行费是13.35万元,同为国家机关,同为公车使用,后者竟然是前者的6倍多,这是为什么?个中有多少“水分”可挤?车均运行费高得离奇,或有特殊情况,但因缺乏足够信息,公众未能冰释。

与去年的决算相比,中央单位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虽有进步,仍嫌不足。有一些问题仍然是问题,进展乏力。譬如物议甚烈的透明度,截至19日19时,已公开“三公经费”的92家中央单位,只有少数单位公布了部门人数,其余皆处于“未说明”状态,有些部门甚至连出国团组与人数、公车保有量与新购置数空空如也。

还有对公众意见的反馈度。去年,某部门因出国(境)费用比例超过“三公经费”总额的五成而引起广泛质疑(因其业务不需要太多出国考察),而2012年的“三公消费”预算中,该部的出国(境)费用仍比2011年决算多出近百万元,说明公众的合理质疑并未在预算中体现。

在中央单位集中公布“三公经费”前夕,国务院于7月9日公布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行的《条例》明确,要严控“三公经费”规模和比例,不得采购奢侈品、超标准的服务或者购建豪华办公用房。如何才能将“条例”从纸面落到地面?一方面行政部门当以更大的诚意对待法规条例和公众意见,为社会监督创造便利;另一方面,也需要公众报以更大的热忱,继续围观“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助催行政机关廉洁、高效。

2徐立凡:中俄渔业冲突需重视但无须放大

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17日表示,经与俄联邦安全总局滨海边疆区边防局值班官员核实,中国山东威海两艘渔船分别于日前在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被扣。中国外事部门正在核实更多细节。

在南海、东海中国利益遭受挑战的大背景下,中国渔船渔民在俄罗斯被扣押,似乎印证了海洋博弈张力的有增无减,并成为冲突政治事件的最新证据。然而,这种解读是过度化解读。对于中俄渔业冲突及其发生过程,需要重视,但无须放大。

首先,中俄之间不存在海洋权益分歧。这就决定了中国渔船渔民被扣的性质不是与国家利益博弈相关的冲突,而是经济和民事性案件。当然,从保护中国渔民的人身安全及合法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需要立即启动领事保护机制,通过政府层面的沟通交涉,使事件尽早平息。

其次,中俄渔业冲突事件尽管较少,但是并非没有先例,并形成了一套处理程序。将此次中国渔船渔民在俄罗斯被扣押事件,视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试金石”,未免以偏概全。

同时,必须看到此类事件对于中俄关系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民间观感层面。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并寻求更符合中俄关系水平的处理方式,已是当务之急。按照国际法惯例,专属经济区内的海洋资源属于本国,他国不能随意捕捞。即使中国渔民进入了俄属区域,但是对于公民人身安全的重视,理应处于处理程序的优先位置。这不仅是中国的外交理念,也应是中俄处理类似事件的***同理念。

中国正处于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权益挑战增加的并行期。在这个海上矛盾高爆发期,需要危机应对机制的升级。而其中,厘清经济型冲突与国家安全型博弈是重要一环。这一步分清了,就可以建立分层级的不同应对机制,对于不同类型的冲突作出最有效反应。

3徐立凡:奥巴马医改法案半个身子过关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应该说,最高法院的裁决颇具“匠心”。一方面,赋予医改法案基本的法理性,体现了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另一方面,对于侵犯各州权力的法案内容喊停,防止了联邦政府扩权的可能,也为***和党在政治上的反攻留下了余地。

6月28日,奥巴马医改法案在美国最高法院险胜过关。最高法院裁决奥巴马医改法案核心内容——强制参保条款符合宪法规定。该条款要求从2014年起,绝大多数美国人必须购买医保,否则将被处以罚款。但同时,最高法院裁决奥巴马医改法案要求各州扩大医保补助范围的规定侵犯了各州权力。

医改“过关”后,奥巴马在第一时间发表讲话,称最高法的决定“对全美各地的人民是一个胜利,他们的生活将因此更加安全”。这场属于奥巴马的胜利,真的是普惠意义上的胜利吗?

奥巴马医改法案引起26州的违宪诉讼,并引发美国社会的意见分化,是因为该法案的精神内核,既与美国主流传统意识形态不完全契合,也与美国目前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医保利益体系形成了冲突。奥巴马医改类似“征税”的强制性,让许多美国地方政府和民众担心,民主党政府具有过分干预市场的倾向——在奥巴马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他们本来就有这样的疑虑。此外,由于医改法案的主要受益人是目前仍游离于医保体系之外的5000万低收入群体,这令中产阶层和高收入阶层担心,他们目前享有的医保水平会因此下降。对于美国经济忧心忡忡的人还担心,奥巴马的医改还会增加美国业已极其沉重的财政负担,进而影响经济复苏。

应该说,最高法院的裁决颇具“匠心”。一方面,赋予医改法案基本的法理性,体现了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另一方面,对于侵犯各州权力的法案内容喊停,防止了联邦政府扩权的可能,也为***和党在政治上的反攻留下了余地。裁决客观上的“平衡效应”,难以平息医改博弈及附着其中的政治攻防。

首先,在察觉切身利益可能受损的情况下,中产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可能会跳出党派框架,分化民主党的支持力量。其次,拥有强大游说能力的医院和医药集团,在核算利益得失后不可能没有动作。第三,由于医改被视作奥巴马的政治基石,最高法院的裁决不可避免地会被视作民主党在大选中占得先机。对此,***和党会选择更强烈的应对。

奥巴马的历史性胜利,不是决定性胜利。这场胜利,留下了许多社会后遗症。其症状不仅在大选季会显像,在未来很长时期内,都可能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