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判了死刑,真如影视剧演的那般直接拖出去斩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判斩以后还要经过很多复杂的程序才可以问斩,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会发现古代的法律特别严,只要判了死刑,就会在午时问斩,但其实并非这样,犯人真被判了死刑,还得看皇上怎么判定,并不是官员怎么判就怎么做,而且每个朝代都是每个朝代的规矩,程序虽然有差异,但也并不是立马问斩,除非犯人犯的是不可饶恕的重罪。

六国被秦国统一了以后,就成为了封建国家,虽然国家的法制挺全的,但是所有大小事都由皇上说了算,尤其是犯人的生死大权,所以要是有人犯案,被判死刑以后,还要等所有程序都走完了以后,才能递交给皇上,皇上点头同意,那么这个人就可以斩杀了。说简单一点就是官员是没有权利判定犯人死刑的,必须一级一级的上报,皇上确定以后,还要再次核查是否属实,如果证据确凿,便可以问斩了,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冤案,而秦朝这一制度就是我们所说的死刑复核制度。

而隋朝时期,相对就要更完善一些,不仅要皇上同意,还要上报三次进行审核,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三重奏”,隋朝是文化盛行的时代,同时也是各种制度被确立的时代,在这个朝代,被确立的不仅有三重奏制度,还有科举和三省六部制。

根据《隋书·刑法志》记载:

“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

唐朝时期的“三重奏”直接变成了“五重奏”,而且还很人性化,对待犯人特别宽厚,上奏次数也根据地区的远近来决定,而且犯人临死之前还可以申请复奏。到了明清时期,虽然说还是以皇上说了算,但是朝廷的政法部门越分越细,制度也越来越完善,所以被冤判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有了制度的管控,即使判了死刑也不是立即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