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标准 固定标准 暂定标准

预算支出标准是预算的编制依据,也是预算的执行标准,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比如人员的定额标准、公用经费标准、差旅费标准、公务接待费标准、资产配置标准等等。通俗的讲,预算支出标准,就是将部门花多少钱分解为干什么事、干多少事、要多少钱,然后对每件事逐一形成用钱的标准,每年预算的时候,部门单位就对照标准申请预算。预算支出标准,能够为预算单位提供一个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财政资金使用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办理各项支出,不得任意扩大开支范围和擅自提高开支标准;要按照批准的支出预算以及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合理安排各项支出。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预算支出标准及标准的制定权限等进行阐述。

一、预算支出标准概述

预算支出标准是指对预算事项合理分类并分别规定的支出预算编制标准。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程序制定支出标准,

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变化、履职需要等情况动态调整完善支出标准,

逐步建立支出标准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约束机制。支出标准主要包括:

1.法定标准。

法定标准是指法律法规、财政部门文件、有关部门会同政部门印发的文件中明确规定的、针对具体项目或经济事项的支出标准。该类标准由财政部门

作为预算编审和执行的依据。如: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标准、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标准、已出台专门办法规定的会议费、差费、因公临时出国经费标准等。

2.固定标准。

固定标准是指法律法规、财政部门文件、有关部门会同政部门印发的文件中尚未明确规定的、由财政部门审核测算时掌握的、针对具体项目或经济事项的支出标准。该类标准用于核定项目整体或某项支出内容预算如:财政部门审核测算运转类项目时按照分类分档方法所采用的定员定额类支出标准、实物定额类支出标准等。

3.暂定标准。

根据法定标准和固定标准暂时难以测算某个项目主要支出内容的,

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市场价格等因素申报预算,

提出项目预算暂定准。财政部门综合同类项目情况,

结合财力统筹核定项目预算规模,

由各部门根据核定的预算规模完善支出内容。主要是针对现有条件下难以统一确定支出标准的项目,

如:房屋建筑物购建、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修缮、物资储备、土地补偿、安置补助、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文物和陈列品购置等。

二、管理流程及规则

1.根据工作需要,省级财政部门可发布全省统一的支出标准,

也可要求所属下级财政部门自行制定支出标准。部门因工作性质特殊,

支出标准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

可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

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单独核定相关支出标准。

2.法定标准由财政部门或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

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或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印发文件确认。固定标准由财政部门负责制定,

并在系统内维护。暂定标准由各部门提出。

3.根据项目以前年度执行等情况,

暂定标准可由财政部门核定为固定标准,

审核测算时按此掌握。固定标准相对完善时,

可正式印发文件将其上升为法定标准。

4.除特定情况外,法定标准既是预算编审的标准,

也是预算执行的标准,

执行过程中严禁超法定标准支出。固定标准和暂定标准是预算编审的标准,

并作为预算执行的重要参考,

执行过程中不作为支出的硬性标准。

5.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物价水平、财力状况等因素适时调整法定标准、固定标准并维护进系统。部门根据最新的支出标准编制算。

6.各部门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

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各部门按支出标准向财政部门申请预算后,

应在执行过程中坚持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

本部门的实际执行标准可以低于支出标准,

切实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

勤俭办一切事业。

三、如何加强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怎样加强?如何制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对支出标准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比如要求规范预算支出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严格控制和执行资产配置标准,暂时没有标准的要从严控制、避免浪费。同时加强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

要求建立国家基础标准和地方标准相结合的基本公***服务保障标准体系,由财政部会同中央有关职能部门按程序制定国家基础标准,地方结合公***服务状况、支出成本差异、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按程序报上级备案后执行。

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在国家尚未出台基础标准的领域制定地方标准。

各地区要围绕“三保”等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县级标准。

根据支出政策、项目要素及成本、财力水平等,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分类分档的预算项目支出标准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物价变动和财力变化等动态调整支出标准。

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分析和结果运用,将科学合理的实际执行情况作为制定和调整标准的依据。

加快推进项目要素、项目文本、绩效指标等标准化规范化。将支出标准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不得超标准编制预算。

四、实践层面探索

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级已形成了全面覆盖、分类合理、互不交叉的87项项目支出类别、339项支出明细类别,将支出标准划分为法定标准、固定标准、暂定标准三类,按照急用先出、查漏补缺的原则,今年已制定了培训、课题、规划、会展、招商经费等66项支出标准。

目前,重庆正在探索将支出标准应用纳入部门预算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将支出标准管理嵌入预算一体化系统,让重标准、懂标准、用标准、守标准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势能,纵深推动预算管理改革。

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将逐步建立完善预算支出标准,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目前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基本支出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标准,而项目支出科目繁多,各类科目又差别较大,标准制定存在较大的难度,给项目支出的预算编制和预算审核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比如园林绿化项目预算支出标准,标准应是多少,很多地方是空白的,以湖南省为例,出台了《湖南省省直机关园林绿化项目预算支出标准》,提出厅局级以下机关每平方米(绿化面积)400元的预算支出标准。

如何制定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系统梳理现行的支出标准。梳理预算支出标准,要与预算编制衔接,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地方的最新的政策文件精神,对各种预算支出标准进行分类管理,并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嵌入预算管理流程。

二是提出通用标准建设的意见。在梳理现行标准基础上,针对无测算标准或测算标准不完善的通用项目、***性支出,提出标准建设的意见。

三是制定标准。根据标准制定的流程和规则,在通用标准的建设之外,提出符合本部门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支出标准拟建或修订计划。

总的来说就是要统筹规划, 加强顶层设计,提出由法定标准、固定标准和暂定标准组成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突出重点分类推进,逐步将固定标准、暂定标准转化为法定标准。坚持把预算支出标准作为预算申报、审核、安排及支出全流程的依据,支出标准不明确的项目一律不安排预算。

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将作为预算管理的一项常态化工作,与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和一体化系统完善同步推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预算支出标准,推动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