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个体笔记3职业的本质
1、清晰地意识自己和目标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四要素);
2、找到适合当前的策略(跟随还是领导);
3、理解自己是哪个阶段(设定靠谱的目标),然后才开始学习和行动。
四要素让你清楚自己缺乏什么,2种策略提醒你当前的处理方式,而三阶段告诉你未来是很好的,但是要从现在开始做。
职业发展模型——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这个理论把职业分成了4个要素:
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上下两条平行线——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跟他的职位总是很匹配的话,他的绩效比较高、打分好、等级高……这就意味着组织对他很满意,简单来说就是比较“成功”。如果一个人总是很满意组织给他的回馈,他有成长、收入高、氛围好……他就会比较“幸福”。
从个人来说,适合你的工作是成功又幸福的。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适合的职业是这个员工能干好,也是他想干的。
通过职业发展模型可以很好的给自己做一个健康度检测——
1、在现在的工作中,你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自己的成功度,还是幸福度?你是干不好,还是不想干?
2、如果答案是干不好,那么提升的地方在“企业需求”、“个人能力”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真的理解组织的需求了?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3、如果答案是不想干,提升点则在“个人需求”和“职业收益”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职业有时候能给你想要的,有时候也没法给你,因为大部分时候公司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需要什么能力才能获得这个收益?
职场模型虽然简单,但是它透露出来职业的一个底层逻辑——等价交换。 职业是一种通过持续地满足对方需求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因为是一个持续的等价交换,所以交换双方最好的状态,就是 匹配。
这种平衡并不是一直的, 一旦这种匹配被打破,那么两者之间就有一个人需要改变,而如果持续地得不到改变,就会出现一种情绪,叫做 抱怨。
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念。
有个人说:“ 唉,工作做不好。因为客户不好,形势不好,市场不好。”
我对他说:“ 你的意思是说你只有客户好,形势好,市场好才能做好事,是吧?”
一个人对于外部的要求越高,自己的能力就越差。
那为什么抱怨是一个贪念?
抱怨的人总希望自己不改,别人还要改,而且还要对自己有益。
员工会跟企业抱怨,你看我都30岁了,还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公司的工资太少了,那公司有没有可能给高工资呢?其实是有的,只不过你的能力不匹配。HR会跟我抱怨,我们员工一培训厉害了,就跳槽走了。你看企业希望员工成长,但是自己企业不成长,是不是也挺不匹配呢?
最好的企业应该是企业和员工一起成长,互相匹配,动态匹配,动态成长。
好的企业都是员工和个人互相匹配,***同成长。而坏的企业,是员工和个人互相抱怨,然后一起玩完。
人和职业的关系就像是一段舞蹈,是一种动态匹配。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去跟随,主动适应职业;什么时候我们应该领舞,让职业来匹配我们?职业中永远有2种匹配的策略:
1、一种叫做 资源策略 ,也就是跟随,就是从已有的能力资源出发,先做好手边的事情,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做好什么。
2、另一种叫做 愿景策略 ,也就是领舞的方式,就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倒推满足条件——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该有什么能力和资源?然后主动地去补。这两种都是不错的职业策略。
资源策略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跟随策略, 它的好处是效率很高,非常务实,马上能开始,立刻就有收益,而且压力很小。坏处是你做的事情可能不完全是你想做的,你收到的回馈也不一定你都喜欢。长时间的跟随会导致一个人的惰性,如果一个人总是待在自己舒适圈里,一个萝卜一个坑,长久下来,萝卜变成了坑的模样。一旦组织变化,他自己是第一个死的。
愿景策略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领跑策略, 它的好处是你终究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坏处是,这可能需要很久,因为能力和资源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完美主义其实就是一种愿景策略的失败示范——你纠结于要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资源能力短期内就是不够,就迟迟不拿出手,越是不拿出手,越是没法做下一轮互动——结果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当你理解了不同职业的优缺点,你就能理解——不同的职业类型,其实要应用不同的策略。
1、资源策略非常适合那些门槛不高,但实践经验大于知识学习的岗位, 比如销售、市场、传媒、产品经理、行政、人力,这些领域门槛不高,但想做好必须有丰富的实操经验。这样的职位边练边学非常重要,一定要尽早开始做,练中学。
2、愿景策略适合那些需要大量完整的专业知识积累才能开始的岗位, 比如说医生、律师、科研,这些领域要做好需要数年的完整训练,一定要尽早选定,尽早开始,先学好再练。而且一旦选定,转换成本很高。
3、那么我们在当前的职业中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
一般来说,刚进入职场,或者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圈子,组织强大,你只是个新兵——最好的策略一定是跟随,先搞清楚需求,先适应,再求生存。这个时候组织在领舞——它对你的期待是先做好手头事,也会提供很多资源、培训、谈话,帮助你跟上。
这种适应和能力高低无关——即使是高管空降,一般也会先丢到洼地——给他职位放低一级,等到适应了环境,做出来成绩,然后才放到位。
等你度过了适应期,资源导向的劣势就逐渐显现出来。长期跟随让你进步不多,你到底是上了10年班,还只是把第一年的班上了10年?
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转换成愿景策略——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如何发挥自己独有的天赋和优势?你如何在组织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时你有了成功经验,有了话语权,也有了能力筹码。组织反而会主动思考如何满足你的需求,升职、调岗、还是内部创业的机会……你开始领舞了。
沟通讲究先跟后带,职业也是一样。
有个人听说耶稣是个圣人,于是前往耶路撒冷拜访他。
到了城外,他却看到耶稣正蹲在地上,为他的一个门徒洗脚。
他非常失望,为什么你这么高贵的人,却去做这样低贱的事情呢?
耶稣站起来,甩甩手上的水珠,说:
如果你想领导谁,就服务谁。
职业是一个持续地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自我实现的社会交换手段。
从显微镜的角度,职业发展就是4个元素来回互动,最好的状态是动态匹配,不匹配找到原因调整就可以。
从平面镜的角度,你和职业是来回互动的,到底这个阶段谁带领谁,你采用跟随还是带领策略,关键在你和现实生活的强弱关系,要懂得因时制宜。
但是这种互动未免让人有点看不到终局——人职互动终极结果是什么?
从望远镜的角度看,职业生涯三阶段。
生涯把职业分成三个阶段,生存期、发展期和事业期。最主要的区别是我们对于职业需求的改变。
1、生产期
在生存期,我们对于职业的需求主要是生存手段,目标是尽快经济独立。一般人的生存期是3-5年。
2、发展期
他的关注点在于迅速提升能力和发展上。这个阶段收入只是你的现金流问题,更重要的其实是你的职业资产在增值。
发展期最重要的特征,是越过收入看增速,越过赚钱赚本钱。
发展期最后有2种方式结束。一种是主动的——你走到了所在职业的顶峰,外在成就感再也驱动不了你,手头也拿到了足够多的资源,你开始想做点有意思的事。
一种是被动的,一个人的职业在45岁左右达到高原期,发展放缓,他就会思考,我还有15年时间工作,为什么不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
3、事业期
事业期的特征是找到成功的内在标准。我们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用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确定自己的成功标准。
所以事业期的英文叫做calling, 原意是“神的召唤”——想象一下——你用你最擅长的能力,做着你觉得最有兴趣的事情,获得最想要的价值回报——是不是有天命的感觉呢?
事业期最大的特征是越过外界评价,回归自我内心。职业变成自我实现的手段。
可以从两个角度评估:
1.给自己做个财务评估
生存期进入发展期的重要指标是经济独立,收入大于支出。
发展期进入事业期的最好情况是你财务自由,完全不需要因为钱来工作;如果达不到也无所谓,你只需要确保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收入,能够满足自己的持续发展需求,这就需要你找到这方向,提前做能力、资源的储备。
2. 评估下自己的职业驱动力
生存期的核心诉求是收入;
发展期的核心诉求是外在成功感和能力资源提升;
事业期核心诉求是内在成功感和意义感;
你今天早上起床,驱动你上班的到底是什么动力?
3. 如果财务和心理指标不一致,听财务指标的,财务反映能力,能力提升才是这一切的关键。
不管你的三阶段走得有多快,但是发展的规律并没有变——可以加速通过,但是不能跨越。
诗和远方是一定要有的,但是要从理解和接受现实的第一个台阶开始。
所以,不管今天的你在赚钱谋生,还是在努力链接资源发展,还是在寻求实现自我的价值,你都在自我实现的轨道上。
焦虑和目标最大的区别是,焦虑是无方向的,目标是有方向的。
焦虑越多你越没法想目标,越是下意识地学习新东西——抓着一个就不放,然后看别人学,再抓一个。
比如看到有人的计划是:
当前工作不喜欢,希望做培训师,现在努力学英语,还准备读心理学博士。
拿这个例子来说,请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不喜欢当前的工作?这些原因在做培训师的时候就不会发生了吗?
2、如果培训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学习英语真的是成为培训师最好的方法吗?
3、必须要读心理学博士才能做培训师吗?有多少杰出培训师是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
4、如果要活成自己喜欢的人,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只有在下班后才能做这些事情吗?在上班的8小时有没有机会做?
思考下来的结果,很多人不得不沮丧地发现——现在努力做的事情,和真正的发展关系不大——那不是你的需求,是你的焦虑。
你现在学的不是你需要学的,而是你最容易学的,或者学得最舒服的。
你不是饿,是馋。
1、我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目标是希望成为某人那样,那么他的成功要素到底是什么?
2、我今天学习的东西和达到那个目标有关系吗?
3、如果有关系,现在的方式是我当前最好的选择吗?
4、那么下一步我该做点什么?
如果你能回答这四个问题,你就开始真的上道了。
抱怨是无能的贪念,从无能中修炼能力,从贪念中修炼定见。
抱怨不是坏事,抱怨背后是有良好的期待,通过抱怨可以理解自己的需求。
抱怨之所以是坏事,因为你把满足自己需求的期待放到了别人身上,所以也和成长无缘了。
抱怨过后,应该思考的问题:
1、我缺乏哪方面的能力?
2、我是不是只是抱怨,没有去想办法解决?——每个抱怨背后都蕴藏着行动的可能性。
3、行动起来,就能改变。
不匹配—抱怨—觉察需求—开始行动—自己成长,或者外界改变—重新匹配。
找到抱怨背后的积极意义,就是重新匹配的开始。
职业领舞,其实也就是自我领导的一种。有三种主要的思路:
1、懂精评带: 从组织发展来说,如果你懂了工作,有没有做到精专?有没有一项比你的同行都要好的技能?如果你做到了精专,能否清晰地评价别人做得好不好?如果你能评价别人,能不能带一些人出来?
2、职业趋势: 你所在的行业和职业正在发生什么趋势?也许单位看不到或者并未执行,但是你应该进入同行同业圈让自己进步。要领舞组织。
3、爱好与事业 : 有没有什么你特别想从事的?可以开启“两栖人”策略,组织和个人体系同时推进,恰当的时候转换
1、别抱怨:没人带很正常,有人带是福分
2、主动:主动学习、主动做事、有眼力、少说巧做
3、学习:跟事学(好事坏事都可以学到)、跟人学(同事、领导、客户、对手)
4、资源:百度、维基、公众号、知乎、行业圈子、论坛、专业书
5、复盘:事后思考、反复复盘、形成文字、有空转述
6、人品:互惠原则——你真的值得别人带吗?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别人花时间的人
From 普洱茶@凌:
本人工作20年,10年供应链管理,10年hr管理,以下建议供参考:
1、主动获得周围人认可:a.多做事(有眼力见);b.努力把每件小事做到精(让人看到好品质);c.主动多交流(混熟);d.有机会施展副业。以上帮助你建立好的口碑。
2、找到关键人物,能够支持你的人(不一定是领导),深度交往。
3、主动请教,专业上有想法,又有能力体现,态度上要谦卑,积极阳光像太阳。(有前面的人际基础,赏识与支持你的人会越来越多)
4、8小时内先跟随,8小时外深耕专业想法,当有更有力量支持的人或者有表现的时机,一举成名相对容易
From 止海:
如何做事?
1、少说巧做,领导交代你的每项任务务必在时间成本效果上超出他的期待,甚至给他惊喜,不要以为巧做是耍花招,投机取巧。
2、每件事情务必和直属领导保持主动互动沟通反馈,每个任务要留有记录,买个好点的本子,还有私下关系上多请教上级,比如递个烟,倒个水,送个土特产。
资源如何积累呢?
1、你用心记录总结维护每一天的人、事、关系,都可以变成你的资源!我做施工的,老板的施工队都是我的施工队,我感觉是给我开的,哈哈,要大气!
2、现在互联网付费时代了,多使用新技术和工具,比如知乎、书、价值社群、效能app等。千万要讲究实效。
有哪些窍门呢?
1、每逢开会时务必提前准备好,轮到你,领导让你讲,适当表现,有理念和思路;
2、多学习和不同人沟通,要有作品拿出手,并记录反思;
3、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多帮领导和同事,还要小恩小惠什么的,毕竟关系最重要嘛;
4、进公司务必提前布局,紧跟公司的价值部门和领导,且与自己要匹配;
5、尽量做到每天第一个来公司,可以计划学习或打扫卫生;
6、时机成熟时制造与大老板的偶遇,表现自己。
有哪些坑呢?
1、刚开始不能和领导抢功劳,让他感觉到你不是他的敌人;
2、遇到好领导时,有些责任分析后,还要学着替领导背黑锅;
3、不要自以为是,自大,不要急,要对自己有耐心,要有能力的积累迭代!有时刹车拐弯不一定达不到目标。
From 蔡琳:
我那年刚从法务岗位转到人力岗位时,负责薪酬模块,每个月有一项工作是负责完成300多人的薪酬核算。
当时是一家创业型的电子商务公司,人员流动很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接连换了几任人力资源经理,起因几乎都是每个月的薪资核算,因为状况实在是很混乱。
我刚接手后,想着不能再走她们之前的老路子,一定有更优化的解决方案,能够又快又准确的解决从考勤、绩效到薪酬一系列的统计核算问题。我利用自己的资源,在短短的两周内让朋友帮我用VBA写了个小程序,结果是,以前几任极为头疼的问题被我轻松搞定,从此,以前她们觉得最折磨的事情反而成为我最轻松的一项工作。
所以,我觉得,在职场初期,可能需要别人引领,但这种思维不能持续太久,因为,别人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
From 绝不放弃:
在职场上获得资源,基本符合互惠原则,无论是对上级还是同级之间,有所求就要有所付出。
如果想快速完成生存期迈到发展期,就要 扩大互惠原则,互惠本质就是交换。
比如你在生存期,你想要什么首先想清楚,因为生存期大多要学习工作的相关技能,这些技能是相对容易学习的,主要是操作技能,而不是上学学的学科,不需要很长时间学习架构原理,基本学了就可以去用。
互惠很简单,主动问候是付出,主动开门,主动为别人递东西,这是入职三天可以做的。主动请别人喝几杯,或者有老业务带着工作的情况下,一定主动做些买饭啊买饮料的事,这都是些小钱,但这是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的必要投入。等能力升级了,你能帮助别人做你会的而他不会的,这同样需要互惠。
千万别踩的坑:
短期内别找主动孤立或被孤立的高手,因为你摸不清情况容易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From A0 李妍 东审43275014:
1、要转变思维的长度,用你的未来来定位现在。知道自己未来要去哪,那么现在用行动来朝着这个未来目标去,未来目标越明确,现在那些可有可无的纠结就越少。
2、要拓展思维的宽度,每件事都从你、我、他三个角度去看,慢慢你会发现原来让你不快乐的执念没有那么多了。
3、要提升你的人生境界,说白了,你是为自己而活,为家庭而活,为家族而活,为团队而活,为公司而活,为行业而活,为社会而活,为世界而活……
你的世界能容下什么,你就会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定义自己。
From 童飞 :
我在IT行业,从事芯片设计,刚工作的时候,名义上是有个师傅带的,但他基本上不太愿意说很多话,我基本上只能自己摸索。在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时,我完全凌乱了,出现各种问题,进度各种落后。
方法:
1、我注意师傅嘴和同事里说出的只言片语,从中筛选出可能有用的信息,这个过程叫做寻找点坐标;
2、定位出了可能有用的信息后,我去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自己理解后将其应用于项目之中,这样马上就可以判断出来是否有用了,这个过程称为描点;
3、当我的经验达到一定程度时,我开始不满足于这些星星点点,我找到了芯片设计的经典教材,从第一页开始看起,看到精彩的地方简直是拍案叫绝呀,以前不懂的、无所谓的和模糊的,全都明白了,一个个线条成型,我的知识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千万别踩的坑:
1、有人说:千万别信谁,资深同事讲的没有用,理论也没有用。但是没认真学习经典教材的人更没有发言权。
2、还有人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这个领域的知识跟我们没关系。可现在行业都松动了,跨界变得越来越频繁,要清醒一点。
From 去留无迹:
读万卷书:多学理论,切忌纸上谈兵
行万里路:多做实践,切忌轻下判断
阅人无数:多看高人,切忌说多错多
自己去悟:多思多写,切忌人云亦云
From 林夕:
1、问前辈问题之前先问百度和知乎,自己先学会搜索,不要做伸手党。解决不了再问他们。
2、像古典老师以前说过:你搜集完资料,如果还有问题再去问他,然后向他展示“我想问xxx的问题,搜集得到这些信息,请问您还有什么更好建议吗?”让别人看见你的诚意,明白了你是一个认真的人,也愿意和你做朋友。
From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1、“在你自己有三个答案之前不要来问我。”
2、“自己没有花1小时时间查资料,不要提问,是一个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