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震撼呢?
《风暴》看得我有点伤心。看52岁的华仔穿着重案组制服,被“主角光环”笼罩,一次又一次跳楼、格斗、爆破、中弹,跌倒,再爬起来继续追,继续打,觉得好辛酸。站在膀大腰圆的胡军面前,这个曾经让多少女人不知怎样爱他才好的“四大天王”之一却显得那般瘦弱,疲倦,衰老。就像站在新兴的、蓬勃的、财大气粗的大陆电影市场面前,香港电影就像一个又瘦弱又无奈又有点不知所措的老去之人。那一瞬间,我再也无法回到剧情里面:这个故事似乎变成了一个当下港片现状的巨大寓言。
今年是CEPA签订十周年。这是香港影人北上的起始点,是香港电影史无法忽略的转折点,是媒体拿来说事儿的大背景,是学者研究无法忽略的意识形态。这个条约到底给香港电影带来了什么,又让它失去了什么,这不是一篇两篇文章能探讨得清楚的事情,也不是这篇文章要探讨的主题。但近半年《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逃出生天》、《扫毒》、《风暴》等先后上映,构成的这个奇妙场域实在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这个时代华语电影的现状:青黄不接的香港影坛,每年不知要看到几次刘青云和古天乐在大银幕上演对手戏,华仔这把老身板还要在大银幕上上蹿下跳,“用绳命在演戏”,靠这些老面孔撑场观众终有一天要厌弃的,而若像徐老怪一样与时俱进换上一批两岸三地青春偶像派的阵容,又真真让人觉得剧本和表演完全两层皮,好的创意想象几近毁在僵硬的面部特写和生硬的台词中;近几年被指责“北上圈钱”被骂惨的香港导演们,极力想在大陆市场和港片特质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平衡,他们似乎终于觉悟到:只有回归传统似乎才是有效的救市之道。大陆观众真是奇怪:他们好像不喜欢水土不服的讨好迎合,他们反倒喜欢那些粤语絮叨中的港式风情,那些飞溅的血浆横飞的子弹,不管不顾的打斗、火拼、耍狠、毁灭。因而,“致敬”变成当下港片必不可少的元素,“情怀”前面开始加上“贩卖”这个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