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车型区分汽车「涉水能力」科学吗?
近期强对流天气频频出现,暴雨狂风对汽车的「涉水通行能力」带来了考验。
汽车如何安全的涉水通行?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驾驶技术,以及对车辆“硬件”的了解程度。
在水位不是太深的前提下,涉水驾车只要不在中途熄火往往都能正常通行。
因为发动机没有进水即可源源不断的输出动力,同时排气产生的高压力又能轻松地将倒灌在管路中的水挤出车外。
动力系、传动系、行驶系都没有问题,车辆除了会有些生锈还能有什么问题呢?
1.「深度」涉水
发动机进气口高度决定极限
如上所述,燃油动力汽车涉水通行的极限为「发动机不进水」,那么水是怎么进入发动机呢?
要知道油动车装备的发动机为活塞往复循环式·内燃式热机,这种机器运行的基础是依靠空气中的氧气与燃油混合,通过碳氢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转化动能。
氧气来自空气,运行必须吸入空气才能保证内燃机正常运行。
知识点1:活塞往复循环!
活塞上行是压缩空气产生高温以蒸发燃油,下行为燃烧时产生的推动力推动活塞带动曲轴运转(做功)。
发动机气缸总容积减去活塞从下止点到上止点扫过的容积,剩下的超小空间是所谓的“燃烧室”,总容积与燃烧室的比例叫做压缩比。
用语言描述很难感受到空间有多小,看一看下面这张图片吧。
知识点2:进气口离地间隙!
内燃式热机的进气口一般在中网的上部,中网实际为「进气格栅」的俗称。
进气口多为扁平(鸭嘴状)的口,在管路中会有一组空气滤清器,随即通过节气门连通燃烧室。
汽车在涉水行驶时一定不能让水位接近(不是达到)进气口高度,因为行驶中的汽车会冲起“浪花”,尤其在会车时对向车辆等于拿水往进气口里灌。
所以距离进气口垂直高度20公分左右就算是涉水极限了。
重点:并不是车身高的车型的进气口高度都会很高,很多轿车的进气口设计仅中网最高位置,而某些SUV甚至皮卡车的进口气反而更低。
这就是在积水路段五花八门各种车型都会有的原因,对于车型不应该盲目自信。
所以想要了解车辆的涉水极限能力,只有实际去测量高度才能做到心里有数。
然而不熄火的“成功涉水”不见得不伤车,变速箱进水的初期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哦。
2.变速箱决定极限
变速箱的垂直高度低于发动机,不论前驱、后驱还是四驱!
汽车装备的AT/DCT/AMT/CVT四类主流机型,这些机器在运行中都会产生高温。
而不论齿轮组还是锥轮钢带,在运行中都需要变速箱油(oil润滑油)进行润滑和散热。
高温会造成机油与内部空气的膨胀,说白了就是会增加壳体内部应力。想要不破坏壳体的结构强度,唯一的方式就是「通气」!
变速箱通气孔的作用正是「恒压」,在高温时挤出空气实现内部压力均衡,在低温冷缩时吸入空气进行填充。
只有这种设计才能保证变速箱有足够长久的使用寿命,然而这还是带来了问题——涉水能力降低。
通气孔虽然会带有防水帽,不过在浸泡涉水时仍然会造成箱体进水;雨水在变成污水后会含有各种成分,同时雨水也多偏酸性。
这种水必然会与机油发生反应,结果是缓慢的导致机油“乳化”到变成膏状物,从而失去对齿轮的润滑能力。
重点:变速箱是不需要“进压爆排”的活塞往复运动的机器,其功能只是通过不同齿轮组合对发动机输出的动力进行放大。
所以这种机器即使进水也不会「熄火」,那么初期进水导致的磨损就很难发现,直到变速箱油“膏化”后形成很大的运行阻力,导致汽车动力变差后才能想到去维修变速箱。
所以汽车的涉水极限高度应该以变速箱通气帽为准,而且一定要适当降低极限才好。
总结
以车型区分汽车涉水极限总会出错,汽车能不涉水驾驶尽量去避开,避无可避时要对水深进行测量。
假设汽车在涉水过程中熄火,此时绝不能重启发动机,否则启动电机带动飞轮打断连杆会造成车损险与涉水险的拒赔。
正确的做法是及时离开车辆(逃生),通知保险公司并拍照取证,等待车辆维修或报废补偿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