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的规则教育
随着“以儿童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认可,幼儿园的规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常规”,也越来越引起了教师们的质疑,顺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幼儿自由地、自主地参与活动,这显然与用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是矛盾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该怎样用规则约束孩子,使活动得以有序的顺利开展,而又不会压抑孩子们的个性、束缚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思维,一直是老师们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
一、规范儿童的行为会束缚儿童个性的发展吗?
在与一位家长交流孩子情况时,这位家长明确表示:不能用规则约束孩子,否则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使孩子丧失某种潜力。她是一位非常关注幼儿教育的家长,经常翻阅育儿书刊。某杂志上刊登了这样的观点:不要对孩子过多的限制,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跑,生怕孩子摔倒,连忙制止:不要跑,要慢慢走!看,说不定就葬送了一位未来的世界冠军呢!她非常赞同,因此对幼儿园的规则提出质疑。其实随着如今家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自己的独生宝贝的关注,开始质疑幼儿园的规则是否会束缚孩子的创造力,持有此种观点的不在少数。但是,这样理解幼儿园的规则未免带有片面性。
适宜的规则应使孩子感到安全、稳定、愉快,而不是感到约束、厌烦,过度的自由反而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儿童需要的自由是心的自由,而不是一切的自由和放任。在幼儿园里,有限的空间、相对较多的幼儿、师幼比例的制约都需要一定的规则才能保证日常活动有序地进行,就像孩子们爱玩的游戏也有游戏规则一样,这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可以想象,如果幼儿园里没有规则,孩子们都想怎样就怎样,相互打搅、妨碍别人也无所谓,生活在其中,孩子们就会发展其创造性了吗?会感受到快乐吗?无论是幼儿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了教师给与他的教育影响,只要这一教育影响是切合了儿童的发展要求,他从中得到愉悦,因而他会把这一教育影响变成自愿进行的主动参与的活动,自觉地遵守活动中的规则,从幼儿内心来讲,他是自由的进行这一活动的,并没有感觉到规则的束缚。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有些区域是需要安静的,如图书阅览区、美工区、探索区等,教师会将规则以幼儿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现:以示安静的漫画暗示孩子们在这些区域中活动的规则是不能大声喧哗、跑跳吵闹,但是允许幼儿小声交流,这里的规则保证了幼儿的阅读注意力和兴趣,而允许幼儿交流并不会阻碍幼儿的表达想法。因此,适宜的规则非但不会阻碍幼儿的发展,反而会对幼儿的个性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二、规则由谁来制定?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权威,是管理者,有制定各种规则的权利,而幼儿是被管理者,只能遵从这些规则,而不管这些规则是否合理。如:吃饭时不许讲话,饭后静静地坐着等待其他小朋友都吃完后一起看图书,不能做其它的……等,以上规则是教师为了便于简单划一的管理,而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强加于幼儿的,这样的规则传达给幼儿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有些规则即便是我们成人也难以坚持做到的,因此规则的制定应注重幼儿的感受,不合理的坚决摒弃。
新的《纲要》中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规则的制定应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应从孩子们中间来并回到孩子们中间去,当幼儿能够发现规则是自己的需要时,规则便会内化为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一次幼儿拼搭大型积木建筑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又像上次一样,紧挨着盛放积木的架子拼搭,虽然拿取积木很方便,却很容易在拿取积木的过程中碰倒刚刚搭好的建筑,上次我就提醒过孩子们了,可是孩子们还是记不住,我想还是让孩子们自己体验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更好。这次我没有提醒他们,接下来我发现孩子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为,他们不得不一次次将歪倒的积木扶起来,并对碰倒积木的同伴表示不满,并闹起了纠纷来找我评理。我引导孩子们想:小朋友是故意碰倒积木的吗?为什么老是不小心,请告状的孩子试试取积木会怎么样。商量一下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孩子们很快知道该怎么做了,在离架子远一点的位置搭积木,就成了我和孩子们***同制定的规则。
三、幼儿“常规”不好该怪谁?
通常情况下,教师对不守常规的幼儿评价是“太调皮”、“没规矩”、“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却很少能从自己的组织和管理上找原因。
在一次中班区域观摩活动后,评价时教师花了近十分钟时间请幼儿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由于讲述的幼儿声音小、表达的语言不够清楚,而其他区的幼儿又纷纷急切地想要表达,而教师又未及时观察到并加以引导,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并且音量不断扩大,教师终于忍无可忍,严肃地点名批评“违规”的幼儿,终于强行压下了这场“骚动”。但是孩子们的感受如何呢?反思教师的组织是否有效?其实,改善这种状况的策略就是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换位思考站在幼儿的角度想一想:听不清别人讲什么还要坐在那儿老老实实的不能说不能动,我会坚持多久?假如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情绪变化,请坐着的小朋友与讲述的幼儿互动起来,请他们说说看到的画并加以评价;或加快讲评的节奏,使每一位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跟身边的小朋友讲讲自己玩的内容,交流一下新的发现;或展览幼儿的绘画作品,请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与伙伴自由交流等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当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不守规则,活动场面失控时,教师不应简单的把过错归结为孩子们的“故意捣乱”,而是应反思自身教学组织行为的问题,寻找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那么,“常规”便不会成为教师的“心病”,幼儿的“紧箍咒”。
四、稳定的“规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常规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规则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变得不合时宜,或不再发挥作用,那么就需要调整。比如:过去教师组织集体教学时,常让幼儿将手背后或一律放在膝盖上,双脚并拢,挺胸抬头等诸多无视幼儿身心特点的要求,教师对规则的关注常常超过对幼儿的关注,这显然已不适合今天以“儿童为本”的观念。
然而,许多规则应是相对稳定的,不应朝令夕改,因人(值班教师)而异,即便是班级里的三位教师也应对孩子们进行相同的规则要求,比如:餐后放好餐具—漱口—进入区域活动—遵守各区域的规则等,以便于孩子们了解老师的要求,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做和要达到什么标准,明确了目标,孩子便会感到安全、愉快,便于执行,也便于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规则的养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总之,规则应是绝大多数孩子能够较容易遵守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能够得到孩子们认同的,如果有极个别孩子经常违反,那么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这个别孩子的发展问题。规则应成为孩子们一切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不应成为阻碍儿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的“绊脚石”,更不应成为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正常交往的障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成人社会有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这样无形的规则,并且为了保证社会的有序、人民生命的安全,国家有法律法规,公***场所有规章制度等有形的规则,所以说人们生活在与周围人交互作用的环境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以保证不妨碍别人,同时也保证了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如若违反、违背,则会遭到周围人们的疏远、离弃,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感受到快乐和实现成功。而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会使幼儿很好地与周围人交往沟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很快地融入社会,与周围人和谐互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希望孩子明白,老师也是普通人,是需要尊重并理解的。有些规则会让我们不舒服,但我们也许可以带孩子看到规则背后,老师的需求和他们自己的局限,并像作者那样帮助孩子想到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在可行的范围内,与老师建立有效的沟通,毕竟,爸妈和老师的目的一致,希望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有很多家长[微博]投诉孩子在学校的“不公平待遇”。的确,现在社会的各种思想多样化,不但导致父母和孩子的思想不统一化,甚至连父母和老师之间的思想也容易出现不统一化。那么到底该如何在不同的思想模式当中去协调和平衡父母、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呢?
女儿在一年级刚开学两周左右的时候,被选为学校的播音员(一年级只选用三个),紧接着被选入十一节全校朗诵表演的成员之一。经过两周左右的准备,女儿已经能够把一首长长的祖国赞美诗朗诵得声色并茂,不仅仅可以完成自己班级的角色,甚至把其它班级、老师角色的内容全部都记得非常熟悉。配合着手和肢体的表情,最后对“祖国母亲”的告白,非常感性和积极向上。
就在演出当天,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女儿的学校校规是,每周要更换三套校服,周一一套礼仪服,周二和周四是一套服装,周三和周五是一套服装。女儿早上穿着周五的校服去了,晚上回来低着头不说话。
我问她“今天的表演怎么样?顺利吗?”
女儿垂着眼睛说:“今天老师没有让我表演。”
我惊讶到:“为什么?”
女儿:“老师说,今天表演要穿礼仪服,我穿错服装了,老师不让我上去表演了!”
我:“啊!是这样啊!到底怎么回事啊?”
女儿:“老师说,昨天对我们说了要穿礼仪服表演,另外她还说发了校讯通给家长专门通知过了,所以今天没有穿礼仪服的同学都不让参加表演。”
我:“哦,看起来不是你一个人没有参加上表演!”
女儿:“嗯,我们班有五个同学都没有让参加。”
听到孩子说到这里,看着她失落的样子,我的心里酸酸的,哪个父母不疼孩子呢,我也是一样啊。那时在心里的第一反应是,我并没有收到老师的校讯通通知。同时演出时间是在下午,还有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可以做调整的准备。
想起一周前老师为了一个学校需要的证书专门在早上十点打电话来,希望家长可以十二点之前送去学校。这种对比,让我真的希望老师能够早上致电我们,那么家里人就可能对于孩子的这种过失有所弥补,也不至于会有这样的结果了!所以,第一反应的我,有些挫败,还有些生气。
然而,毕竟还是有些情绪管理的经验的,第二反应我对自己说,“等等生气,看看事情这么发生有什么样的好处?”
然后我很快发现,这样的结果虽然对于孩子来说非常失落,但可能也会让孩子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个教训,毕竟老师说过服装的事情,孩子没有记住,说明孩子也需要因此而得到成长和锻炼!老师的严格,也刚好是父母的疼爱的一个弥补,让孩子必须对周围的人和事更加严肃地对待!
同时,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说,“你不是一直说,不要给孩子和老师制造矛盾吗?大人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会影响孩子看老师的态度,所以要稳住!”
也就是半分钟时间的停顿,我决定借用这个事情让孩子学会当事情是这样发生的时候,自己怎么帮助自己。于是我接着对孩子说:
“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却没有参加上表演,心里一定有些失望吧!”
“嗯……”
“妈妈也觉得很可惜,宝贝准备了这么久,而且准备的这么好!没有参加上表演真的很可惜!”
“就是呀,我看到上台表演的同学中,我的位置就那么空在那里,心里很难受!”
“是的,妈妈理解!”
“爸爸妈妈爱你,不希望你下一次还出现同样让你难过的事情,所以想和你一起想想办法总结下,怎么样让这个问题下次发生的时候,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帮助到自己,你觉得需要吗?”
“需要!”
“嗯,如果下午表演,上午发现衣服穿错了,有没有什么补救的办法、让自己还可以把穿错的衣服换过来?”
“嗯,我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助我把衣服送过来!”
“这是一个办法,如果做起来有没有困难?”
“可是我没有电话!”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可以借老师的电话打给你们!”
“哦,不错,还有吗?”
“不知道了!”
“妈妈看到你们教学楼下有IC电话,妈妈也可以买张电话卡给你,有紧急需要的时候,可以致电家里人帮忙!如何?”
“好!”
“嗯,那第一个解决方法就是:用老师的电话、或者IC电话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让爸爸妈妈帮助把合适的衣服送过来!
那妈妈的问题是:“如果到时候爸爸妈妈的工作非常忙,没有办法给你送过来怎么办?”
“不知道了!”
爸爸在旁边说:“那你的小朋友和小同学不参加表演的,有没有穿这种衣服的呢?”
“有!”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
“哦,我可以借他们的衣服!”孩子恍然大悟。
爸爸说,“是啊,你可以暂时和一个同学交换下服装啊,这样服装的问题也解决了!”
我顺势总结说,“哦,原来宝贝不仅仅可以有爸爸妈妈帮助,到了学校还有同学可以帮助呢!”
女儿:“呵呵,这个办法好!”
“那学校里还有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到你呢?除了同学之外?”
“还有老师!”
“哦,那我们可以找老师做点什么呢?”
“让老师帮助我找有礼仪服的同学。”
“是啊,如果自己班没有,可以让老师帮助看看其它班或者其它年级、不是和你们同一时间表演的小朋友们换下服装啊!”
“对,这样也行啊!”女儿的脸上笑起来了。
“我们现在得到了三个办法:一是用老师的电话、或者IC电话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让爸爸妈妈帮助把合适的衣服送过来;二是暂时和穿这个服装、又不用上台表演的同学交换下服装;三是找老师帮助,找到其它可以换衣服的同学。看来想的办法还不少呢!”
“是的!”
“那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下次我们能不能尽量提前准备好,不让它发生、或者减少它的发生呢?”
“因为我没有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哦,那当时老师说话的时候,你因为什么没听清楚啊?”
“我觉得要放学了,着急回家看妈妈,所以没有仔细听老师的话!”
“哦,快要放学了,就没注意老师的话,所以把这么重要的话忽略了,是吗?”
“是”
“那下次怎么办呢?”
“就是快要放学了,也要把老师的话仔细听清楚。不能以为最后的话不重要!”
“哦,不仅仅老师在课堂中的话要听仔细,课堂后最后的话也要听仔细了,这样可以避免这样的紧急状况发生,是吗?”
“是!”
“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些方法,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知道怎么样可以更好帮助自己了,爸爸妈妈相信你自己可以慢慢地找出更多的解决办法!”
女儿高兴地去玩了!
同时我也知道,这个问题并没有完整地处理完,我决定等待事态发展再找合适机会切入来做点协调。
连续的几个周末,我和先生为了舒缓孩子刚上学的压力和不适应,特意安排了一些朋友家庭的聚会,到户外去游玩,游玩的过程中,有意引导她把那首没有在舞台上顺利表演的赞美诗朗诵给大家,次次都获得了大家很多的掌声和肯定的声音。
女儿也因此感觉很美,我也顺势对女儿说,“宝贝,你看,所有你学到的东西,都不会白白浪费,尽管不能上台表演,你还可以表演给其它的人看,它永远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你真的拥有一项本领,一个地方没有恰当的机会施展你的才华,你也能在其它地方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解决一个问题至少有三个以上的办法,对吗?”
女儿使劲地点头。
女儿把我这几句话记得牢牢的。暑期前,我正为某件事情的不容易解决犯愁时,女儿对我说,“妈妈,你不是对我说过,解决一个问题有三种以上的方法吗?我相信这件事情如果这种方法不行,一定可以换种方式解决的!”谢谢女儿,她不仅是个孩子,也是个活学活用的小老师!
如果学校老师执行的学校的规则,那么我们作为父母的也要配合老师执行规则,因为规则是为了照顾大部分孩子的***有利益。我们如果可以破例,别的孩子也可以破例,那么这么多孩子的学校,该怎么管理呢?所以,学校的规则是一定要执行的。
另外,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它没有办法让一个老师对每一个孩子都进行每件事情详细的心灵教导,老师只能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展示教学,而对于每个孩子在规则之外的个性需求,则需要家长来配合完成。
因此,女儿因为没有配合好老师的要求而没有达成演出的愿望,我帮助她找到其它的方式来做满足和发挥。
当然,我知道在这些工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女儿如何看待老师、如何处理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由于我知道,老师是一个心理高危人群,因为承担人的教育工作,责任和压力都是很大的,他们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肯定。
而同时,对于孩子来说,刚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许多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心理调整如果被忽略了,对于他以后进入陌生团体的心理状态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在家里用布偶和孩子过家家,扮演老师和学生,她演老师,我演学生,她开始了解多点老师的想法,慢慢开始知道“老师的批评还是为了我的进步。”
然而对于班主任老师还是有所畏惧。她的班主任老师是个以严格出名的老师,理解的家长说“严师出高徒”,不理解的会对她意见很大。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每个人都有功过,关键是她给了很多孩子有意义的知识,甚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她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甚至和我们作为父母的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差不多。
同时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孩子在学校方面的感受,老师的影响的确比家长的影响大,尤其对于现阶段忙碌的父母来说,和孩子的连接不是非常紧密,就更加容易如此,因而父母要认同一点,“对于孩子来说,老师的一句话胜过我们的十遍。”
所以,不仅让孩子理解老师的出发点,我还找到老师说明孩子的心理,告诉老师孩子需要老师、老师对于孩子感受的影响、以及父母通过观察需要老师什么样的帮助。
我对老师说,“孩子非常喜欢您,对于您的话非常在意,每件事情都很用心。同时对于刚进入的小学环境,孩子有没有足够的归属感,决定于他是否感觉到自己被这个环境的权威—--老师所接受和欢迎。
因此孩子非常需要知道您对她的态度,她很担心老师不喜欢她!尽管我们也对她做了一些工作,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老师的一句话胜过我们的十遍。我很希望老师能够单独和孩子聊一下,告诉她您对她的真实看法……”
那天放学,孩子表现得非常高兴,后来告诉我说老师找她单独谈话了,老师告诉她“批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你,而不是不喜欢你!”
解决了这个问题,女儿的表现明显有了很大的不同。
学期结束,我和老师通电话,我听见老师在电话中笑着说,“真的就是你上次说的那个问题,原来她真的是担心我不喜欢她啊!上次和她谈话后,变化非常大!”
我也笑着对老师说,“谢谢老师的用心!”然后我还把孩子高兴地回来说的几件事都反馈给了老师,真诚地赞美她的教学艺术,老师也非常开心!
好的孩子教育,一定是多方***赢的。
总结上面所说,关于孩子和老师关系的协调,我会注意:
1、让孩子学会服从规则,同时学会在规则下如何为自己争取。
中国不缺乏规则,然而在规则的执行上很有问题,原因是能够影响到规则的执行的人太多了,爸爸管孩子,妈妈会当面插手;父母管孩子,老人会直接当面插手;老师管孩子,父母会当面插手。
让孩子和每种关系的各个部分直接相处,其它人如果有异议,可以协助孩子未获满足的需要通过其它渠道满足,然后通过私下沟通进行协调。
这样,孩子才会懂得如何遵守规则、同时如何在规则的***性之外满足个性需要。
2、适当的时候和老师私下谈话,请老师更加有方向地协助孩子。
最需要了解孩子的不是老师,而是孩子的父母。
3、多肯定老师的成绩。
永远不要和老师抢功,因为老师在学习方面的心血肯定比家长多!
不论我们作为父母的在家里给了孩子多少指导,老师的付出永远是父母所不能替代的!老师只要有一点对孩子的肯定,父母如果能及时反馈,也会让老师知道自己付出的所得。
这个世上,每个人都不乏付出的勇气和善念,如果这份付出和善念能够被旁人清晰觉察和肯定,那么这份付出就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孩子、老师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