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心”
传统孝道是关于孝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关系处理问题。传统“孝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赡养、精神赔养与祭祖思亲,光
大宗门三个方面。传统孝道的本质是爱,是对父母之善的回报,是对血缘家庭关系的维护。随着历史的发展,孝道超越了个体家庭生命延传的价值,成为子女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在家庭血脉延传中的实现。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原本是家庭道德规范的“孝道”不仅越出血亲家庭的范围,推广到家族亲戚之间以及社会,而且,扩大成社会道德规范。孝的本质的扩展可分为价值性扩展,社会性扩展与政治性扩展三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孝道”作为中国的传统道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经历代统治者的补充,加工,深化以及不同程度、各有侧重的宣扬和提倡,它的内容庞杂,优劣并存。传统孝道的历史价值在于:1、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历史发展中,它对于保持家庭的和睦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①、传统孝道有利于调整封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②、孝道作为人类内发而至诚的爱的情感,为中国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展开莫定了伦理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③、立身”之孝引发忧世的情怀,报亲扬名之考成为孝子忠君爱国的动力。2、传统孝道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培育了中国人的优秀人格特质。如:仁爱孰厚,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等。然而,传统孝道是个优弊***存的“杂揉体”。也有其不足之处。①、传统孝道中父母天赋权威,造成的父母子女间人格不平等,后来又被统治者利用和极端化,从而造成中国人的保守与奴性性格。②、传统孝道中血缘优先意识,使得父子关系超越于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③、传统孝道中“孝感”迷信与“愚孝”观念与科学精神相违背。对于传统孝道,我们应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
在古代孝道思想中,从孝敬父母这个核心出发,在家庭内部推及孝敬一切长辈,尊老爱幼、夫妻和谐、兄弟和睦;在家庭外部,推及尊敬一切长者、爱护一切幼者、爱乡、爱国等观念,都是传统孝道的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吸取传统孝道中的精华部分,去其糟粕,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形成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规范。传统孝道中的精华部分,在当代社会仍有其重要价值。其伦理价值在于:①、传统孝道精华部分是形成现代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有利于和睦社会风尚;②、孝道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之一;③、‘仑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泛滥。其政治价值在于: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兴旺,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发扬爱国主义。其哲学价值在于:传统孝道精华部分有着珍视生命价值的哲学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珍视现世有限生命的哲学意识。不仅善事父母,而且重视父母及自身的现实生命并力求加以保护。总之,传统孝道思想不仅仅是一个伦理观念,实际上也深刻地影响
了我国政治、文化、思想走向。在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进程中,传统孝道经过批判继承,仍将发挥其积极作用。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价值传统孝道是关于孝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以及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关系处理问题。对古代传统孝道的研究,古代思想家、学者早己经进行,近代人也给予相当的关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许多在海外与港台的学者围绕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现代转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进展。80年代至今,在传统孝道研究方面,更是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有百余篇论文发表,有近20本专著出版(见后附《论文论著目录》)。综观这些论文论著对孝道的产生、发展演变、意蕴、性质、作用、地位、影响、批判继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广研究。但对传统孝道精华部分的现代价值,却还有需要深入挖掘。传统孝道精华部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将就此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奠基于传统孝道之上的社会,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传统孝道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传统孝道及其精华部分的现代价值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传统孝道的内容、本质、特点的辨证分析,指出传统孝道中的精华部分对于我国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伦理价值、政治价值与哲学价值。
一、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与本质
(一)、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
传统孝道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人将其归纳为15个方面:1、敬爱双亲;2、顺从双亲;3、谏亲以理;4、事亲以礼;5、继承志业;6、显亲扬名;7、思慕亲情;8、娱亲以道;9、使亲无忧;10、随侍在侧;11、奉养双亲(养体与养志);12、爱护自己;13、为亲留后;、14、葬之以礼;15、祀之以礼。’有人认为以上可概括为三点:一是经济奉养;二是精神赡养:三是祭祖思亲,光大宗门。2有人认为孝道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养亲二即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它又包括四点内容:①子
女对父母应负责赡养。②尽力为父母做事,满足父母的需求。③守侯在父母身边。④关心父母身体健康。2、尊亲:要在人格上对其尊重,思想上令其满足,使父母健康长寿。3、遵亲:子女只是对父母奉养还不够,还要积极地顺从他们的意愿。4、礼亲:要求对父母的奉养符合周礼。5、光亲:主张入世治国,流芳一百世。主张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建立功业,以
光宗耀祖。3有人认为:善事父母的规范大致可分为事生与事死两个方面。其中事生包括二方面:1、养亲敬亲:2、居常以礼、侍疾以忧;3、行之以顺,谏之以理。事死包括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及继志述事、大孝终身慕父母三方面。4有人认为孝道内容包括事生与事死两个方面。其中事生包括养、敬、忧、谏四个方面,事死则包括俭、哀与不违三个方面。’有的研究者则以孝的两重性及现代价值判断标准来概括孝的内容,认为从孝道的负面社会价值角度看,孝有以下含义:1、“无违”即孝;2、父子相隐;3、“父母在,不远游”;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夕;5、“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6、厚葬久丧;7、“孝感”迷信与“愚孝”观念。其积极正面价值则包括:1、赡养父母;2、敬亲尊亲;3、谏争即孝;4、尊老;5、将孝亲与济国救民结合起来。’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本文把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概括为物质赡养、精神赡养与祭祖思亲,光大宗门三个方面。1、物质赡养物质赡养,是指子女在吃、穿、住、行等方面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求。作为子女,应该使父母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孔子说:“用天之
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2即作为普通老百姓,要勤其四肢,按时劳作,易其田畴,树桑养畜,生产出足够的物质财富,以保证父母生活能够达到温饱而作为仕人,应该入仕,可以不择官而仕,用其傣禄供奉双亲,为父母的物质生活提供保障。
2、精神赡养传统孝道认为作为子女,不仅要从物质方面给予父母衣食供奉,更要重视精神赡养。子女对父母的精神赡养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经常与老人进行精神交流,多从精神方面给予父母以慰籍与关心。《礼记?曲礼》中要求子女做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父母身体不好时,子女尤其要尽心侍奉、关心父母。“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3后来的二程还提出了“知医为孝”的思想认为“病卧在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事亲者,亦不可不知医。”‘另外,父母上了年纪后会有孤独感,子女有条件的话应常陪伴在父母身边,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这种精神土的安慰也正是年迈的父母心灵深处所最为期望的)②、一子女要尊敬父母,包括尊敬父母的人格,尊敬父母的意见,做使父母高兴的事情,使其心情愉快。子女如果在奉养中不尊敬父母的人格,对父母没有敬心,那么即使能给父母提供山珍海味,也不会被认为是真正的孝。换句话说:真正的“孝”应该在物质赡养的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达到“敬”。孔子强调要以敬的态度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的健康,以敬爱的心情与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父母。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并不是很容易的事,《礼记?祭
义》认为:“养可能也,敬为难。”孔子也认为:“色难”。2子女还应尊重父母的意见,即使父母的意见有不对的地方,也不要当面指责他们,以免伤父母的心。另外,子女应做让父母高兴的事情,让父母心情愉快。③、子女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不做令父母为自己担心的事。《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3作为子女,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持健康的体魄,就是对父母的孝敬。一则可凭借自己的健康来赡养父母,另一方面,可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减少父母的精神压力,这本身就是孝。子女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还表现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以及“父母唯其疾之忧”5子女如果有恙,父母会很担心,所以子女要保持健康的体魄,以免父母挂念。3、祭祖思亲,光大宗门中国古人特别重视丧礼和祭礼,讲究“慎终追远”。古人认为丧礼和祭礼不仅能表达生者对己故的先人的追忆,如《尚书?文侯之命》中之“追孝于前人”,《论语》中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而且,它们亦能体现人子的孝心,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6荀子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川当今学者李泽厚先生总结说:“追怀死者的丧葬礼仪,都具有此种情感兼理知的重要功能。”2此外,丧葬之礼还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还曾讲“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在焉,祭祀则往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在传统孝道思想中,还强调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是孝子必尽的责任。视“无后”为最大的不孝。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5这种思想在今天来看是错误的,应该受到批判。传统孝道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义务,而且要求他们立德,仪言,立功,以达到“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6的目的。光宗耀祖,光大宗门是传统孝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古人认为:“扬名显亲,孝之至也。’,7在古代社会中,父母的权威,家族的门第,都可成为子女的庇荫之所,个体随即就赋有延续、光大门庭的使命。子女若无权势、门第可以依靠,那么子女就肩负着实现父母理想的重任,振兴家门,升扬门第就成为子女崇高而艰难的责任。
(二)、传统孝道的本质及其扩展
1、传统孝道的本质
传统孝道的本质是爱。孝首先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每个人都是由父母孕育而生,因父母
的精心养育和照顾而长大,这种生命创造与养育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发自天性的对父母的爱。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以及亲密的交往等等都使这种爱更为真诚、自然、强烈。因此,爱父母是孝道的内在精神动力,孝道产生于爱的自然亲情,传统孝道的本质是爱。这种爱是对父母的无私的爱,是对父母之善的回报,是对血缘家庭关系的维护,是人类种姓持续发展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保障,因而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天然性动因。孝的发展是由父母呵护、关爱的天伦之乐演变为归附、体恤父母的和谐之美。这是人类生命流程的美,孝是流动美的体现,而且恰恰也是人类特有的美。’
2、传统孝道的本质的内涵与扩展
孝一经产生就包含着两种责任之“爱”,即后辈对活着的前辈的敬爱的责任和对己逝的前辈的祭祀的责任。这是传统孝道本质的基本内涵。而传统孝道的本质的扩展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价值性扩展—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爱作为孝道的本质,首先是从爱亲开始的。爱亲虽然起源于个体家庭的血脉延传,但在以后的历史中,孝可能会超越个体家庭生命延传的价值,成为子女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在家庭血脉延传中的实现。作为了女,奉养父母,
尽自己的赡养义务,是个人价值的表现;而奉养父母,要遵守国法,并在光宗耀祖,显亲扬名的目标激励下奋发进取,立身行事。这既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社会价值实现、
②、社会性扩展—家族与社会。在历史和现实之中,孝并不局限在对待父母身上,而是可以推广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以及社会,孔子提出“睦和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根据《孟子.梁惠王上》所载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思想,应当由尊敬自己的父母扩大到尊敬社会上的所有长者,从而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在《孝经》中曾提到过:“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与《论语?学而》篇所说的“弟子入则仕,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一脉相通的。’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原本是家庭道德规范的“孝道”不仅越出血亲家庭的范围,推广到家族亲戚之间以及社会,而且,扩大成社会道德规范。“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而《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合睦,上下无怨。”一语道出了《孝经》宣扬孝道的目的是为了治理天下和把“孝”作为建_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指导思想。③、政治性扩一展—移孝作忠。《尚书?蔡叔之命》中说:“尔尚盖前人之衍,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周公囚蔡叔,成王封蔡叔之子蔡仲,告诫他用力弥补前人的过失,思忠思孝,为后代立下榜样。这里已将“忠”与“孝”相联系。“后来,以孝为本的伦理纲常,不仅沟通了家和国的关系,形成了在政治结构上,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国家是家庭扩大的格局,而且在社会理念形成了君代表国的概念,使古代人民的种种爱国行动往往通过忠君来体现,这样在情感基调上也就使孝和忠统一了起来,孝成为忠的基础,忠则是孝的延伸。“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从而有效地将孝于宗族长辈的家庭伦理情感转化成为忠于国家朝廷的政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