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管理自查报告

财务风险管理自查报告范文

 转眼间一段时间的工作又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份自查报告。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自查报告犯愁了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风险管理自查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务风险管理自查报告1

 一、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医院受长久以来公立性质的影响严重

 长久以来,医院绝大部分都是公立性的,直接接受国家的资金支持,只要医院申请资金项目,几乎没有不给拨款的。这样长久以来,医院就失去了合理支配和管理资金的能力。大部分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仅仅是局限于算账、管理钱财,对于会计行业的新理论技术不了解或者不懂,对相关资金筹集以及投资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风险意识相当薄弱。

 除此之外,医院对于采购项目以及一些器材的购买往往不在乎价钱方面,而且缺少对这些器材利用率的专业性评估,欠缺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根据来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致使这些器材的淘汰率大于使用率,从而致使医院的投资性价比相当低,浪费医院的资金。而且,一旦风险出现,这些职员一直处在医院这种环境,没有相关的应变经验,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因素是致使医院财务管理风险日益加大的主要和首要原因。

 (二)医院自身的特殊性决定财务风险性高

 医院必须有各个种类的药物,各种器械,以备不时之需,但是药物具有使用年限,如果不能销售将成为一笔损失,器械也存在老化或是污染,需要时常更换。但是当医院遇到财务危机时,药物或是器械又不能立即变现。而且,药物器械的储存也需要成本,一旦储存不善将带来不小的损失。医院也将不得不面临物价下跌所造成的风险。

 因此,医院往往会通过拖欠药物等货款的方式来减少药物库存占有量。但是这样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债务危机。而且,医院如果存在对病人诊治的过失,产生医疗纠纷,往往赔付更大一笔数目的钱财,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往往就是医院财务周转不灵的因素。

 (三)医院内部监管体系存在缺陷

 监管部门对于医院职员是一个警示作用,如果医院的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或是流于形式作用,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据调查了解,目前大多数医院未能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不能做到责任追究,无疑会导致财务活动中有害因素滋长。所以,没有一个完善的内部监管制度,也是导致医院财务风险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在21世纪的今天,医院只有重视财务风险分析,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居安思危,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全面而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严格控制财务风险,才能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一)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

 一个公平有序的外部环境,是医院能够发挥救人治病作用的首要条件。如果政府能够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大对医院的保护,就能够让医院在良好的环境中寻求更好更快的发展。要有效防范医院的财务风险,首先要有外部环境的保障,这样一来,医院不仅能够确保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同时也免去了不必要的财政风险。因此,医院要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保护,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

 (二)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

 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财务风险的控制以及预测的可靠保障,因此医院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全面提高财务在职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进一步说,医院应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加强财务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应有的财务风险意识,提高在职人员对风险的应变能力以及处理能力。

 医院应该积极寻求知识面广,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型、知识型人才,为医院财务部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避免一些老员工形成“帮派”等不良行为作风。职员本身应该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以为人民服务为本,热爱工作岗位,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有为人民事业献身的精神。

 (三)完善医院财务监管体制

 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是医院能正常运作的可靠保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医院的财务部门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有一个可靠的体制,才能督促财务人员坚于值守,更好的为医院工作。而且员工工作也有章可循,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财务上的疏忽,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人为因素,大大减少了贪污和腐败时间的产生,确保了医院资金的安全。与此同时,医院应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医院财务人员应对财务风险的动力,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医院这个体系才能正常运作。

 (四)强化资金预算控制

 只有强化资金预算控制,才能合理确定医院对资金的需求量,从而优化筹资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例如,医院在购买一些药物或是器械时,应该进行专业的分析,不超出市场需求量,不增加库存成本,不做无谓的牺牲。

 强化资金预算控制就可以减少财务风险,当然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新世纪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的高层必须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对可能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时刻警惕,并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管理,财务人员要强化资金预算控制,减少不利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进一步保障医院健康发展,为人民造福。

 三、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人们对医院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医院在投资增加、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是医院持续经营的保障。因此,医院的各个阶层应该高度重视财务风险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加大对部门的管理力度,吸引更多的财务人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让医院的发展更稳定,更健康。

财务风险管理自查报告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的再次袭来,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在快速增长或加大投资时容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或现金断流问题。通常成因是在生产发展、市场占有率提高的时候,企业家无暇顾及财务制度建设、一味扩大订单量,这会导致边际利润下降甚至被牺牲。生产或服务过程工作量超载、人工成本和库存增大、客户迟付款或有坏账发生的时候,如果突然碰到市场变化或同行竞争的冲击,就会造成财务危机,严重的还会造成企业破产。于是企业纷纷开始改善经营管理,但企业在强大的市场竞争下,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然要对经营理念和产品对象进行创新。这就使企业陷入这样一种困惑,如何从财务风险中研究出避免财务危机出现的方法。因此,财务预警分析成为现在企业经营预测最迫切具备的一种能力。

 一、企业财务风险及成因分析

 1.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一是资金不足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来就少的贷款数量更为可怜,贷款供应缺口加大。二是融资缺乏保证。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中小企业的土地、房产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资产数量较少,缺乏信用保证,信贷能力低,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渠道认可。三是融资相关服务欠缺。中小企业贷款难、寻保难与其资信等级不够有关。建立以企业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已迫在眉睫。此外,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2.资金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难。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3.风险意识落后,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

 在现实工作中,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中的投资方向、投资方案选择,筹资决策中的筹资时机、筹资规模、筹资结构确定,以及收益分配和分配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他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加之银行像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投资的成本,因此中小企业更加追求短期目标。同时,中小企业投资盲目,投资方向难以把握,缺乏科学性。

 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其指标体系

 (一)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theEnterpriseFinancialEarlywaminglnstitution),是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盘活企业财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就是把风险预警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让企业、管理者、员工***同承担风险责任,使责、权、利三者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一般地,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1.预警分析的组织机制。为使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的组织机构。预警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是兼职的,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预警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过程,它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层)负责。预警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如财务部、企管办、企划部)来承担。预警组织制度的实施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要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预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还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财务风险征兆。主要资料包括内部数据和相关外部市场,行业等数据。这个系统应是开放性的`,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会信息,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风险的工作。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良性循环的基础。

 3.财务风险分析机制。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经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原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当风险的成因分析清楚后,也就不难制定相应的措施了。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并不带任何偏见,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预警分析系统一般有两个要素:即先行指标和扳机点。先行指标是用于早期评测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指标,扳机点是指控制先行指标的临界点,也就是预先所准备的因应计划必须开始起动之点,一旦评测指标超过预定的界限点,则因应计划随之而动。

 4.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在财务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若要能够有效运作,就必须要有正确、及时且合乎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管理咨讯系统,提供及时而完整的经营结果数据,供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当有超出或低于指标数据的情形发生时,就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产生,经营者应及早依数据所代表的经营内涵做进一步深入研判,找出蛛丝马迹,对症下药,以防财务恶化。例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于缓慢,表示企业营销部门可能不尽心收取顾客账款。如此,一来资金运转将吃紧,二来企业将承受更多的交易风险。此时,营销部门主管应深入探究缘由,并提出对策。

 (二)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1)现金到期债务比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率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到期债务之比,其中本年到期债务是指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和应付票据,这两种债务不能展期,除此以外的其他流动债务均可还旧借新。因为经营现金净流量应保证偿还到期债务,所以现金债务比率指标应大于1。现金到期债务比率指标运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数据,从动态角度反映一定时期经营现金流量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现金到期债务比率越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

 (2)负债现金流量比率。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是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年末流动负债和年初流动负债两者差额之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能够充分地体现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其流动负债的偿还,能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负债的实际能力,故使用该指标来分析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3)现金支付保障率。现金支付保障率是指本期可动用的现金资源与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之比。它从动态角度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发展变化,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内可动用的现金资源越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当前现金支付的水平。现金支付保障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越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企业的支付能力正常、稳定,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小;如果该比率低于100%,显然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有可能引发财务危机,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4)周转率指标。一是将“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指标,即∑(某项应收账款账龄×该项应收账款金额)/Σ各项应收账款金额;二是将“存货平均占用期”指标,即Σ(某项存货占用期×存货金额)/Σ各种存货金额。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均衡情况、进度情况,便于随时分析和评价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变动情况,避免由于销售的季节性或由于选择的会计期间与营业周期不一致而导致的不能如实反映款项及存货的实际情况,这两个指标与企业对应收账款和存货进行日常管理所采用的方法一致,资料极易取得,无需花费额外的代价。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1)现金债务总额比率。现金债务总额比率是指经营现金流量与负债之比。它是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动态指标,也是一种保守的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因为通常不要求以经营现金净流量偿还债务,在全部债务均能展期的情况下,经营现金净流量应与利息相等。该比率反映了企业最大的支付能力,从而决定了最大的借款能力。现金债务总额比率越高,则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利息支付能力、借款能力越强,企业财务风险越小。

 (2)现金偿还比率。现金偿还比率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长期负债之比。这一比率反映了企业当前经营活动提供现金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虽然企业可以用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但从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应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这一比率越高,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

 (3)利息现金保障倍数。利息现金保障倍数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债务利息之比。该比率反映企业以现金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这个比值一般应大于1,该指标越高,则说明企业越拥有足够的现金能力用于偿付利息,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小。

 3.盈利能力指标

 (1)销售现金率。销售现金率是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销售收入之比。它表明实现一元销售所取得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一般而言,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销售款的收回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从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越小。

 (2)资产现金率。资产现金率是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平均资产之比。它表明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活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现能力。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现金经营能力越强。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因素,这些因素是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收入,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它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收益状况。

 (3)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因素,这些因素是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收入,将成

财务风险管理自查报告3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进一步加剧,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和财务活动的复杂性不断增强,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财务危机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案例日益增多。这些问题不仅使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得到侵害,增加了资本市场的风险,也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确保财务风险到来前就预先识别,并提前执行预案,消除风险隐患,成为上市公司急需重视并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概述

 财务预警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识别和判断,提前监测并化解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实际工作中,财务预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企业财务指标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最后得出综合预警结果,并采取预警措施。从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现状看,往往因为重视程度低、指标选择不当、预警流程不畅和分析方法落后等影响财务预警效果。在财务预警机制建立和健全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及预警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尤其是在预警模型研究方面,经历了单变量模型、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模型以及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预测等阶段。近年来,部分学者将公司治理变量引入预警模型加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国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现状

 (1)财务预警指标未紧密联系上市公司实际。一方面是财务预警大多以量化的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对其他影响重大但定性指标因素考虑较少,如公司治理方面的指标;另一方面是财务预警系统大多是静态预警模型,未根据公司所处行业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宏观经济环境做出动态的指标选择,未根据不同阶段的评价适时调整具体指标的权重等,导致预警模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难以得到保证,预警模型的实用价值有限。

 (2)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一是预警分析的组织机制不完善,大部分预警分析组织机制未纳入公司治理机构;二是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流程与管理需要存在差距;三是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和手段有限,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流于可量化财务指标分析,结合经济环境及企业管理状况进行预警的能力不足,分析效果有限。财务风险是一个动态概念,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十分繁多,如果仅仅依靠可量化的数据分析,那么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系数必然增加;四是财务风险处理机制不健全,应对处置工具有限。

 (3)财务预警机制信息库建设工作上存在不足。一方面是信息库数据来源较为单一,大部分数据来源为公司的各种财务报表,缺乏较长时间相关交易处理信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信息,以及公司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等信息源;另一方面是信息库的信息资料实时更新不足,缺乏必要的、及时且有效的维护与更新。限于人员和技术缺乏,上市公司往往借助外界力量维护预警软件系统,导致已经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难得到及时维护与更新而成为空架子。同时,财务预警系统往往作为独立的财务子系统,其构建和使用往往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财务预警模型不能及时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交换数据,无法及时反映实际状况,导致预警信号时效性差、准确性不高。

 (4)财务预警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实际需要不相符。财务预警人员的素质决定了预警机制实施的成功与否。但由于利润考核导向、人力资源紧张等普遍因素影响,上市公司中往往难以配备、配足财务预警专业人员,兼职现象普遍,财务预警人员存在专业水平低、专业技能不强、经验不足等问题。

 三、提高国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效果的措施

 (1)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架构。首先,将财务风险预警工作从财务分析中独立出来,根据清晰的岗位职责、流畅的沟通渠道、有效的合作机制的原则,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人员负责财务风险数据收集整理,并根据专业的方法对财务风险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准确监控财务运行情况,为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打下坚实的组织机构基础;其次,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从组织上、经济上明确划分风险责任,给予风险管理者应得的利益,调动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积极性,提高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动力。

 (2)优化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对财务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改造,包括信息系统维护、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应对、财务风险评价及改进、通过流程的完善等等,使财务风险管理的流程运行顺畅。尤其是在财务风险监控和报告流程中,发挥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作用,为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提供全面的数据基础。通过流程的优化和完善,实现财务管理有据可依,有序管理,严格监控,信息有效。

 (3)构建符合实际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模型。一方面在指标体系构建中确保指标包含不同类型的关键财务指标,包括能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投入资本回报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偿债能力指标,包括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等;营运能力指标,包括股东权益周转率、营运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现金流量信息指标,包括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净利润增长率等。同时,在预警指标的选取上,尽可能将范围扩大,使更多的指标进入到预警体系和模型中,如未流通股份数比例、独立董事人数比例、董事会独立法人占比、董事、监事及高管人数及薪酬总额比例等公司治理相关因素等;另一方面在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方面,将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同我国的具体情形相结合,从单一变量模型向多变量模型转变,及早发现财务风险信号,确保上市公司在财务风险萌芽阶段就能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4)加强财务预警机制信息库建设。信息库数据的来源既要包括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报表,也要包括较长时间内各种交易的处理信息、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信息,以及公司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等各种公司内部各类信息源。同时,保证信息资料实时更新,数据及时有效,提高信息库的系统性、预测性、动态性以及实效性,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系统和财务状况的分析及监控提供原始数据。

 (5)时刻关注市场环境变化,加强日常监控。上市公司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它需要与市场中的其他企业发生资源的流通方能产生效益。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变化,做到知己知彼才有机会生存和发展壮大。而且行业环境的变动对经营者战略决策的制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应加强对财务预警系统的日常监控,当有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及时提醒管理层预先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