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什么到了后来落伍了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后来这一问题被普遍延伸为:为什么中国古代中国科技文明如此发达,而近代中国却如此落后?
我认为,首先从经济上看: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科技发明随农业需要而产生。所以在农耕文明的前中期,我们对生产工具、科技成果的需求是直线上升的。但农耕更多的是靠经验,因此,当科技成果基本满足需求后,我们就止步不前,而是靠父子世代相传的经验来进行劳作。并且,我们的经济具有封闭性,种植的粮食一般自给自足即可,所以也不必特别挖空心思的去扩大生产规模,也就无法产生对新技术的特别的期待。
其次,在我国古代,人分士、农、工、商,地位高的人不是科学家而是官员,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但是要想进行发明创造,必需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而文化素质高的人又往往去做了官,而不是去当“职业技工”。科学技术的发明不受重视,自然很少有人对它特别关注。譬如古代科学家张衡,我们都知道他发明了地动仪,很了不起。但他的名字能流传下来并不主要是他的发明成果,而是因为他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河间相等职,甚至晚年还当过尚书,因此,他的大名才能进入《后汉书》,而地动仪之类的东西,只能算作其业余爱好而进入史籍。再如北宋的毕升,创造了号称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但是这项发明是我们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找到的,也就是说,活字印刷术在当时人们看来并未如何了不起。古人决计不会想到,千年之后,子孙竟会为这些“雕虫小技”与韩国争得如火如荼,不亦乐乎。
再者,我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受儒道思想影响较深,儒家倡导修齐治平,鄙视农工商,虽然孔子也曾躬耕南亩,但他一直认为君子是不应该做这些的,并且非但不应该种粮食,甚至也不能做粮食——“君子远庖厨”嘛。至于道家,多提倡不争之论,发明那么多是东西,还不是为了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嘛,道家是反对这点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此,我们的传统思想中,自来有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疏离之感。
我国在古代科技能遥遥领先于世界,主要在于我们的农耕文明遥遥领先,在当时,现在的所谓西方大国基本上还是“不毛之地”,因此我们才有“天朝上国”之感。但随着近代西方的崛起,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转换、改变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政治、经济、思想传统,因此面对坚船利炮,我们才觉得当年的强盛确实已经“俱往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