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涉性犯罪,谁之过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和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另外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青少年犯罪已经呈现出疯狂化、残忍化、智能化、低龄化就的“四化”犯罪特征。对于这样的事实是值得我们去进一步认识与探讨的。下面我就自己的认识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与各位网友交流一下。

一、社会环境

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须的,但随着我国经济一天天的上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一个新的问题也就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影响最大的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少年。现在各种音像制品到处可见,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影片,现在的青少年模仿力极强,什么哥们义气,三五成群就是一个小团队,但这样的团队引导不好就是一个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男的自命不凡曰“街疤”,女的也叫自己“街妹”,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黑色的头发不好,非要弄成红色、黑色,这就是所谓的“时髦”,一人有事,大伙不问什么一哄而上,非要乱出一点事来才罢休;“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事后就在一起瞎混,逐渐成熟的性意识,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这样造成的后果就会向前几天论坛一个热门的话题——“十七岁的女孩产下一个足月大的婴儿,到底是谁之过”。

现在关于一些破案的影视剧可以说占据了电视剧的半壁江山,虽然说这样的影视剧是为了张扬我们警察叔叔的神通,可这样对青少年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已经说过青少年的模仿性是很强的,特别一些调皮的青少年他们的心思不是放在学习之上,而是想着怎样去干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出来。有这样一个案例,一群青少年一起干了一件偷盗的案子,后来还是被公安机关破获了,但这些青少年的回答真的值得我们去思考,他们犯的案件,原来只是为了好玩,为了验证一下自己从电视剧里学到的本事是否能够行得通,他们所采用的作案手段完全是对电视剧里学到完完整整的一个复制。还有就是网络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的极大的消极影响,也是在近几年呈现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家庭环境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有人曾这样比喻说:“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水龙头,必须拧紧”。但现在的事实就是我们又有多少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一点就是家长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模范作用,现在的家长,除了上班,其中一部分家长就把自己的时间交到了麻将桌上,对子女的事情不闻不问。孩子看到了你说他不会去学吗,现在在学校已经慢慢燃烧起一股赌博的浪潮,很难不说这与家长的作风有关。有的孩子则染上了喝酒、抽烟等恶习,人际关系紧张,进而经常打架斗殴,这些坏习惯都有可能是违法犯罪的前兆。

第二,对子女的教育,家长你真的用心了吗?在城市,家长们为了拥有自己的房子,拥有自己的汽车,忙得不亦乐乎,很少有时间与子女去交流,他们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就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即使有那么一点时间,他也只会让子女去读书,孩子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星期天还得去学习“一技之长”,孩子完全是在一种压抑的情况下成长起来,这种做法很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破摔”,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即便是在农村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家长白天忙天农活,到了晚上劳累一天的他们又会与孩子交流什么呢,无非还是学习,他们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子女不要像自己做一个天天都在“修地球”的农民。上了初中、高中,家长是完全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的,只有靠他们自己独立去生活,不良影响的这部分孩子冲击也很大。请看这样的案例:17岁少年小新在缺少父母的教育,使其辍学而后又沉迷上网最终走进犯罪的深渊,竟残忍地砍死奶奶,并砍伤爷爷。

第三,还有一部分就是对子女特别溺爱的,现在不是独生子女特别多吗,我们的小皇帝、小太阳谁敢惹,“谁敢动我的奶酪我就与他没完”。这些孩子在家连最基本的家务也不会做,出了什么事都是家长主动顶上去,就怕孩子吃亏,这样只会助长孩子的“霸王之气”,凡事都是自己说的对,凡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就来个所谓的“江湖决斗”,要“群打”还是“单挑”,这样嚣张的性格到了中学、高中乃至大学以后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交往的人越多这部分孩子就越危险。请看这样一个案例:一个13岁的孩子竟然在40天内连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下毒手,将自己的亲生父母用“毒鼠强”害死,而让让这对夫妻死不瞑目的是,小强是他们的宝贝儿子,是他们一辈子含辛茹苦也不敢让他受半点委屈的独生子!

三、学校环境

学校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假使由于家长教养不当,未拧紧的第一道水龙头出现“漏水”,“堵漏补就”的责任就义不容辞地落在既教书又育人的“第二屏障”———学校身上,学校对于塑造学生一个良好个性起着无以伦比的作用,但现在的学校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呢。

第一,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存在于种尴尬的境地,现行政策已经束缚了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自由。《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早就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校能不能开除学生,而是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强硬”的配套措施,一些问题学生即使名义上还在学校就读,实际上早已“流入社会”;不得开除仅仅落了个“好的名声”;同时放任一些问题学生“混迹于”普通学校,一方面难以管制住“害群之马”;另一方面,对其他孩子的负面影响也远远始料不及。现在老师们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谁看这样一个案例,某中学教师管教了两个有意破坏教学设备的女学生,而后这两个学生竟一块吃咳嗽药假自杀!结果是教师当天下午被停课,并被扣发了工资和奖金,而学生却高兴地笑了,因为她们成功地整治了教师。现在社会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某一方面束缚了管理者的手脚。

第二、学校可以说一个社会的浓缩,特别是高中以后,里面什么人都有,富的、穷的,富的学生在学校一般都是比较有闯劲的,特别是高校,一般参加一些活动是必须有一定经费的,穷的学生只能在一旁张望。还有就是有钱的学生对穷学生的一种欺压,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心理的扭曲,这样的案例我不说大家也应该知道,学校应该关注弱势群体。请看这样一个案例: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男生给了她一巴掌。一气之下,她冲回家拿起菜刀,回到学校砍了那个男生两刀,强烈的报复心理使她失去了理智。还有就是马加爵的案件,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留给学校的思考却是不会因为案件的了结而终止的。

第三、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现在不是每个学校都会配套一个法制副校长吗,可这个副校长真人发挥出他的作用了吗?法制副校长不过是一个空壳,学校需要的还是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法律的宣传与教育,这是教育学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请看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年仅19岁的女幼师被人杀死在校舍,而制造这起凶杀案的主要嫌疑人彬伢子年仅15岁,这日晚8点左右,他伙同另一名同学他们商量了进出学校的路线,还提议轮奸这位老师,并商定了轮奸的次序。当晚11时许,他们进入这位老师的房间,因老师叫喊,竟用被褥将她活活捂死。这样一个法制观念淡薄的学生如果在校期间可以经常听到老师在法律方面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也许这样的残剧就不会发生。

然而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以上所述的外部因素,而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由于青少年犯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感化才是解决问题有关键。

对于预防青少年的犯罪,正如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尚秀云所说,一是应当从法律上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以及学校和教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对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和矫治;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建立家长学校,传授如何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等知识的教育,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三是通过青少年法律宣传周、法律知识进课本、聘请法制副校长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观念;四是加强对网吧、影视作品的管理,净化社会环境,同时建立更多为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绿色健康”网站,吸引未成年人积极参与;五是向青年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就学就业政策倾斜,做好就学就业安排,消除歧视,鼓励自主创业,防止他们重新犯罪;六是制定适合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成立少年法院,从立法和体制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

平心而论,为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努力。扫黄打非年年搞,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也时常在进行……但风暴过后,沉渣又起,不良的环境始终是社会的一块心病。我们得承认,此前的功夫主要是下在“堵”上了。事实证明单靠“堵”的办法远远不够,还要有“疏”的举措。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不是一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我只是想将我看到的、想到的;与大家一***聊聊,这样的一个社会问题,只有社会、学校、家庭真正的携起手来,对孩子加以各方面的教育,唤醒孩子深处的灵魂,才能让那些误入岐途的孩子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