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吏讲究“三不欺”的“为吏之道”,具体是何含义?
所谓“三不欺”简而言之就是不能欺、不忍欺、不敢欺,出自《史记》,《史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子产
所谓“子产治郑,民不能欺”说的是子产在治理郑国时亲力亲为、事无巨细、明察秋毫,使得百姓不能欺骗他。
鸣琴而治
“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贱在治理单父县时,只在只在堂上静心弹琴,却把单父县治理的很好。所谓“鸣琴而治”说的便是他,子贱做官重在立德,身不下堂,老百姓受其感化,不忍心欺骗他。
西门豹
而“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说的是西门豹在邺县做官时,用律令禁巫风,用重典治乱世,老百姓不敢欺骗他。
魏文帝曾问群臣“三不欺”有什么优劣,群臣认为三不欺只要选一个就能治理好国家,而“不忍欺”是最好的方案,其实就是所谓“以德服人”。
而王安石认为“三不欺”过于理想,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所有不能单一而用,需要三者兼用,才能治理好国家。
除了这个“三不欺”以外,还有一个三不欺。北宋人张咏有一篇很有名的《三不欺箴(并序)》,文中张咏自勉“上不敢欺君,下不敢欺民,中不敢欺心”。
范仲淹总结自己一生的为官之道:“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生行之。”以此可见“三不欺”是古人十分崇尚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