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有哪些途径呢?

一、存续多年的朝贡体系

所谓朝贡,就是指中原王朝同其他周边小国或藩属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这种贸易关系的实质是周边小国或藩属国定期向中原王朝进贡以获得中原王朝的认可和保护,而中原王朝则通过回赠礼物保持对周边小国或藩属国的控制以彰显泱泱大国的威严,二者各取所需。

事实上,小国往往都很认同这种朝贡体系,因为它们给中原王朝进贡的物品大都是当地的土特产,而换回的却是奇珍异宝和真金白银,顺便还可以在回程途中采购大量中原物产,何乐而不为呢?这种从西周兴起的,基于国家实力和文化向心力而存在的朝贡体系对周边小国或藩属国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哪个小国如果不听话,中原王朝就以中断朝贡作为制裁手段,往往都能吓得小国瑟瑟发抖。

但随着历史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种已经存续了近两千年的朝贡体系遇到了危机。契丹在北部中国强势崛起,不仅占据了广大领土而且以中原王朝自居,自然不会屈居于比自己建立时间还晚的宋朝,于是宋朝想要继续维系所谓的中原王朝朝贡体系也就不可能了。在此前提下,宋朝只能和辽朝建立平等的双边贸易体系。

外邦朝贡图

二、宋辽贸易的不断深化

宋太祖时期,宋辽两国人民自发的在边境进行自由贸易,这时无论是宋朝还是辽朝对两国之间的贸易都是不加干预的,贸易的种类、价格、方式全由边民和商人自己决定,因此也形成了历史上少有的自由贸易时期。

到了宋太宗时期,情况有所变化,宋朝开始在两国边境设置专门机构进行贸易管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规范国家边境管理的需要;二是宋朝希望通过设置贸易管理机构收取关税,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三是宋太宗立志收复幽云十六州,如此这样自然会对辽朝的出口有所限制,以避免把战略物资轻易的卖给敌人。

于是宋朝在两国的边境贸易集散地雄州设立了榷场,专门管理对辽朝的贸易事宜,整个榷场是受官府严格控制的,宋辽两国也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两国间贸易的管理以及收取关税。如此一来,商人就不能像以往那样随意进行交易了,官府也不允许两国商人面对面进行贸易,所有贸易都需要经过官府派出的中间人进行沟通斡旋才能达成。

宋朝时期的商品贸易

这样一来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方面是在规范的贸易管控下,宋辽双方都能从中收取可观的税收,同时也限制了包括军用物资在内的重要物资流向对方。但另一方面越是限制贸易的物资往往越稀缺、价格越贵,这就导致了走私现象的产生。这种边境走私一度很猖獗,甚至很多榷场的官员都参与其中。

到了宋真宗时期,辽朝不断发展壮大,在对宋朝的战略上也由守转攻,成为了占据主动的一方。公元1004年,辽朝大举南下,在澶州与宋朝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盟约规定辽朝和宋朝约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给辽朝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看起来是个不平等条约,中原王朝也从被朝贡者变成了进贡者,但是对于宋朝来讲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策略。

因为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资财力的话,宋朝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假如战事一开,宋朝非但没有取胜的把握,而且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以及人力。据史料记载,宋朝一次大规模用兵的花费就达到3000万两白银之巨,而和辽朝订立盟约后,每年只需要拿出30万两白银,还不足一次战争花费的百分之一,是十分划算的。而且此时在宋辽两国的边境贸易中,宋朝有很大的贸易顺差,占据优势地位,这个顺差要远大于每年向辽朝交割的30万岁币。

宋辽?澶渊之盟?

三、我离不开你的羊肉,你离不开我的茶叶

宋朝之所以在军事上长期被辽朝压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辽朝的军队以骑兵为主,而骑兵的战斗力是远强于步兵的。是宋朝不想发展骑兵吗?当然不是,而是宋朝缺乏优质的战马。辽朝所在的地区草原众多、水草丰茂,盛产优质战马,而宋朝缺乏养马的有利条件,因此只能向辽朝进口战马。

可是要知道,战马属于战略军事物资,价格自然不会便宜,在当时一匹战马可以卖到30贯,宋朝想要买马就要向辽朝支付大量的银两,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宋朝财富的大量流失。怎么应对这种局面?宋朝想到了一种神奇植物的叶子,那就是茶叶。

契丹人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叶这种植物恰恰是辽朝所没有的,而契丹人对茶叶却非常热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契丹贵族的引领带动下,喝茶的风气很快在平民阶层流行起来。于是宋朝每年向辽朝输出大量的茶叶,为宋朝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就相当于用茶叶来换战马,是非常划算的。辽朝于是出台了管制令,严厉禁止向宋朝出口战马。但是不用战马的话,用什么来换茶叶呢?其实辽朝也有宋朝人民喜闻乐见的商品,那就是羊肉。

辽朝出产的羊肉肉质鲜美、肥嫩多汁,让中原人赞不绝口,一时间成为了宋朝上层社会不可或缺的美食。为了维持长久的商品稀缺性,反制宋朝的茶叶贸易,辽朝发布指令,禁止母羊出口到宋朝,以防止羊种的外泄。其实根据常识我们知道这种做法是没有必要的,羊肉的味道和品种固然也有关系,但最重要的是羊生长的环境和吃的草料,即使宋朝有了辽朝的羊种,估计也养不出肉质鲜美的羊来。这虽然是玩笑话,但从宋辽双方的?茶羊贸易?中可以发现,潜伏在平静表面下的实则是一场暗流涌动的贸易斗法。

宋朝人对辽朝出产的羊肉赞不绝口

四、既有物资禁运,又有文化制裁

关于物资禁运,宋朝也是针锋相对,既然你不允许我买你的战马和种羊,那我也不卖你硫磺和硝石。我们知道硫磺和硝石可以生产火药,而火药是重要的战略军事物资。不仅如此,连能制造箭杆的木料,宋朝都严禁向辽朝出口,可见在物资禁运上,宋朝的力度一点也不比辽朝小。说的这些都还是实物层面上的,除此之外,在文化上宋朝也不遑多让。时间来到了宋神宗时期,契丹贵族阶级对中原文化十分向往,他们以能读到儒家经典为荣,甚至辽朝皇帝都希望来生能生在中原。在契丹贵族子弟的眼中,中原文化是先进而令人着迷的,他们迫切地渴望读到更多宋朝的书籍。而对于宋神宗来说,契丹人如果掌握了中原的知识文化用来武装自己,对宋朝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在此情况下,宋朝对辽朝实行了文化禁运,即禁止向辽朝出口任何书籍,违反者不仅没收一切所得,本人还要被严惩。可是辽朝人对书籍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既然你不卖给我,那我想尽办法出高价也要买。于是宋朝的书籍在宋辽边境一时间?洛阳纸贵?,成为抢手的硬通货,很多商人甚至官员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不惜以身犯险走私书籍,赚的盆满钵满。

宋朝的书籍一时间?洛阳纸贵?

五、钱荒的不断加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宋辽贸易的不断扩大,钱币需求量也直线上升。早在宋朝建立之初,官府每年的铸币量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唐朝时期,到了宋神宗时,钱币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现有的铸币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举个例子,唐玄宗时期每年的铸币量大约为30万贯,到了宋真宗时期,已经上升到了130万贯,但仍然不够用。

辽朝的情况也是如此,契丹人刚兴起的时候,经济非常落后,基本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阶段。随着实力的增强和势力的扩张,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辽朝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后,辽朝将占领区的商品经济模式复制到自己的大本营,于是辽朝对钱币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辽朝落后的铸币工艺和匮乏的资源导致其无法铸造充足的钱币,所以只好通过贸易向宋朝获取。

宋朝钱币

在此前提下,辽朝只好通过少数对宋朝占优势的商品来获取宋朝铸造的铜币,而往往宋朝商人来到辽朝境内做生意也会深受欢迎,原因就是能为辽朝带来他们奇缺的铜币。这种钱荒现象放在宋辽两国既相互对峙又相互依存的贸易大背景下,就显得很耐人寻味了。体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两国都希望加大和对方的贸易量以获得更多的钱币和财富来发展自己,与此同时又忌惮对方获取到关键的战略物资对自己构成威胁。这种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随着钱荒的不断加剧而逐渐加深,直至后来影响到了政治、军事等一系列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宋辽贸易对其他方面影响深远

纵观宋辽双方在不同时期的贸易政策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使双方不断加深贸易往来、推动自身社会生产水平提高的驱动力和根本原因,而相互间的贸易禁运和制裁则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下,根据现实情况所进行的政策调整。尽管这段历史距今已经超过千年,但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