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一本外国的文学作品叫做To Kill a Mockingbird,阐述一下这本书的内容以及中心思想。
《杀死一只反舌鸟》(To Kill A Mockingbird)是美国女作家哈波·李(Harper Lee)的自传体小说。
这本书1960年出版, 1961年获普利策奖, 1962年被搬上银幕,格利高里·派克因此片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时至今日,它已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印行了一千五百万册,是公认的美国文学经典。
作者哈波·李1926年出生于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位律师,曾任州立法委员。哈波·李在当地的公立学校毕业后,进入阿拉巴马大学学习法律,并曾作为交换学生到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年。在还有六个月就要毕业的时候,她离开了学校,搬到纽约去追求自己的写作梦想。她在纽约一边做航空公司的订票员,一边写作。后来受朋友和编辑的鼓励,她返回阿拉巴马的家乡小镇,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断为基础创作小说。这就是后来的《杀死一只反舌鸟》。
故事以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生活为背景,通过吉姆、思卡的童年视角,展开了美国南方小镇梅岗的社会生活画卷。书中这对兄妹的父亲艾迪克是一位律师,他接手了一起所谓的强奸案,为被告的黑人辩护。随着诉讼案件的深入,死气沉沉的小镇开始活跃起来,各种人物也一个个凸现出来。这本书透过孩子的叙述与感受,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人类行为根源的幽深所在。这里面有纯真与世故,善良和残忍,仁爱与憎恶,幽默和伤感,以及成长的烦恼和痛苦。
书中着重塑造的一个人物是艾迪克。他是位父亲,也是位律师,代表着慈爱善良和公理正义。他是平凡世界里的英雄,宽容,忍耐,坚持,为了他认为正确的事情,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让自己成为小镇文明进程中的一块铺路石。吉姆和思卡从父亲身上,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懂得了怎样尊重他人和坚持自我,懂得了在社会中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这位小镇律师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足以让很多战争英雄形像黯然失色。
许多人在提到这本书时,都会把它的主题说成是反对种族歧视。如此简单化、政治化的定位,就象把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说成是残疾青年的故事一样可笑。种族歧视确实是书中的一个主题,也是比较吸引人的一个主题,但它远远不是全部,不是哈波·李写作的目的。
《杀死一只反舌鸟》关注的是社会,是人性,是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面对的一些问题。它涉及了国家、种族、等级、性别、年龄等各个层次里的歧视与偏见,也展示了人在固有环境中挣脱狭隘与偏见的理性光辉。这是一个生活本质与生命尊严的复杂交织,它有粗暴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它不是为了“政治的正确性”而进行的说教,而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是为了反映更大的真实而对现实所做的精彩虚构。
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读它时的感觉。那感觉就象跟着书中的三个孩子在夏夜里游荡:你不知道要去哪里,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四周的黑暗中充满了恐惧和诱惑。
也许这正是作者的本意。她并不想把读者带到一个设定好的目的地,因为生活本没有固定的终点。她只是把她强烈感受到的关于生活、生命、社会的种种浓缩在这个叫梅岗的小镇上。她牵着你的手,象两个无知的孩子一样去游荡,去探索。你们一起震惊,一起欣慰,一起感受生活赋予人们的一切,和人们赋予生活的一切。在游荡的尽头,她也没有说:看,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性。可是你却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从两个人的心底同时发了出来。
面对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孩子。生活永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和理解。它永远在某个角落里等着你,出来吓你一跳,让你惊喜或痛苦,推翻你心中刚形成的概念。
也许生活本没有目的地,只有行进中的坚持。在生活粗砺的底子上,是生命的尊严让他亮丽柔软,呈现出美好的一面。而每个生命个体又组成了社会,构成了生活,人性的欲望和理性的思想交织,象河流一样泥沙滚滚。这里面有力量,有美,有狭隘,也有邪恶。
《杀死一只反舌鸟》最杰出的地方,是它没有给生活画圈。作者没有用自己的理解去限定生活,也没有试图掩饰自己作为人的局限性,它保持一个开放容纳的态度,吸收从生命、生活中源源而来的一切,同时给读者留下的思考空间也是深邃而广阔的。
一部好的小说,应该有趣而深刻:它既能在感性的空间里飞翔,又能在理性的土地上挖掘。它应该同时具备轻灵而厚重,单纯而复杂的品质。它带给读者的,应该是阅读的愉悦和读后绵长的回味与思考。从这个意义讲,《杀死一只反舌鸟》是一部极其成功的小说,哈波·李把这二者结合得非常完美。
《杀死一只反舌鸟》是哈波·李的第一本书,也是她唯一的著作。她后来一直隐居在阿拉巴马的家乡小镇,拒绝各种采访,过着平静的生活。当她的侄子问她,为什么不在盛名之下接着写作呢?她回答说,有过这样一次,还有什么可写的?
是啊,对于象哈波·李这样真正的作家来说,写作就是生命的歌唱。穷尽生命的体验和人性的思考完成一部著作,她的使命便结束了。而一代一代的读者,都将从这歌唱中汲取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