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资料,吸毒危害

吸毒原因分析

人和毒品,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它们是构成吸毒行为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没有毒品对人体的作用,自然就不会产生吸毒行为。而作为主体的人之所以对毒品的诱惑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拒绝诱惑或接受诱惑,是由人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决定的。主观因素是指吸毒者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客观原因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二者相互作用,使吸毒者在“人群中表现出特异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毒品本身的原因

毒品之所以禁而不止,主要是由于毒品作用于人体神经系统后产生药物依赖造成的。所谓药物依赖即人们常说的“毒瘾”,是指人们由于经常使用毒品而形成的周期性极度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只能靠补充新的毒品,否则将使吸毒者遭受到一系列难以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毒品的药物依赖有两个方面:毒品的生理依赖和毒品的心理依赖。

(一)毒品的心理依赖

毒品作用于人体后,使人的精神和情绪发生改变,甚至能够使吸毒者体验到一种异常欣快感。这种异常欣快感不仅使他们摆脱了现实的烦恼、紧张、低落的情绪,而且还使他们在感觉天地里进行了一次“美妙的幻游”。由于多数毒品有耐药性,吸毒者必须不断加大剂量才能重新体验到吸毒的快感。但大剂量使用毒品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然而毒品给他们带来的感觉太美妙,驱使他们不借任何代价重新摄入新的毒品来重复毒品带给他们的美妙感觉。吸毒者对毒品的这种饥饿感即是医学上所说的心理依赖。不同类型的毒品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作用不同,吸毒者对不同类型毒品产生的心理依赖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海洛因:被认为是毒品之王,无论它给人的欣快感还是成瘾的速度及耐药性,都是其它毒品无法与之相比的。海洛因产生的异常欣快感如梦境般难以名状,吸毒者常常用性方面的“销魂极乐”之类的感觉来形容。海洛因的成瘾速度快,耐药性强,超剂量服用将引起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可卡因:80年代美国被滥用最多的毒品就是可卡因。它是一种兴奋剂,吸食可卡因能够刺激大脑皮层,活跃中枢神经,使人的情绪兴奋并产生异常欣快感。可卡因有耐药性,吸毒者只有不断递增使用才能达到他们预想的剧烈兴奋程度,但是超剂量使用会出现中毒症状。它使吸毒者狂燥不安、脉搏跳动加快、痉挛、产生幻觉甚至死亡。为了减弱可卡因的中毒症状,增进可卡因的使用效果,一些吸毒者常常把可卡因与海洛因等镇静药物放在一起使用,这进一步增加了使用可卡因的危险。

大麻:大麻是一种软性毒品。由于它对人体的危害较小,它是所有非法毒品中被人使用最多的毒品。在美国,大麻市场几乎是公开的,12岁以上的人口中有1/3的人都尝过大麻。而可卡因消费者只占大麻消费者的1/3。大麻类毒品能够产生异常欣快感,增强食欲,放松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安逸、舒适并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大麻有耐药性,大剂量使用虽然不会造成死亡,但会使人疲劳、妄想、精神极度不安和活动迟缓。

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然迪拉·马苏尔曾在一份报告中对可卡因、海洛因和大麻等毒品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从吸毒上瘾的速度来看,海洛因上瘾的速度最快,因为它对人体神经的作用非常迅速,人们只要吸几次就能上瘾。可卡因的上瘾速度则慢一些,一般要持续数月才能上瘾。从毒品的耐药性看,过量吸食海洛因和可卡因导致急性致死的危险最大,大麻则小一些。

(二)毒品的生理依赖

毒品的生理依赖是指吸毒者长期使用毒品后,习惯了毒品作用于他们的感觉。他们必须依靠补充新的毒品,一旦戒断毒品将使他们遭受到一系列难以承受的生理反应。不同类型毒品的戒断反应不同,程度也不一样。

海洛因的生理依赖:海洛因的戒断反应在所有毒品中是最大的。海洛因的药力一般持续8~12个小时,随后如果吸毒者得不到毒品,将使他产生下列反应:鼻涕不断,大汗不止,皮肤奇痒难忍,忽冷忽热,冷汗热汗直流,严重痉挛,肚子如倒海翻江,瞳孔扩大,产生双幻影。假如在3~8小时之内还得不到毒品,吸毒者便会进入痛苦的退瘾过程,戒断反应随之加深,并在停药36~72小时内达到高潮。他浑身抽搐,就像要撕裂,一切原先缓慢的生理过程突然快起来,血压、体温、新陈代谢和呼吸都急速上升和加快,心跳加速,分泌物增加,不断呕吐和拉肚子,鼻涕和眼泪流个不停,头重脚轻,整个人仿佛要爆炸似的。此后,症状开始减退,并在5~10天后逐渐消失,但是,焦虑不安和.全身不舒服的感觉一直要到两三个月以后才会逐渐消失。

可卡因的生理依赖:一般来讲,吸食可卡因不会形成生理依赖。所以当可卡因供应切断后,吸毒者不会产生类似于海洛因那样的戒断反应,但是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抑郁并产生幻觉,这种幻觉要持续一段时间。

大麻类毒品的生理依赖:大麻不会产生与吗啡类毒品类似的药物依赖。但是根据戴维·奥苏贝尔(DavidAusubel)医生在他的《毒瘾》一书中的研究:“长期使用大麻,使人产生一种强烈重复使用它的愿望,否则停药后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烦燥,甚至出现抑郁状态,并有可能导致自杀行为。更危险的是,吸大麻形成习惯后,吸毒者有使用硬性毒品的倾向。有事实证明,相当大一部分使用麻醉药品的人开始时吸大麻,然后又使用起海洛因”。

因为戒断毒品给吸毒者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生理反应,所以一旦吸毒上瘾,他们就很难摆脱毒品恶魔般的纠缠。此外,难以承受的戒断反应也为毒瘾治疗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毒品的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是毒品药物依赖的两个方面,据毒品专家认为,毒品的心理依赖比毒品的生理依赖更令戒毒者难以承受。通常情况下,稍有意志的戒毒者都能够承受毒品的戒断反应,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无法使他们摆脱对毒品的心理渴求。这令很多吸毒者消除了毒品戒断反应后,仍无法忘怀毒品带给他们的美妙感觉和异常欣快感,他们对毒品心理上的欲望,往往超过生理上所承受的痛苦。为此,很多人戒断毒品后又重新摄入毒品,以满足他们对毒品的心理需求和对毒品的饥饿感。

(三)毒品的两重性

毒品的药物依赖是毒品滥用的主要原因,但是人类社会却不能完全禁绝毒品。因为毒品危害人类的同时,也为人类医学作出了贡献,比如吗啡类药物,都具有镇静作用,所以在外科手术、骨折、烧伤、癌症治疗上被广泛使用。其它类“毒品”在医疗中也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由于毒品的两重性,决定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在控制使用毒品的同时,不能彻底根绝毒品。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找到一种完全取代毒品而使用后又不产生药物依赖的合成“毒品”。鉴于毒品的这种作用,人类社会应该在众多的药品中给“毒品”保留一定的位置,而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否定毒品在医疗中的作用。联合国《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都肯定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的医疗和科学价值,所以“毒品”在医学中的作用应该受到尊重。然而由于毒品在医疗和科研中的应用,合法毒品被用于非法用途就不可避免。合法毒品被用于非法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医源性药物依赖。这是指人们使用毒品进行医学治疗时产生的药物依赖。

2.虽然各国都有严格的毒品管理条例,特别是对医生开列毒品处方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由于国际社会对毒品的非法需求、一些国家的医药部门管理不善和受毒品黑市高额利润的吸引,一些医生滥用权力,使得一些用于医疗目的的毒品流入黑市,从而在社会上造成滥用。

3.一些国家为满足医药和科研目的而合法种植的罂粟、古柯等毒品原植物流入黑市,被用作非法用途。

二、人的主观因素

在吸毒者中,以医疗治病为目的而染上毒瘾的不乏其人。众所周知,罂粟有镇痛、镇静和止泻之功效。有的人就是为治病“吸了几口烟”而染上毒瘾,悔恨终生。在我国农村,不少人把自己栽种或买来的罂粟加工制作成小药丸,以备病痛时服用。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控制和科学的使用方法,很多人便在治病的同时又染上了毒“病”,欲拔不能。

在众多吸毒者中,受人引诱而开始吸毒的人占有最大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毒品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对那些以隐蔽手段送上来的毒品也缺乏应有的警惕。从根本上讲,此类吸毒人在最初对毒品是持排斥心理的,但当其吸毒成瘾后,有的便甘愿在烟雾中沉沦,另有的虽然悔恨交加,却常常是欲罢不能了。

人是一切行为的主体,所以任何行为的产生无论是正常行为还是偏离行为,作为个体的人都要为他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个体的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组成的,它们是人们行为的准备过程。吸毒作为一种偏离行为是由人们生理病变和反常心理活动引起的。科布尔的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吸毒者中,有86%的人在吸毒以前就是精神不正常者,日本对因毒品犯罪而被判刑的人进行诊断的结果是,精神不正常者、意志薄弱者和有精神病变的男性为55.6%,女性为58%。由于人们的心理、生理变化不同,构成丁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正因为这种差别,使人们***同面对毒品“诱惑”时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

(一)生理学的解释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就从生理学角度对毒品的药物依赖进行了解释,认为瘾君子的神经系统天生具有更多的能量或者说拥有更多的神经纤维,毒品为吸毒者的神经系统提供了一种必需的但是非常欠缺的物质,当一个人发现毒品能满足他们神经系统所欠缺的这种物质时,就会导致重复使用毒品。

现代生理学基于上述看法对毒品依赖成因提出了“补偿理论”,并在动物实验中找到了一些证据。补偿理论认为,吸毒者神经系统缺乏某种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人体中具有控制情绪的作用,如果缺乏这些化学物质,就会使人处于一种不良的精神状态中,当吸毒者发现毒品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冷漠、抑郁等精神问题时,他们就会不断重复地使用它们,从而染上毒瘾。具体说,“吸毒者对鸦片成瘾是因为他们体内不能自然产生一种类似于鸦片的物质——内啡肽(Endorphine),迫使他们不断地使用鸦片来弥补这种物质的不足。

补偿理论在可卡因吸毒者那里找到丁更多的证据。他们认为吸毒者滥用可卡因是因为他们体内缺乏多巴胺(Dopamine)这种化学物质。多巴胺是人体自然产生的,它能活跃交感神经,如果人体缺乏它,将导致帕金森症。当吸毒者使用可卡因时,会使多巴胺集中于脑部,当可卡因的作用逐渐消失时,多巴胺将大量缺乏。“缺乏多巴胺将使吸毒者产生吸食可卡因的欲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吸毒者一天中必须持续使用可卡因”。另外,兴奋剂类毒品还可以弥补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phrine)的不足。

美国的文森特·多尔和玛丽·奈斯万德也基本认同这种理论,但他们用新陈代谢失调来形容吸毒者的生理病变。他们认为那些新陈代谢失调的人,一旦使用麻醉药品,他们就必须继续使用它,就象糖尿病人必须使用胰岛素一样。生理学对吸毒成瘾的解释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所以说它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而目前对毒品的药物治疗措施也是依赖对毒品成瘾性的生化理论分析来进行的。

但是生理学对毒品依赖的解释过分强调毒品对吸毒者的驱动作用,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对毒品依赖产生的影响。其次,生理学对毒品依赖的解释更倾向于一种遗传学的观点,认为一些吸毒者的病理变化是天生的,毒品给吸毒者带来的快乐是人体对毒品固有的反应,因为他们天生对包括酒精在内的毒品具有一种耐受力或易感性,并使他们体验到异常的快感,一些人甚至认为对酒精和毒品的依赖是可以遗传的。

因为生理学家对吸毒的解释过于片面,所以他们对很多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比如为什么不同种族、民族、不同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人使用毒品的种类不同?为什么许多酗酒或吸毒的人并没有遗传性的联系?如果说毒品给吸毒者带来的快乐是固有的,那么为什么很多初次吸毒的人并不能体验到毒品给他们带来的异常欣快呢?要解答这些问题,仅用生理学解释是不够的,必须从其他方面,由其他学科对这些问题作出全面的解答。

(二)心理学的解释

出于好奇心,追求刺激或解脱而吸毒在众多的吸毒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吸毒起因是追求刺激。这种追求刺激的心理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好奇心理,或者说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好奇或者追求刺激的心理一般都源于对自己业已成型的生活方式的不满,人们在周而复始、枯燥单调的生活方式中会逐渐产生一种空虚、乏味和麻木的感觉,消极对待这种感觉的人,在心理年龄上会一天一天地变得衰老。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会有改变现状,寻求解脱的本能追求,渴望接触新生事物,渴望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一旦社会上出现了新的风尚、新的生活内容时,他们就极易去效仿和体验,而这种效仿和体验往往是盲目的。不少步入吸毒歧途的人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他们对毒品的最初了解,可能来自于反差极强的两种评价:一方面,政府大张旗鼓地宣传毒品的种种危害,严禁吸毒;另一方面,吸毒者则在吹嘘毒雾中飘着天仙的种种快感,于是,那些苦于生活枯燥乏味的人便极易受好奇心理的支配,以身试毒,沦为瘾君子。事实上,这种好奇心理中也包含很多追求刺激心理的成分。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刺激的心理。吸毒能使他们本该如水的生活翻出新的花样,吸毒能使他们的身体受到特殊的刺激,尽管这种刺激是短暂的,而且是后患无穷的,但在这种难以言表的刺激中,他们能够抛开心中所有的烦恼,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在极乐的巅峰上飘荡。正是基于这种追求,或者是基于重温这种身心体验的强烈欲望,人们才会置种种危险于不顾而去吸毒。

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追求解脱心理是促使他们吸毒的又一个主观原因。这种追求解脱的心理往往起始于一种对社会、对周围环境或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不满足感、不幸福感和失落感。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居于哪个阶层的人们,总有部分人或多或少地产生对自身生活不满足、不幸福或失落的感觉。比如国家工薪人员也许会由于自己收入微薄而闷闷不乐,而个体户也许会由于精神上的空虚。凡此种种,他们都会尽力去寻找一种改变现实生活的解脱办法。大多数会奋发上进,通过各种积极的努力来完善自己的生活,而另一类人则会采用种种消极、不健康的手段同背离社会公德的方式去寻求自我解脱,比如去赌博、嫖娼、酗酒等等。一俟条件具备,他们自然也会采用吸毒的方式去麻醉自己,寻求解脱。

在上述两种人中,出于好奇心、追求刺激而去吸毒的人,多是青少年,而为寻求解脱去吸毒者则多是成年人。他们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心理动因而陷入吸毒泥潭的。

心理发展是人们客观行为的一个准备过程,吸毒作为一种偏离和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它产生之前,吸毒者必定经历了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更确切地说经历了一个心理危机的过程。科布尔的研究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他在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吸毒者中;有86%的人在吸毒以前是精神不正常者。通常来讲,吸毒是人们在空虚、挫折和压力之下,寻求解脱和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但是在一个开放、充满激烈竞争和迅速变迁的杜会里,人们遭受挫折、失意和各种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在客观环境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压力面前,为什么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而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非要从毒品中寻求解脱呢?

一般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承受力主要取决于行为者的人格素质和人格特点,或者说自我的发展。自我能力越强,就越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压力面前对自我态度、自我行为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反之就容易出现心理不稳定和心理危机。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无法摆脱心理危机,导致一些人使用毒品,来降低他们的不满和提供对快乐的满足。克里斯特尔(Krys—tal)和拉斯金(Raskin)在1970年的研究中说:“在自我不足的人格中,毒品被用来逃避他们面临的也许对别人来说并不构成潜在损害的精神创伤……通过使用毒品,虽然现实被逃避开来,但这只是暂时的,当化学反应消退时,充满邪恶的现实世界又重新回到眼前,他们不得不再次从毒品中获得安慰,从而形成对毒品的依赖。”一些心理学家常常使用“依附性人格”来解释吸毒的原因。它的特征是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尊重,享乐主义、缺乏对未来筹划的能力,精神和情绪经常处于抑郁状态。依附性的人格使他们一方面根据快乐原则从毒品中寻求最基本的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对吸毒行为的后果置若罔闻,只是寻求片刻的满足。

心理学家对海洛因吸毒者测试后发现,海洛因吸毒者存在一些人格弱点:敌意性、进攻性、叛逆性、不负责任、嬉戏性、冲动性。吸毒者的这些人格特征证明了心理学家所持的这种观点。从上述的分析看,心理学对吸毒行为的考察是建立在人格分析基础上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克雷格指出:吸毒是由人格分裂造成的,“心理学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吸毒具有精神综合症和神经病症以及人格分裂和性格分裂的许多特征。”

不过,心理学家认为吸毒者对“不同毒品类型的选择与他们控制快乐情绪的自我需求有很大关系”。选择某种毒品的目的,要么使自我收缩,要么使自我扩张。海洛因吸毒者常常使用毒品来达到自我收缩的目的,控制他们暴燥和进攻性情绪,寻求一种平静、孤独的生活;可卡因和安非他明的滥用者大多来自于拥有慈爱母亲、强大和鼓励性父亲的家庭,他们使用可卡因和兴奋剂来扩张他们的自我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三、吸毒的客观因素

吸毒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具体地说就是指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的综合发展对人体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考察这个问题能够使我们对一个社会中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吸毒人口这个问题作出清楚的解释,这是生理学、个性心理学等主观因素所不能回答的。另外,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变迁的速度不同,社会价值规范不同,决定了每个国家滥用毒品的程度及表现形式不同。下面我们以美国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毒品滥用的诸多客观因素。

(一)享乐主义助长了吸毒之风

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它改变了以前资本主义只重生产而轻视消费的观念,从而使资本主义进入了消费型发展阶段。美国消费型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美国作者西格尔在《多难的旅程》中指出:美国只占世界人口的6%,消费量却占世界的40%。消费经济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它的负效应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的丧失和享乐主义之风的泛滥。在资本主义处于发展时期,人们注重的是生产而非消费,与资本主义生产相适应的

资本主义精神强调“处世审慎、勤勉、偿还债务和贷款不可马虎、时间就是金钱,因此不可以闲散、花费要节俭”,“拒绝奢侈和眼前的消费,推迟现实的满足并避免一切本能的生活享受,以便实行严格的禁欲。”而在资本主义后工业化阶段,人们的注意力从生产转向了消费,从积蓄转向了花销;从劳动转向了空闲。与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美国后工业社会理论代言人马尔库赛曾经说,当代文明压抑了个人意志和自由,追求快乐和自由是人类的本能,绝对自由就是要充分满足这种本能。他们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完全不同的口号,即“如果感觉好——就干”,“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做你自己的事情”,“爱你自己”,“尽情行乐”。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享乐主义的泛滥。柏忠言先生说:“享乐主义者的全部症结就在于他们把成为自己心灵和感官的仆人,成为自己欲念和仆人误以为是自由……凡是心灵中出现的欲念,他们都纵恿自己试图去加以满足。相反,任何企图控制自己的感官,也包括控制自己心灵的人总是被人认为是落后的,没有得到解脱的。”

美国历史学家布卢姆说:“消费型的资本主义制度,则助长了这种以立即满足个人欲望为原则的新享乐主义……反主流文化也为享乐主义思潮推波助澜,反主流文化尽管在口头上反对消费社会,但是这二者在个人的终极价值至高无上这一信念上却不谋而合。归根结蒂,唯唯诺诺的职员与嬉皮士之间的距离似乎并不十分遥远,他们都在把国家推向一个自我陶醉的社会。”

由于毒品能够提高服用者对声音、颜色和运动的感受力,使他们经历一次美妙的幻游,无论是50年代“垮掉的一代”,或是60~70年代的“嬉皮士”,还是80年代造就的一代新人“雅皮士”,在追求极端个人主义欲望的满足时,都把毒品作为打开“幻觉之门”的钥匙。他们鼓吹吸毒,赞美吸毒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

(二)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精神和心理压力

战后,科学技术的突发猛进,“最终引导美国从机械时代走向电子时代(有人称为信息时代),这是一个使用控制论装置贮存信息、交流信息、接收反馈和控制管理为标志的神奇的新纪元”。

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正是这个变化的速度,成为经营管理中的一个新因素,迫使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已经紧张不堪的董事们,把作出反应的时间压缩到最小的程度,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作出越来越多的决定,……(以公司发展为例),公司的新陈代谢速度普遍加快,带来的结果是多方面的:‘缩短产品的寿命周期,更多的租赁交易,更频繁的买卖次数,更多的短用途消费晶,更多的流行一时的产品,对工人进行更多时间的培训(他们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生产程序),签订的合同需要更经常地修改,更多的法律和司法方面的工作,更频繁地修订价格,更多地变换工作,更多地依赖于数据,更多的临时特定小组。所有这一切,都由于通货膨胀而进一步加剧。……结果是造成一个高度利害相关,高度刺激性的商业环境。在不断升级的压力下,人们很容易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商人、银行家和公司董事们惶惶不安,不知他们确切地干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干。”与快节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业的发展、人们忍耐性的减弱、快节奏的摇滚乐的流行和发展,正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紧张程度也随之增加。为了使紧张的心理得到宣泄和缓解,吸毒便当为一种选择,这是因为毒品具有兴奋神经、缓解心理紧张的作用。

(三)随着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加剧,人们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周期缩短,19世纪经济危机平均10年一次;20世纪初到1937年,平均5、6年一次;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3年,平均4、5年一次;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则陷入了长期的“滞胀”之中。第二,危机持续的时间加长,战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持续几个月,而1973~1974年的经济危机持续了19个月,1979~1982年的危机持续了3年。第三,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虽然减轻了,但是经济低速增长、通货膨胀上升、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常规表现。80年代里没有哪一个西方国家的年增长率达到个别国家在70年代的个别年份曾达到的6~7%的高度,美国在8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2%。由于结构性失业,高失业率成为西方国家并非经济危机时特有的表现,而成为经济发展过程的长期特征。

不断加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了美国及西方国家的社会贫困化。80年代以来,美国劳动者的实际平均收入是不断下降的,1980年全部私人非农业部门的周工资为235美元,1988年11月增加到338美元。如果按照1977年价格计算,这期间实际周工资从173美元下降到166美元。此外,长期失业还导致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丧失。按照西方学者的看法,人的尊严和价值是由固定工作获取的,一旦失业,这些基本的尊严和价值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由此,使许多失业者变得狂燥、抑郁,酗酒、抢劫和赌博等陋习也相伴而产生,其中,吸毒也是一些人摆脱现实压力的一条途径。

(四)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促使原有社会形态的崩溃和瓦解

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与原有的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社会形态随之崩溃和瓦解。

第一,家庭的解体。

新的技术革命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并非给人们带来的全是正面效果,很多副效应也随之产生。比如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就业的增加,以及避孕和节育技术的应用,被普遍认为是妇女解放的标志,但它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家庭的解体和性解放的泛滥。据美国卫生部统计中心的资料,美国的离婚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1981年240万对新婚夫妇中,就有120万对离婚,再婚的离婚率比初婚的离婚率更高。美国在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80%以上成长于双亲健全的家庭,但是随着离婚率的增加,今天只有一半人是这样的。目前美国每年有100万儿童经历过家庭的破裂,大概有同样数目的婴儿是私生子。

家庭的解体对人们精神的影响是巨大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离婚妇女的自杀率比未离婚妇女高2倍,离婚男子的自杀率比未离婚男子高3倍。在英国,这个比率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