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成立多少年了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因位于青海湖以西而得名。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就在这里。长期以来,历届州委和政府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连续14年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造了各民族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团结奋斗史。2016年,海西州在全省率先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工作的全方位提速,使民族团结真正在青海湖畔的蓝天白云中,在海西人民的生活中“生根开花”。扎根海西大地,建立工作机构从顶层设计出发,海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州委在关系海西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上谋划的。每年年初州委全会安排成立专题述职第一责任人,成立由52个成员单位和党政“一把手”组成的领导小组,建立“一办十组”常态化的编制机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协调、全社会齐抓***管的局面。牵头制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方案,确定创建10大示范工程47项重点任务。2015年,先进州创建工作将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13578”创建思路。2016年,制定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推进方案》,8个子方案和12项先进州评价指标,形成了“1+8+12”推进机制。出台了《海西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依法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在具体工作中,海西州坚持立足平时、立足基层,推动创建落地生根,推动创建活动接地气、聚人气、动群众、暖基层。开展“九进”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家庭”评选活动,加强社区日间照料和社会治安;注重落实惠民政策,排查乡镇矛盾纠纷;在机关开展“访民情、聚民心、惠民生、作表率”活动;全州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择优选择了110个各级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开展了州县两级创建工作现场观摩和各行业系统“互观摩”、全州示范点现场教学培训活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地区考核先进单位命名办法和工作年度专项考核办法,建立逐级考核和目标考核管理制度,开展逐级考核验收工作,形成竞争上岗的工作局面。打造海西精神促进交流交融秉承“创新卓越、大气包容、务实诚信、奉献感恩”的海西州精神,海西州不断汇聚凝聚人心的正能量,浇灌民族团结之花,重视文化引领,建设***同的精神家园。引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纳入全州法制、公民道德和党员教育全过程,实施“1000万”工程。组建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大篷车,举办关于民族团结的知识竞赛、签诺、美食大赛,以儿歌、圣贤孝道、鲜花等方式在群众中唱响民族团结。,从而形成“人人受教育,人人讲团结,人人求进步”的良好局面。大力宣传“民族团结之花、民族团结之星”、“双百模范”、“最美柴达木人”等先进典型,培育民族团结的良好社会氛围。格尔木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市,格尔木青藏公路指挥部(总指挥部)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组织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藏族“支古罗”等民族文化节,本土电影《德里之夜》获得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奖”;原创音乐剧《昆仑神话》获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天峻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要把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每年申请少数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对少数民族食品供应、节庆丧葬、宗教活动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确定3个民族贸易区、3个民族村、5个少数民族特需定点企业。加大民族学校布局调整和校园建设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对服务窗口从业人员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防止歧视少数民族、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矛盾纠纷。制定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城镇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5个民族服务中心和32个“社区民族家园”,建立“一基地十面”、“三点一线工作法”、“6678”等城镇民族社区民族工作管理服务模式。制定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在格尔木开展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国家试点工作,加强社区民族事务管理网格化、数据化建设。建设平安海西弘扬阳光宗教海州依法治市,深化平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依法治国纲要,颁布《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野生枸杞保护和旅游景区管理条例》,修订《自治条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单行条例,依法维护和促进藏区发展进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加强“平安小区”建设。连续12年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州,首次荣获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建立州、县(市、管委会)、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构和行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调查、大调解”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月”活动,建立网上信访、视频接访渠道,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规范宗教事务,管理与服务并重,推进和谐寺院建设。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创办海西藏传佛教教职员工培训学校,每年对全体宗教教职员工进行集中培训,开展书香禅院、阳光宗教、寺庙法制宣传月等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宗教教义和规矩,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将所有宗教教职人员纳入村(社区)网格进行网上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寺院“三位一体”长效机制。将寺院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投资1.2亿元实施寺院“六大工程”。全州大部分藏传佛教寺院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寺院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自2016年起,每年将投入500万元解决伊斯兰清真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回馈美丽海西,释放改革红利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海西州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开辟新能源产业,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文化旅游服务。“梅陇模式”、“金沟里模式”等一批新型农牧业发展模式在全省推广,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柴达木枸杞成为该省第一个创汇的特色农产品。“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地区公***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五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0亿元,是“十一五”的3.1倍。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顺应人民期待,着力改善民生,释放改革发展红利。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核心,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加大投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十二五”期间,***投入民生资金43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和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419元和10582元。城乡居民收入居全省第一。全面实施城乡十五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率、入学率、毕业率均居全省前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国家、县、乡、村四级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启动了“八个一批”和“十大产业扶贫”专项行动,贫困人口基本出清。城镇化率达到75.1%,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原上有4个美丽的城镇,美丽的乡村有27个。实施了克鲁克湖、白树山生态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如今,柴达木人***同的价值追求和梦想愿景,正在通过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得以实现。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新海西正在祖国西部崛起。海西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建立,如同青海湖畔的格桑之花,在阳光下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