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常出现的“草根”一词是什么意思?拜托各位了 3Q
草根(grass roots)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彼时美国正浸于掏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 “草根”的说法产生于十九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盛传有些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就蕴藏黄金。英文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是①群众的,基层的;②乡村地区的;③基础的;根本的。 “草根”,在广义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和政府或者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我们平常说到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一般都可以看作是“草根阶层”。有学者就把非政府组织(也称为非官方组织,即N.G.O)称作草根性人民组织。另一种含义就是和主流的或者说是精英的文化、阶层相对应弱势阶层活动力量。比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等等。例如在台湾民进党的行动纲领中,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文化鼓励草根文化,维护文化财产及民间技艺,加强巡回展览演奏,平衡城乡文化发展。” “草根”在网络和现实中的解释,可以说很全面的。每一篇都谈到了“草根”,以及对其的来源,英语、汉语的解释,也都承认最早是流行于美国,而后在80年代传入中国,又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各领域都有其对应的词语。正如DoNews.com创建者刘韧在其博客《草根的感激》中说的一样“草根是相对的。有一种说法叫“合群之草,才有力量。”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第一就是不要孤芳自赏,要主动合作。第二人多力量大,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颗草是永远也长不成参天大树的。 近来文化研究,学人多有引用“草根”一说者。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同创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 野草赋有民众精神,它甚至于带着顽固的人性弱点,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所谓“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等等,但从各种文章来看,实际应用中的“草根化”的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来得丰富。草根和有权无权,地位高下没有关系。它具备两个特点:一,顽强,应该是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照此推理,我们每一个在自己键盘上坚持更新的Blogger应该都是草根。网络业应该是一种草根文化。 在港台新马等华人社区,“草根”早就进入人们的语文生活了,即使在大陆,大约在1987年“草根”就进入语用圈了。现在,它在媒体上的使用频率更是高得惊人,其构词能力和自由组合能力之强为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社区所不及。在港台新马等华人社区,使用频率较高的是“草根性、草根族、草根阶层、草根民众、草根议员、草根大使”。但是,在中国大陆,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草根×”或“草根××”。例如:草根化、草根版、草根导演、草根官员、草根大众、草根世界、草根城市、草根经济、草根工业、草根金融、草根银行、草根文化、草根力量、草根组织、草根精神、草根意识、草根运动、草根球队、草根革命、草根情结、草根作品等。 何为“草根”?其实又很简单。可是“草根”一词的流行似乎超出了本义的范围,它的比喻义究竟是什么?还是要查词典。可是,刚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76条,都没收“草根”。词典不立目,也没什么,可是它产生了引申义,词典编者依然视而不见,就未免令人遗憾了。 “草根”,寓意和囊括了许多许多,真的是很难概括,很难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