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牛等同于杀人,唐朝之前,牛的地位为何这么高?

在中国古代,牛是重要的劳动力,有了牛就可以大大加快种田速度,提升粮食产量。

对于以农业为本的封建王朝来说,只要粮食够多,那么国家实力就会加强。到了唐朝以后,社会生产力和思想观念得到一定的发展,杀牛不再等同于杀人,不过牛依旧是极珍贵的。

在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序决定了牛在古代的珍贵。只要有了牛,那么原先要一个月才能干完的农活可以缩短到十天,这对于提升粮食产量是有帮助的。对古代的封建王朝来说,只要有足够多的粮食,那么就可以养活足够多的人。人口基数大,就能够组成规模庞大的军队,自然也就可以称霸一方。所以农业在古代一直都是发展的主要对象,直到清朝,中国都还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

正因为有牛的帮助才能提升粮食产量,所以官府严禁民间私自宰杀牛。最严格的时候,甚至有?杀牛必须偿命?的法律规定。只有实在老的犁不动田、走不动路的牛,或者因为意外原因,比如摔死的牛,才可以宰杀,前提还要获得官府的批准。由于数量稀少,牛肉在古代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吃得起。平民老百姓老百姓能吃得起猪肉,那就是小康生活了。

到了唐朝的时候,出现了另一加快农业生产的工具----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农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有了曲辕犁,一头牛可以完成以前三头牛的工作量。从这个角度来看,牛的作用有所下降。不过就算再怎么下降,牛的地位依旧崇高,因为农业社会的本质决定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牛的重要性。因为牛的重要性有一定下降,所以朝廷修改了?杀牛必须偿命?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