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基本功有哪些,怎样训练?

开头的话:

中国人喜欢中庸,写文章也不例外。无论什么文体,都力求客观、全面、公正,唯恐观点偏激,务必滴水不漏,怕给他人落下攻击的把柄和嘲笑的口舌。

其实,中庸的观点未必正确,偏激的表达往往才能有新的思想。下面的文字也是如此,感性有余,深度不足,到处都是漏洞,不过全是自己思考所得,不求认同,只为一吐为快!!

(一)还记得你的语文老师吗?

说实话,教过我的语文老师——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我大都记不得了。有的老师虽认真但无趣,有的老师虽有趣但浮夸,难得几位才高德重的,我却与他们接触不多,敬重仰慕有余,可供回忆的细节全无。

最后剩下的一位,是小学的张玉先老师。

她相貌平平,脸上还有不少的雀斑,自然算不上漂亮,并且常含威严之色,更难令人有亲近之感。

我在班级里,无论是日常表现还是学习成绩,都可以算得上优秀。但一次上课时,我与同学谈笑风生相当投入,完全无视台上张老师那威严的目光,于是她拿起讲台的一支粉笔头,准确而有力地掷中我的脑袋,目光依旧威严地瞪着我,嘴里课文的讲解却丝毫没有停顿。我头上的疼痛并不强烈,心里的触动却相当大,忙缩头弓背,老老实实地听课。

还有一次,我向张老师请教一个字的读音,她当时也不能确定。于是下课后她带我到她的住处,然后弯腰单腿跪在地上,吃力地从床底拖出一只大箱子,从箱子里拿出一本字典,查到那个字,耐心地话讲给我听。然后又问我:有字典吗?我说没有,她就把字典送给了我。

好像是四年级吧,她嫁到了淮阴,不再教我们。临行前,她到班级里与我们告别,讲了几句话,然后朝我们挥挥手,威严的目光和瘦小的身影就消失在操场的尽头……

我愣愣地看着她的背影,没有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流泪或哭泣,但内心的遗憾与不舍至今清晰而真切。

这就是我唯一记得并且想念的语文老师。

“所谓教育,就是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忘记后,剩下的那部分。”

张老师曾经教给我许多语文知识,但是现在大都记不起来了。我记得并且感激张老师,更多的是因为她的一个威严的目光,一个弯曲并跪在地上的身影,还有她临别时那挥手的画画……

语文名师于漪

(二)语文老师有用吗?

回顾我三十多年语文学习的经历,语文老师的影响微乎其微,语文的学习几乎靠我自己。

小学时我就喜欢看书。从《故事会》到《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连环画,从《童话大王》到《吹牛大王历险记》,我如饥似渴,见书就看。不要夸我多爱学习,读书其实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果非要找个功臣,那应该感谢的肯定是我的父母。

妈妈是文盲,爸爸只认得几个字,但是他们疼爱我,对读书这件事充满着敬畏,只要我在看书,他们就很开心,只要我想买书,他们从不拒绝。小学四年级时我的连环画就已经有了一百多本,在当时,与同龄人相比,我也算是个超级书迷了。那一年的暑假,我还和姐姐一起背着这一百多本连环画到县城里摆过摊,并且赚了几块钱,过了一把“下海从商”的瘾。

初中开始,我读的书就更多更杂了,古龙、金庸、梁羽生……《收获》、《当代》、《古今传奇》……杜甫的诗选,鲁迅的杂文,读得懂的就多读几篇,读不进去的就扔在一边,相当自由,特别愉快!

这时候要感谢的,应该是邻居家一位叫“大力”的哥哥。他比我大四五岁,擅长书法,并且藏书很多,大都很“高、大、上”,不少书我都看不懂。虽然他两次高考落榜,但在我心目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学生”!

我和他弟弟是玩伴,在大力哥哥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就到他房间里翻箱倒柜地搜书。然后我就把喜欢的书拿回家读,“不告而取谓之窃”,这种行为确实过分,但大力每次问清了书的去向,也都不再强行索回,只要我及时归还就行。

高中三年,课外阅读活动暂时停止,早出晚归,全力迎考。买的大都是《中学生语数外》、《中学生阅读》一类应付考试的书或杂志。为了高考,我牺牲了三年宝贵的时光,换来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值。

大学四年,忙忙碌碌地学,乱七八糟地玩,也读了许多书,并且开始正经地写点东西。没有受哪位老师的点化,也不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完全是虚荣心的驱使,读了写,写了改,改了投,不中,再投……终于,第一篇作品发表,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然后第二篇,第三篇……

这时候要感谢的,是那些书的作者,那些大师们,还要感谢大学里语文一直比我好的两位哥儿们,同样需要感谢的还有我那颗想出名的虚荣心……

我继续想:我的语文学习,老师起了作用了吗?起了多大作用呢?

我觉得,对于我,语文老师的作用并不大。

语文名师魏书生

(三)语文老师有啥用?

这时候,你会说:那作为语文老师的你,有啥用?你辞职改行好了!

不行,我舍不得,因为有学生还记得我。

从教二十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还有学生一直记得你。

一次去南京,见到了分别十五年的学生。他在外企做软件工程师,年薪不菲。其实我并没有教过他,作为文学社的指导老师,我和他相处过一段时间。饭桌上他回忆起往事说:“我现在回母校都不想去看我的班主任,高中有一次我在自习课上看课外书,她竟然把书当众撕毁了,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至今记得。老杨你就不同了,宽容随和,观念开放,和我们亲密无间,还一起成长!哈哈!”

还有一位男生在教师节从南京给我打电话,他说:“老杨你知道吗?你在我最黑暗的时候,带给我光明……”他的话让我一头雾水。后来我想起来了,读书时,他成绩一般,但酷爱篆刻印章并为之痴迷。父母反对,有的老师也批评他。但是我却一直鼓励他,告诉他喜欢一件事情就要坚持到底,并做到最好。考学校时他征求我的意见,是读本地的学校,还是考南京的?我建议他去省城,我认为从他的兴趣爱好来看,大城市人才更多,发展空间更大,仅此而已。

还有一些一直在网上和我联系的学生,说实话,不少人的相貌我都记不起来了,也想不起和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了,有的甚至我根本不认识,也没有教过他们,有的说是同学介绍的就加我为好友了。这些同学逢年过节总是不忘记给我问候,他们的话语一直温暖着我的心灵,并激励着我认真工作。

然后我在想:语文老师到底有啥用?我们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看得见的,都是易逝的,不重要的;看不见的,才是永恒的,难以忘怀的。

看得见的,比如课文篇章,字词句段,练习考卷,分数排名……

看不见的,比如尊重,关爱,坚持,宽容,理解,勇气,毅力……

前者为“授业”,后者为“传道”与“解惑”。

语文名师钱梦龙

(四)语文,到底该教些什么?

语文教学,我们往往想面面俱到: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名言警句,诗词鉴赏,阅读理解,作文技巧……无一不想让学生得到提高。

其实,这是个误区。

和数学与英语不同,语文水平的提高,往往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一年级是60分的成绩,拼命三年,毕业时未必有大的改变,尤其是阅读与写作。

原因有两个:一是重点没有抓住,二是方法不得当。

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语文学习的重点应在“基础知识”和“文言文”两大块,一是因为耗时长,临考来不及补;二是因为见效快,付出即有收获。

阅读与写作,可以看淡,甚至放弃,尤其是应试作文,与其拼命学技巧,不如认真把字练好。

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往往都是庸医。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阅读能力差,不是阅读题目做少了,往往是因为文章写得不够多。写得少,自然难以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材料组合的匠心,遣词造句的微妙,怎么去阅读?

作文写不好,未必是文章写少了,往往是阅读积累的数量不够多。复杂的众生,丰富的心灵,变幻的社态,用呆滞的眼睛和死寂的心灵是无法感受到的。

名家名篇是打开的窗,是睁开的眼,是灵巧的手,是善感的心,它们展开一幅幅画,呈现一处处景,让呆滞的眼生动,让死寂的心跳跃,让僵死的文字变活,让阻塞的句子重又快乐流淌……

所以要想语文学得好,需要从幼小抓起,而且应该重点抓阅读。在河流的源头挖大,挖深,积蓄活泼泼的清水,下游的江河溪流自然永远不枯竭。而不是在某个河道或入海口手忙脚乱,劳心劳力,却又一无所获。

很多时候,语文老师留给我们的不是一堂课的精彩,而是一个眼神的慰籍,一句话语的鼓励,一种行为的感染,一点思想的启迪,一条道路的指引。

剩下的主要靠我们自己。

我在想,一个学期,老师能讲授的课文也就十来篇,而一个学期,自我阅读的篇目可以达到数百篇,甚至更多。并且,教师的条分缕析很有可能截断我们想象的翅膀,“标准答案”更是霸占了我们自由思考的广阔天空。功利性的枯燥训练取代了审美性的愉悦体验,语文教师,究竟是在帮助我们学习语文,还是让我们离语文越来越远?

那么,语文,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1、告诉学生,阅读很重要

很多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家中有父母对阅读的轻视,社会上有众生对功利的追逐,渐渐地,他们也远离并轻视阅读。

其他学科的老师很少会带领学生阅读,所以这项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到语文教师的肩上。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比如三年,比如五年,我们告诉学生,阅读是一种交流,是一种跟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可以让你静心,让你清醒,让你充实,让你奋进,学生如果因此亲近了书本,爱上了阅读,那么他们就扩大了视野,改换了视界,语文教师则实现了自我价值,真是功德无量。

2、指导学生,该读哪些书

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理想追求,读书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学生阶段,主要是打基础,一些奠定人生底座的书最好要读一读的。比如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诞生,世界的美好,社会的组成,快乐的秘诀,奋斗的艰辛,生与死的思考,舍与得的选择。

在这里,我不能列出具体书目,因为传统文化有糟粕,西方思想有局限,新书好书层出不穷,教师水平有高有低。我们可以根据名家推荐书目,挑选一些推荐给学生,也可以结合教师的阅读经历,或者让学生相互介绍,总之,基本阅读精神和方向不变,但是书目一定要与时俱进,思想才能不断丰富与创新。

3、倾听学生,不断帮助他们修正前行的方向

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无论普高职高还是职校,语文老师常常更容易成为学生的益友,更多地愿意倾听学生的诉说。原因有二:一是语文学科的“情感性”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没有的,二是语文老师往往会更多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多了,人的情感会更丰富,更细腻,性格会更安静,更随和,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

所以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平等地相处,耐心地倾听,细心地指导,既为良师,也做益友,及时地修正他们前行的方向。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不是万能的,语文教师更不可能包治百病。

但是语文学科有他的特点,语文教师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只要我们不目光短浅,不利欲熏心,少点功利,多点良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那么语文教师的地位仍然一如既往地无人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