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反思:为什么中国学生写不出好的英语作文

在教材编排和实际教学安排中,存在一种“蛇尾”现象。在在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中,写作内容是依据各单元的话题,散插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往往被视为对话、阅读教材的附庸部分。这种安排本身就导致写作内容的支离破碎,缺乏系统的框架。教师似乎很难窥其全貌,更不用说学生了。郑树棠先生也曾指出,英语教材中的微技能部分,如写作技巧,“编写得不尽科学,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另外,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蛇尾”现象,绝大多数课时都被用于讲授语言点、语法等内容,写作练习常常是在要下课时被一带而过,布置为课后作业,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在课后认真地按要求去完成。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没有起到预期的良好导向作用。首先,高考测试形式的缺乏多样性。不少省份的《考试说明》把高考英语作文定义为100字左右的“情景表达”。由于提供情景的形式不外乎于图画、图表、提纲、短文等,多年考下来,高考书面表达题形式雷同的现象很严重,没有质的突破和飞跃。高考英语命题人员考虑到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有限,就对作文的内容、人称、时态、文体、字数等方面做了有关限制。这些束缚思维的限制,圈定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过,这几年高考英语作文命题正在悄悄地在改变。首先作文试题的名称发生了改变,北京卷把“书面表达”换成“情景作文”和“开放作文”,湖北卷用了“短文写作”,广东卷直接改成“写作”。

其次,高考测试内容的片面性。目前高考书面表达的命题中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题材较偏,不具有普遍性。有些省市的高考英语作文题就对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考生就十分不利。

再者,高考英语作文阅卷评分的不可靠性。一方面高考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本身常不详尽,常带有较强的命题人的主观色彩,再加上评分的人常有不同的看法,故导致有一些问题往往难以取得一致认可;另一方面由于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不少阅卷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考生的作文,甚至是秒杀,打出一个中庸的分数,既保证自己不被仲裁,也准时保量完成阅卷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