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柯南道尔的成功之路

本世纪初的一天夜晚,十几个客人周末在苏格兰打猎后,围着餐桌坐下,讨论一些未破获的著名罪案。其中一位客人约瑟·贝尔医生畅谈他的演绎侦探术,语惊四座。这位著名外科医生的神奇推论,影响了作家柯南·道尔,罗勃·路易·斯蒂文生,与戏剧家詹姆斯·巴里。

“一般人都会看,却不会观察,”他说“其实只要一瞥,就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看出他的国藉,从手上看出他的行业;其余一切,也可以从他的步伐、举止、表链装饰物、以及粘在衣服上的线头看出来。

一位病人走进屋里来,我正在那里教几个医科学生。诸位,我说:“这位先生在苏格兰高地部队当过兵,大概是一个军乐队队员。”我指出他走路大摇大摆的样子,象是苏格兰高地部队的风笛手;他身材矮小,如果当过兵,大概是做军乐队员。可是他坚持说自己是鞋匠,从未入伍。

“我请他脱下衬衫,看到他皮肤上烙有一个蓝色的小小的‘D’字。在克里米亚战争时,逃兵照例都烙上这个标记。他终于承认在高地部队当过乐队队员。简单得很。”

有一个人听了说:“贝尔医生几乎可以做福尔摩斯。”贝尔医生立即叫道:“亲爱的先生,我就是福尔摩斯。”

柯南·道尔在自传里承认,的确是从贝尔医生那里得到灵感,写出小说中那位不朽的大侦探。

福尔摩斯的演绎与分析法则都是贝尔医生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讲起的。“我一向教学生注意观人于微的重要性,琐碎事物里所含的意义无穷,”贝尔医生有一次对一位新闻记者说,“无论做那一种手工艺,几乎都会在手上留下记号。矿工手上的疤痕和石匠的不同。木匠手上的胼胝和泥水匠的又不一样。军人的走路姿态和水手有分别。特别是妇女,善于观察的医生往往可以准确地猜出她身体哪一部分有病。”贝尔医生相信医生和侦探都必须培养观察力,又说任何人发展了这种能力都可以使生活丰富有趣。他去世后,他的妹妹斯提士德夫人回忆说:“一家人坐火车出去旅行,他便会告诉我们车上的其他乘客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以及他们的职业和习惯。他不必跟他们谈话,就什么都知道。后来他证实果然观察无误,我们都认为他是个魔术师。”

一天下午,贝尔医生在皇家医院里办公,忽然有人敲门。“进来,”他说,一个人进来了。贝尔医生瞪着眼睛看他。“你为什么烦恼?”

“你怎么知道我烦恼?”

“敲门时连敲四下。普通人敲两下就够了,顶多三下。”

那个人确有烦恼。

道尔有一次对访问他的人说:“贝尔医生坐在他的会客室里,喜欢在病人开口之前先作一番诊断。说出他们的病症,甚至道出他们过去生活中的琐节。几乎百不失一。”

贝尔医生每天对学生作事实证明,观察力不是魔术,是科学。在皇家医院里,有一个人走进来,他一看就说:“是个鞋匠。”后来他对学生解释说:“他的裤子膝部内侧磨损,是鞋匠独有的特征。那是他们放鞋砧的地方。”

道尔年轻时,是贝尔医生的学生助教。一次,有个病人进来了。贝尔医生问道:“你今天从南城来,穿过高尔夫球场,一路散步,很快活吧?”病人说:“咦,你看见我了吗?”贝尔医生并未看见他,但是解释说:“今天下了一场暴雨,所以高尔夫球场的红泥粘在靴子上了。别处是没有这种泥土的。”

道尔曾在自传里提到过贝尔医生观察入微的一个例子。这位医生默默地对一位门诊病人看了一会,说道:“你从前在陆军服役,隶属苏格兰高地部队,不久前才退役。”

“是的。”

“是士官阶级,驻扎在巴贝多斯?”

“是的。”

贝尔医生转过面来对他的学生说:“你们看出了吧,他是位有礼貌的人,但并不脱帽。陆军是不脱帽的,如果退役已久,应该已经学会了平民的习惯。他气概威严,又显然是苏格兰人。至于巴贝多斯,他患的是象皮病,这就证明他驻在西印度群岛。”若干年后,道尔对这件事印象犹新,曾在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希腊通译》里做详尽的复述。

道尔一八八一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挂起眼科医生招牌。转眼六年,仍然门可罗雀。因急于增加收入,改行写作。开始不甚得法,后来受了法国小说家加波儒与爱伦坡的影响,决心试写侦探小说。他要写出个不落前人窠臼的侦探。

“我想起了我的老师贝尔,”道尔在自传里回忆说,“如果他做侦探,一定会把这有趣味而没有组织的行当改造成近于严密科学的事业。我越想越发生兴趣。我该给这个人物取个什么名字呢?”

他想到英国板球家和另一位著名美国作家,都叫福尔摩斯,便替他的侦探取名为歇洛克·福尔摩斯。一八八七年第一部福尔摩斯小说《壁顿的圣诞年鉴》出版,并未立即轰动。但却引起了一位美国编辑的注意,于两年后向他定购更多的福尔摩斯小说,从此这位侦探就成了文学上不朽的人物。

道尔文笔生动,每一部福尔摩斯小说都引起欧美无数热心读者的讨论。在《诺乌建筑师传奇》里,一个近似疯狂的年轻人闯进了福尔摩斯贝克街的寓所,声称他名叫约翰·马克法兰,福尔摩斯懒洋洋地回答说:“你这样宣布姓名,好象我应该久仰大名似的,其实我对你所知有限,只知道你还没有结婚,是位律师,也是互助会的会员,有哮喘病。”

贝尔医生并不是永远没错的。但他有幽默感。每逢访客请他讲述他的演绎奇谈,他最喜欢说他诊视一位卧床病人的故事。“你不是一个军乐队队员吗?”贝尔医生俯身对病人发问。“是的,”病人说。贝尔医生很神气地转身对学生说:“诸位,你们看出来了吧,非常简单。他脸上筋肉瘫痪,是吹奏乐器过度所致。只要问他一声即可证实。你奏弄什么乐器?”

病人用肘撑起身体说:“医生,我打大鼓!”

阿瑟?柯南道尔,英国杰出的侦探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英国的“侦探小说之父”。他1859年5月22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排行第三,上有两位姐姐。自幼即喜爱文学,14岁时已能阅读英、法文学作品,诗歌创作上表现杰出,中学时主编校刊。1882年(23岁)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开始行医;1885年取得同校医学博士学位。

柯南˙道尔在索思西开业行医时,不断向《康希尔》杂志投稿。爱丁堡大学医院里的外科医生约瑟夫?贝尔为了使讲解生动有趣,鼓励学生像观察判断左撇子修鞋匠或由高原兵团退役的中士那样,对病人进行精确的观察和逻辑推理,作出必要的判断。柯南道尔受到很大启发,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故事:一个具有高度科学头脑的侦探,遇到一起谋杀案,作案人化装成车夫……这个故事就是《血字的研究》的腹稿。经过仔细琢磨,侦探被命名为歇洛克?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有四部长篇及56个短篇:第一部长篇《血字的研究》完成于1886年,隔年与其它作品合集出版于《比顿圣诞年刊》。作为一个小说家,柯南道尔认识到他的主人翁必须有一个陪衬人物出现。就这样,《血字的研究》便以华生医生的回忆形式来进行描写,为今后许多侧面的评论埋下伏笔。

《利平科特杂志》的编辑看到这篇小说后,邀请柯南?道尔继续写一篇关于福尔摩斯的侦探故事。1890年问世的《四签名》,客观上反映了对印度的殖民掠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逐渐地,歇洛克?福尔摩斯立刻成为英国文学的著名人物。柯南?道尔连续写了6个短篇故事:《波宫秘史》、《红发会》、《身分案》、《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五个橘核》及《歪唇男人》,这些故事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岸边杂志》约柯南道尔为他们写更多类似的故事。于是柯南道尔开始写第二批故事。第二批也是6篇,连同第一批,在1892年汇编成《冒险史》。与此同时,《海滨杂志》也向柯南?道尔邀稿,1892年以《银色马》为首的12个故事陆续发表,1894年汇集成《回忆录》出版。

这时,柯南?道尔决心停止写作这类故事,因此在《最后一案》中,让福尔摩斯坠入深渊身亡。此举使读者大哗,有超过两万人取消订阅连载故事的《岸边杂志》(TheStrandMagazine),连他母亲也提出抗议。

1901年,柯南?道尔听到一个朋友讲述达特摩尔的传奇,于是构思了一个家庭遭受一只鬼怪似的猎犬追逐的神奇故事,这就是1902年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巴斯克维尔的猎犬》,这个作品成功唤起了读者和出版者对福尔摩斯的希望;1903年44岁,柯南?道尔终于在《空屋》中安排福尔摩斯归来,并完成12个短篇,1905年结集成《归来记》。《恐怖谷》是他第四部长篇,于1915年完成;1917年结集的《最后致意》收录8个短篇,由于故事背景充分结合了当时政经情况,推出后轰动一时,许多人甚至以为真有其人其事。1927年发表的《新探案》是他晚年最后一部作品,***12个短篇;此后柯南?道尔“安排”福尔摩斯到“英国南部乡间隐居,专心研究养蜂事业了。”

1900年,柯南?道尔以军医身份到南非参与布尔战争(TheBoreWar)。因在野战医院表现出色,获封爵士。1930年7月7日过世,享年71岁。

南方网讯 当柯南道尔在《血字的研究》的第18页才道出福尔摩斯是如何第一眼就看出华生医生到过阿富汗时,我的好奇心已经像华生一样,被撩拨得心痒难捺了。但老实说我对福尔摩斯的答案很有些不满意,他是这样说的:“这位先生,具有医学工作者的风度,却是一副军人气概……”尽管他后面用了诸如皮肤的颜色等等非常“实在”的观察,但“风度”、“气概”这样的词汇实在太虚了,让人多少觉得这是作者无能为力之下的故弄玄虚。

我的这种想法在参加工作几年后受到了挑战。比如说我是个理工科大学毕业的学生,却进入了新闻界,而我的大学同学则大部分都从事着和专业有关的研究、技术或商业的工作。三年后我们再聚时,我发现了彼此因为“职业”而产生的“不同特征”。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因此我不会穿写字楼里白领们的那种职业装,但也不会太马虎。我穿的是带点休闲特色却并不太随便的衣着,而我的皮鞋跟的高度决不会超过三厘米。我的在学校里继续读研究生的同学则穿得很模糊。比如一件墨绿色的棉袄和一件紫红色的羊毛衫,下面是早已过时且因为穿得太久而有些变了形的条绒裤。我的从事经营活动的同学虽然不会在同学聚会上也西装笔挺,他可能取下领带或者穿一件不需要领带的休闲西装,也可能是一件质地好的羊毛衫加一件风衣,但既不会很古怪也不会很模糊,而皮鞋,则永远是干净而光亮的。

当然更多的差异表现在我们关心的话题、对待同一事物的角度和看法、说话时的语言习惯和语气上。以上种种综合起来,就成了“气质”、“风度”这样的“模糊词汇”。我们不能说作为“大学同学”,我们原本的气质风度就是相同或类似的,但毫无疑问,进入工作阶段后人们在这方面的变化,则更多地跟职业有关。而当你在一职业领域深入之后,这样的塑造不仅仅是形貌上的变化,更多地则体现在你对事物的看法和针对同一件事情的角度和做法。

崔健在《自由风格》对话中举例《保镖》,他说那个保镖最后用身体挡住了子弹,他会说:“这是我的职业,我应该比你先死。”而同样的事,在别人看来,则可能说是因为爱情或者“你是伟大的音乐家”。这其实意味着,在相同的情况里,如果你不是保镖,你不去挡那颗子弹是顺理成章的;如果你是保镖而不去挡那颗子弹,你至少不是一个最好的保镖。这是职业操守。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老公是新华社的摄影记者,被派驻香港已经两年半,再有半年就可以回家与妻子和刚刚两岁的可爱的儿子相聚。但“9·11事件”之后,美国向阿富汗发起攻击时,他被亚太分社直接调到阿富汗。对他来说,是否希望或愿意做一个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战地记者并不重要,真正决定其使命的是,他是一个记者,需要服从职业的安排。

这种职业特征对人们的左右并不像法律那样严格,却是判定你是否合格或者优秀的职业标准。比如说美国轰炸南联盟时,所的记者都奉命撤离,只有CNN的记者自愿留在轰炸区——没有人责难那些撤离的记者不应该或者不对,但几乎所有人都敬佩CNN记者的职业操守,那就是视新闻为第一生命。同样的道理,人们尊敬在“9·11事件”中那些冲入火场的消防队员,是因为在那一刻,他们遵从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人们可能尊敬他们,但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遵从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就这么简单。

人们越来越多地用“职业操守”来衡量一个人或一件事,而在不同职业中,因为强调“职业操守”而塑造的不同人的不同个性,甚至有的时候,它塑造了你的思维方式。

我的一个台湾朋友,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确切地说是资讯管理———帮助公司设计管理软件,比如说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什么的。她说学到后来,她发现这已经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的问题,和世界观、方法论有关。比如说当她帮助一个公司设计一资讯管理软件时,她首先需要了解该公司的管理模式,然后用一种方法去分析,从而建立适合该种管理方式的软件模型。她可以选择运用“结构”(STRUCTURE)法,也可以选择“物件”(OBJECT)法。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而这两种方法,实际上在改变或者说塑造了你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职业教给你的。

无独有偶,我的另一个学表演的朋友,后来完全转行做起了导演和制作人,一做就是十年。他的体会是:我原本是一个感性化的。虽然表演也有理论,但更多的时候,做表演的人依据的不是什么理论,而是感觉,甚至就是对人物直觉的理解。而有的时候,当你刻意地去分析一个人物时,你会发现原本表演的激情已经没有了,表演得反而不如不分析的好。

当然这不是完全绝对的,“但对于一个好演员来说,保持并随时调动起表演的激情是绝对必要的。”他说。但是当他把方向转向制片工作时,他发现以往那种绝对成分的感性化在一点点被扭转为理性———这扭转既是职业选择上的自觉,也是在职业特性方面给他的训练。“这个变化是苦难的,却是非常有益的。我想今天我回头去做一个演员,我会比以往做得更好———更好地调节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矛盾,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它们的长处。如果我一直在做演员且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演员,我可能无法像现在这样受到训练。而事实上,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优秀的演员,往往是那些能够保持表演的激情,而同时又能够像导演那样思考问题的原因。”

一个人的改变,一种人格特性的塑造,不可能完全来自于职业,可能用“生活”这样一个词汇更精准些。但毫无疑问,人们通常是以职业来定位社会角色,而不是套用空泛了的生活。在一个正在进入职业化的社会里,职业比生活具有更具体也更准确的代表性。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一个人选定自己职业时,他就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选择了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编辑:di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