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窦娥冤
──蒲剧《窦娥冤》观后感
01
从记事起,我就知道窦娥冤这个故事。
小时候晋南的农村,唯一的文艺活动就是唱大戏了。而《窦娥冤》作为蒲剧的传统剧目,几乎是每次必演。
每次演到这出戏的高潮部分,台上的窦娥满腔冤屈百口莫辩,悲愤与无奈交加,立下三桩誓愿:“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那些台下的大妈大娘们也受了这份情绪的感染,边看边抹泪。戏幕落下后仍然沉浸在剧情里,凑到一堆交流着彼此的愤怒:窦娥太冤了!
那个年龄的我其实不太懂什么是冤屈。但当舞台上刽子手手起刀落,霎那间血飞白练,六月降雪,我看见窦娥的誓愿似乎马上应验成真,我也莫名悲从中来,感觉窦娥委实冤屈。
在小孩子简单的思维里,窦娥的冤屈都是戏里的那些坏人害的。如果没有赛卢医害蔡婆婆,窦娥的生活里就不会跟张驴儿父子俩交集,如果没有张驴儿的陷害,窦娥就不会有这么悲惨的遭遇。
所以我就特别憎恨张驴儿和赛卢医,有次散戏后,跟着一群小孩子手拿土块躲在后台的出口,等到那个演张驴儿和赛卢医的演员过来砸过去,心里便有种为窦娥申冤报复的快意。
02
有一年村里放电影,演的是山西的蒲剧电影《窦娥冤》,由蒲剧演员王秀兰主演。
看到这部由蒲剧拍成的电影在全国上映,我就以为窦娥冤只有蒲剧可以唱。长大后听说全国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都改编、演出过此剧,只不过蒲剧唱腔特色高昂,慷慨悲壮,适合表现窦娥感天动地的冤情和愤恨凄楚的控诉,所以被选中拍摄为电影,王秀兰也因此一举成名。
那个时候的电影是露天放映,各村轮流放映。有的村民们就串村子连着看几场。有一次村里一个阿姨带着我去邻村看电影,看完电影她光顾着自己伤心难过,径直哭着回了家,把坐在树杈上的我给忘到了脑后。
当时的媒体新闻报道并不发达,并不知道当时曾经有过的万人空巷和好评如潮的观影场面。多年以后偶遇主演王秀兰,谈到影片问世后的热播情况,才知《窦娥冤》历久不衰,至今仍然是“中戏”上座率最高的教学资料片之一。
1997年,蒲剧名家景雪变再次努力把蒲剧《窦娥冤》搬上银幕,去年运城市蒲剧团又重排了这出蒲剧传统戏。
《窦娥冤》不过是一出虚构的故事,引用的也只是东海孝妇这个传说,但这么一部传统老戏,就这样经久不衰常演常新是为什么?一个朋友调侃说:因为历朝历代都有窦娥,所以老百姓才会一直有***鸣。
这个我也有点同感。记得小时候有个村民跟我家争老宅基,因为他是村官又是村霸,我家人丁单薄,爸爸又是个文化人,争不过人家,他愣是把爷爷辈的祖业黑霸占了去。等我后来再看窦娥冤,对窦娥的那份无奈就多了份理解,回头再看怎那个人,怎么看都像戏里的恶霸张驴儿。
老百姓为什么会这么关注窦娥的冤屈?因为历朝历代,社会底层的老百姓都是被忽略和不被关注的,老百姓的心声都借由窦娥唱了出来,自然会产生***鸣。
03
五年级时,我的语文老师酷爱戏剧。在他简陋的书架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元曲大家的剧本。
像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乔吉甫《扬州梦》,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我都借来读了一遍。
因为从小就对窦娥的故事熟悉,所以对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尤其爱不释手,反复诵读,以至于里面大段大段的唱词都能倒背如流。虽然不太明白其中深意,但读到那些悲壮的词句时不免会心动落泪。
到了高中,语文课本里节选了一段《窦娥冤》,里面有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的场面。
窦娥为了说明自己的无辜和冤屈,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那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但为何现实里却存在着坏人得志,好人受欺的不公平现象。
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窦娥面对天地发出了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
这段滚绣球里指斥天地鬼神的控诉,让我首次对是非善恶和社会的公平性有了思考。
一个社会,由于人们的身份、地位、遭遇等方面的不同,人和人之间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社会上总是存在着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像窦娥和她的婆婆那样的人。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与要求如何维护?有赖于社会的公正平等对待。
郭沫若说过,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在一个是非观念颠倒的不公正社会里,那些期待公正的人只能是像窦娥一样哀莫大于心死,发出无奈的哀鸣:只落得两泪涟涟!
04
时隔多年,再次提起窦娥冤的话题,源于上周单位组织观看青年蒲剧团新排的《窦娥冤》。
如今的我是个定纷断案的法官,再看这出戏,我关注的已然不是剧情,不是唱段,也不是演员的演技,而是窦娥冤屈的原因。
这桩案子并不复杂,官府稍微用脑子想一想事情的原委,并做一点简单的调查,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然而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梼杌却简单从事,偏听偏信,屈打成招,致使窦娥冤屈而死。
诚然,元代社会里的等级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公正是客观存在,但是执法者只要稍有一点维护社会公正的责任性,对弱者表示一点同情,都不会造成窦娥的冤屈。
当社会黑暗,执法者又昏庸丧理,像窦娥冤里的梼杌太守,贪赃枉法,向强权和金钱献媚时,整个社会就会向权贵屈膝投降,势必会造就万千个层出不穷的窦娥和冤狱。
正像窦娥总结的:“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司法制度的黑暗和残忍,执法者的贪赃枉法才是她悲剧的根源所在。
如果让我说这次看戏最打动我的是什么,我感觉不再是窦娥悲愤的陈词,而是那句最直接的控诉:“官吏无心正法典,百姓有苦口难言。”
我们天天讲端正司法理念,当我们内心能真正能信仰敬畏法律,秉持公平正义,能够公开和平等对待每个人和每件事时,社会上将不再会有窦娥。那个时候,《窦娥冤》或许就真的仅仅是个故事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