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企业生存现状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深圳因遭受疫情冲击,全市经历了一场“疫情阻击战”,截至目前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然而,在本波疫情期间,深圳许多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不小困扰。为进一步了解疫情对中小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和企业面临的困难和诉求,证券时报联合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开展了2022年疫情下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状况调查,通过对创投机构被投企业这一群体的调查来管窥当前疫情散发下的中小企业运行现状。
本次接受调查并成功收回问卷的企业有97家,约43%为科技企业、29%为制造业企业,另有约23%的企业为消费、互联网和医疗健康类企业。在企业规模方面,有48%的企业员工人数为100~500人,另有26%企业的员工人数在500以上。从业务模式来看,55%的受访企业业务模式为纯线下业务,有38%的企业业务模式为“线上+线下”。
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93%的受访企业表示疫情对其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停工停业拖延生产进度、原材料等供应链供给跟不上、订单执行延后等。问卷调查以外,证券时报记者还分别对医疗、消费、科技、高端制造、素质教育培训机构等行业做了访谈。
接受记者访谈的企业,谈及当前面临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停工停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二是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出现萎缩;三是有资金需求却融资难。企业呼吁,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科创型企业的减税降费措施,从而缓解企业在科研投入方面的压力,此外,建议进一步推动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纯信用贷款,缓解中小企业在发展阶段的融资难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包括深圳多地政府纷纷出台纾困中小企业的措施,有力地维护和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并提振了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
停工停业拖累生产进度
“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线下全部停课,课程内容也不适合线上授课,所以整个运营是完全停滞的。”UBTV小主播深圳前海&后海校区创始人何逸告诉记者,目前机构有学员300人左右,粗略统计,停课一周,损失大约五六万,停课一个月就要损失约30万元了。
受到深圳年前年后的新一轮疫情冲击,何逸的培训机构今年以来没有开过张。她表示,如果3月份情况没有好转,就只好继续休息。按照劳动法规定,休息期所有员工工资第一个月全额发放,第二个月起按照深圳市基本工资标准发放基本工资。“我和房东沟通了,如果3月还不能上课的话,他可能会适当降租。”
何逸表示,作为企业肯定会积极配合抗疫,但也希望政府能更加精准地防疫,逐步有序地放开,保证企业能正常运营。“我们没法停工太久,最多一两个月,否则之后很多东西要再调动起来就很麻烦,这个是重点。”
陆女士是深圳石岩的一名外贸企业主,春节后因受深圳石岩片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她所在的工厂停工停产了十来天,直接经济损失大几十万,抛开人工房租这些,在停工期间,她最担心的是影响货品的交期,外贸订单完全按合约办事,没有回旋的空间,如果逾期将支付赔款甚至取消订单。因此在石岩2月中旬可以复工后,她迅速带上所有员工,再从劳务中介处请了临时工,夜以继日地生产,终于赶出了货,这才松了口气。
陆女士与何逸持同样态度,她本人对疫情防控最主要的诉求是“要快”,出现问题后能尽快扑灭,如果时间拖长了,企业耗不起。她也听说一些底子较薄的同行,遭遇停工停产后处境非常困难,“因为疫情影响,我这几年在日常经营时要时时考虑风险管理的收益,重视现金流的管理,没有以前那么激进了。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朋友从求发展到求生存在转变。”
深圳一手机产业链上游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的工厂100多人,若停工一周,将损失200万的业绩,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如房租,人工等)。相比经济损失,他更担心的是流失客户,一旦他停工,客户会把订单转给其他同行生产,此前碰到这种情况时,即使不赚钱甚至赔本,他也会马上把订单发到其他没有停工的企业,“开发一个客户很难,流失一个客户却很容易。”该负责人表示。
不过,停工停业毕竟非常态,大多数企业主认为,扛过去了又是“艳阳天”。何逸预计今年一季度仅能完成原计划营业收入的30%,但她对前景表示乐观,认为创业要看长远,需求和消费并没有减少,只是暂时延缓。“强者生存,近期我已经知道有一小部分机构关闭,意味着能活下来的机构竞争压力就会变小。而且,疫情期间,我们一直跟家长有很好的交流,信任度和口碑反而提高了。”
需求萎缩业务拓展受阻
相对于停工停业所带来的短期冲击,更令企业主担忧的是,疫情导致的长期需求萎缩。在某些行业,这种现象已经发生。
“除了新冠检测相关的企业,整个体外诊断行业受疫情影响,全行业的业务应该萎缩了40%以上。”加美生物创始人刘小龙判断,这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体外诊断(IVD)企业,2021年6月开始销售产品。刘小龙表示,疫情下医院服务受限,还有一些医院和科室出现阶段性停诊,医院病人因此减少许多,医院对体外诊断方面的医疗器械需求也相应减少。
据记者了解,当前除与疫情相关的医疗器械及耗材需求大幅增加之外,医院对其他医疗器械的需求确实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成立于2017年的世格赛思,主要从事微创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和销售,创始人冯耿超向记者表示,现在许多非急病、重病的患者都会延缓手术计划,外科手术量就出现下降,进而使得医院对外科手术耗材的需求量也减少了。“原来一个医院可能有100位住院病人,现在只有70~80位,需求确实是萎缩的。”
而实际上,除了与疫情相关的医疗行业之外,许多行业都尚未从2020年疫情中完全恢复过来。“我以前每年换一个最新款的手机,但现在的手机已经用了3年了。”深圳的曾先生是一名消费电子产业链下游供应商,他所在的行业订单减少,从而导致竞争加剧,价格战激烈,与此同时,生产、服务研发、供应链等各方面成本却不断上涨,导致利润一降再降。
曾先生告诉记者,反复爆发的疫情对各行各业都带来持续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消费热情。由于消费需求不振,整个产业链都受到影响,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同时造成流动性紧张。他近期刚收到一张3个月的承兑汇票,是去年8月份就交货的订单,这意味着他从交货到收款,需要9个月时间,付款周期被拖得很长。为了应对付款周期拉长所造成的资金缺口,他已将家庭名下的所有商品房抵押贷款,他向记者表示:“目前仍有一定的资金需求,但信用贷款太贵,企业利润不足以支撑。即使是3.75%左右的经营抵押贷款,仍占了企业利润的绝大部分。”
曾先生表示,目前大量商兑汇票横行,既没有提高社会效率,反而对企业的流动性带来严重的伤害。企业经营需要正常的现金流,对于很多稳健经营的企业来说,只要每月及时收回货款,基本不需要银行信贷支持,更不需要纾困。
“我们的产品销售其中一个销售对象是民航业,如今疫情冲击最大的就是民航,这部分业务去年占比会有30%~40%,现在我们做了业务调整,目前只占10%左右了。”超节点创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晓涛对记者表示,民航业务板块的收缩,就必须扩大其他板块的业务量,才能保持整体业务量不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