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故事集》读后感

? 2018年6月7日,我加入了新心读书会,成为读书会的一员。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第十一期读书会,那一期主题是关于历史的,虽然我对历史不太感兴趣,但还是努力地融入到讨论中去。也让我对读书会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一开始认为,读书会大概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书友聚集在一起看书吧。然而我发现,其实是大家***同读一本书,然后坐在一起讨论书中的感兴趣的地方和困惑的地方,可以从中得到很多课堂中没有的知识,一些人生的真谛。这是一种我很喜欢的方式,以前总是自己一个人读一本书,几乎没有其他人可以和我一起讨论,自己也不会坚持的去写读书体会.在读书会中,我可以听到别的同学对于书本中的很多我想不到的地方,我可以从中学习到他们的优点,善于思考,并积极地寻求答案,这样才能在读完一本书的时候有所思,有所得。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希望能开始自己新的读书历程。

? 6月14日的第十二期读书会,我们一起讨论了<<莎士比亚故事集>>这本书,此书以比较易懂的文字讲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经典的戏剧以故事的形式展现,让刚刚接触莎士比亚作品的我更加容易的理解。

一个伟大的作品,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而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莫过于此.他的作品与其他剧作家相比,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中无 "的作品,探寻了世界人与人相处之间的难题,引起了人们的***鸣,引人思考,却不予以答案。我看的过程中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和老师,书友的讨论中似乎得到了一些答案。

? 讲述了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痴迷魔法,被弟弟安东尼奥伙同那不勒斯王阿隆佐纂夺了王位。普洛斯彼罗同幼女米兰达流落荒岛,靠着魔法的帮助征服了岛上的精灵和唯一的居住者—奇丑无比的土著凯列班。十二年后,那不勒斯王和儿子斐迪南,以及安东尼奥等人乘船经过海岛。普洛斯彼罗得着机会,利用法术唤起暴风雨,掀翻了他们的船只。那不勒斯王一行人受尽折磨,最终找回迷失的本性。普洛斯彼罗宽恕了他们的罪过,并把女儿米兰达嫁给了斐迪南,结局皆大欢喜。

? 说实在的,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以为按照普通人的思维结局应该是普洛斯彼罗让弟弟安东尼奥和那不勒斯王阿隆佐认识到错误并受到应有的惩罚,而莎翁的思维果然非同一般。在查阅了莎翁写作这书的背景我才知道,这是莎翁晚年的作品,宽恕罪恶,以德来战胜邪恶应该是当时莎翁的心态吧.

? 普洛斯彼罗花费20年的时间,就为了最后的和解,把罪恶化为美好,他是一个心很宽的人,展现了人性的美好。而他的女儿米兰达,是剧中最单纯的一个人,普洛斯彼罗让她一直保持着这份单纯 ,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普洛斯彼罗要利用魔法使米兰达迅速爱上斐迪南王子,为什么不让她自己慢慢感受爱情的美好呢?为什么是斐迪南王子成为她丈夫而不是其他人呢?这始终是我的疑惑。可能是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我国古代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放到现代社会,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被大众认可的,我是不太赞成这种父母过于干涉子女婚恋的行为,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子女如何正确的选择自己的伴侣,而不是为子女的婚姻作选择,现在提倡恋爱自由,我国《婚姻法》对此的规定如下:

第三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第五条: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但是即使法律有这样的规定,在我国一些落后地区,现在还是存在包办婚姻的现象,法制观念淡薄不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也是存在问题的。

?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我们不难看出,莎翁是提倡男女自由恋爱的,但是《暴风雨》中却出现普洛斯彼罗利用魔法使米兰达迅速爱上斐迪南王子,在单纯的米兰达还未感受到爱情的美好时却已为人妻,这难道是莎翁有意而为之?

这个众人皆知的西方爱情故事,我现在才读了原著,有点羞愧。在读原著时,被莎士比亚的华丽的文藻所震撼,不愧为戏剧大师。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的爱情是美好的,同时也是悲壮的。我认为他们爱情的悲惨结局源于他们的家族对立与仇恨。他们因为家族的关系而不敢光明正大的在一起。戏剧开场诗这样写道:“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

而由晓琪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当父母极力反对你和相爱的ta在一起时,你会选择爱情还是孝顺?’

我当时的回答是:我可能会选择爱情,因为我觉得如果我觉得幸福,父母会支持我的。

但是,如果坚决反对呢?

首先,我认为爱情和孝顺两者并不冲突,两者兼得也是常见的,父母与子女的战争没有赢家,只会两败俱伤。但是如果遇到“你和ta在一起,我们就断绝亲子关系”这种情况时,我们将会如何选择呢?那么我想,我会选择父母。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妈妈从我懂事时起,就告诉我,找男朋友不要找省外的,离家远的地方都不要找,妈妈并没有歧视或讨厌外省人的意思,只是不想我嫁去离他们很远的地方,他们只是想在我结婚后能够比较容易,方便的见到我,而这,也是成为我找另一半的一个地域条件。我的姐姐,她的男朋友是湖北的,而我家在广东韶关,两地相距甚远,起初我妈妈极力的反对姐姐和她男朋友在一起,但最后还是同意了。当然,我只有经历过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才更加有发言权,希望我能收获美好爱情的同时,不伤害父母的心。

都说莎翁是个法律家,在戏剧中也出现了较多的法律现象,作为学法律的我来说,对于剧中出现的法律现象尤为感兴趣。比如,罗密欧在买毒药的时候,卖药人说:‘这种致命的毒药我是有的,可是曼多亚的法律严禁发卖,出卖人是要处死刑的。”? 再比如朱丽叶母亲在14岁前就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在朱丽叶14岁时,母亲就决定让朱丽叶结婚。这让我感到很惊讶。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当时社会反映,早婚早育也是当时社会的写照。那么,14岁以前,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完全,为什么会允许那么早结婚呢?这个问题 得到了康丹老师的解答:首先,古代的劳动力主要是人,国家鼓励早婚早育;其次,古代的医疗条件没有那么发达,没有避孕措施或避孕措施不够科学;再者,社会早婚观念盛行已久等等原因。可是即使有这些理由,我还是难以置信14岁的朱丽叶有那么高的爱情觉悟,回想我14岁,还不知道爱情是什么,就算现在也不太明白呀,难道这是东西方教育的差别?emmmmm........再来说说我国的法律知识,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保护,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

回到戏剧本身,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后都死于非命,结局令人惋惜。他们两个家族被他们的爱情感动却因此而和解了,若要悲观的看待他们的离去,不如说他们的离开,不仅造就了一段美好的爱情史,还使得他们的家族世代仇怨和解,减少了更多悲剧的发生。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演成了今天这一本戏剧。

通过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看到很多人间冷暖,人性的真善美,丑与恶。由观书,观自身,到观社会,我们在反思与学习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