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舟山在明朝的历史?
明朝(公元1368~1644年),1369年(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命征南将军汤和处理东南防务。汤和部下的两个指挥官在秀山岛干预当地居民的民事纠纷,被人打死。汤和迁怒于舟山百姓,奏请朝廷说:“昌国居民外结倭寇,内多盗贼。”是“不可教化之顽民”,是“边防之大患”,执意要撤废县治,驱迁岛民。朱元璋听信了汤和的奏报,下诏撤废昌国县,所有岛民悉数驱迁到内地。诏书下达后,昌国州紫微岙人王国祚以为大谬,奔赴南京向朱元璋说理,力陈舟山岛民不可内迁的理由。为此,朱元璋作出调整,同意留下部分居民,即城区四里内的547户,8085人可以留下,其余46岛居民全部赶往内地。这就是舟山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海禁。
昌国县废后,史书开始称昌国为舟山。“舟山”一名来自民间,或以为本岛“山形如舟”而得名,或以为“渔舟云集于此”停泊而得名。
迁徙的命令虽然颁布实施了,县治也没有了,但实际上不少居民陆续返岛,逐渐打破了限制,沿海渔民也不可避免地到舟山靠泊,或为避风,或为淡水食品的补给。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舟山群岛又有居民6005户。
明末清初,部分明末遗臣拥戴鲁王朱以海“监国”,于1649年(清顺治六年)移驻舟山,与清朝展开攻守战,前后延续十多年,直至清康熙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