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有哪些民生工程
6月5日,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从铜陵市民生工程实施大会上传出:在省政府统一确定的十二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铜陵市增加了“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等八项民生工程,民生工程达二十项,涉及资金超过2.7亿元。
近年来,铜陵市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如何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每年必有一项民生问题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每年新增财力的60%-80%用于解决民生问题。民生工程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好事要办好,要一届政府接着一届办。”铜陵市领导的决心掷地有声。
构筑一张网: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05年6月,市领导在开门接访时,遇到一个棘手问题。一位正在读高三的女孩患尿毒症,要求政府给予救助。因其既不是低保对象,又不能参加医疗保险,不属于政策救助范围。市领导只好责成相关部门从其他渠道给予一定救济。
像患病女孩一样既不属于低保对象又不能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到底有多少?这牵动着铜陵市所有领导的心。去年底,该市开展深入调研,发现全市这样的城镇非职工居民多达12万人。很快,《铜陵市城镇非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浮出水面。欢呼声,从全市12万多名城镇非职工居民的心里发出,因为从今年1月1日起他们开始享受大病医疗保险。
事实上,近年来铜陵市积极探索并着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市民生活状况,多项工作刷新全省乃至全国纪录。2005年,该市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大病医疗统筹覆盖,城乡困难群众中患癌症、危重精神病等13类疾病的人员,人均每年可获得4000—12000元的资助。2005年底前,全市农村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市所有城乡低保全覆盖,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106元,农村月人均补差40元,补差金额全省最高。同时,在全省率先对失地农民和农村低保户实行“农转非”,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范畴;率先对各种灵活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险实施补贴。
让全体市民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既是政府应该提供的一种社会公***产品,更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铜陵市根据不同群体、不同情况,从解决群众最迫切的困难问题着手,真正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成功构筑了一张社会“安全网”。
拓宽一条路:努力开辟就业绿色通道
铜陵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随着部分矿山资源日趋枯竭和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一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就业再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市委书记沈素琍在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大会上说:“党委和政府不抓就业,就是不务正业!”按照“让有就业能力的人都能就业”的目标,该市提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坚持多管齐下,积极开辟就业绿色通道,多渠道拓宽民生之路。
根据产业结构特点,铜陵市把发展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铜工艺品加工这三个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增加就业岗位的突破口。从2001年开始,每年由市财政安排200万元引导资金,用于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全市该类企业现已发展到92家,新增就业岗位10000个,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近4000人。该市还充分发挥组织起来就业的作用,***建立再就业园区(街)9个,组建各类就业组织119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38人。
另一方面,铜陵市积极完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全市建立12个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5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建成新的市劳动力市场,累计免费职业介绍下岗失业人员21400人次;全方位提供就业免费培训,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5000余人次;连续三年在全市开展“就业帮扶百日攻坚”专项活动,目前已有1410人通过就业帮扶落实了岗位。
经过不懈努力,铜陵市就业再就业之路越走越宽:三年来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3608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862人,新增农村劳务输出131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安装一道闸:积极构建社会救助体系
让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帮助,让需要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关爱。这是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追求。几年来铜陵市积极探索建立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缓解困难群众的生活压力安装了一道减压的闸阀。
“使全市所有城乡低保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只需带只空书包,就可以进校门上学。”这一梦想已在铜陵市变成现实。为切实解决群众上学难、上学贵的难题,该市先后制定出台多项规定,实施农村教育救助,此举比国家政策要求提前了半年。
困难群众无钱盖房、买不起房的现象,在各个城市都比较普遍。“安居才能乐业。”2004年铜陵市出台《城镇廉租住房管理试行办法》,对城市低保户采取实物配租、租金补贴、租金核减等方式,缓解其住房困难。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的建设力度,新建经济适用房96万平方米,使一万多户城市中低收入群众住上新房。
与此同时,该市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开通“148”24小时法律服务热线,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城乡贫困家庭无偿提供法律服务;坚决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十五”期间,累计清偿拖欠农民工工资1800万元,清偿率100%。他们还全面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实施“危房改造”和“扶残助居”工程,解决了194户残疾人的住房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