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颍上朋党之争的唐润之是谁?
( 大东乡“刘派”------代表人物唐润之)
颍上的朋党之争,开始于民国10年(1921年),清末民初,颍上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是“练”,“练”设“练总”,后改称“董事”。练总是由各练中有威望或者有权有势的人充任,他们各霸一方,很少有明显的聚朋结党的斗争。
一、颍上朋党形成之初,斗争重点在教育领域
朋党形成之初,分为三派。
西南乡“余派”-----代表人物任绍珊,苏瑞党、王振华等。他们一省议员,省一中校长余幼泉为号召,因为余在安徽教育界颇有声望,所以称为“余派”。
大东乡“刘派”------代表人物唐润之,王文珊、燕汉臣等,他们以刘道章为号召,因为刘曾任安徽省警务处长,曾代理省长,所以又称为“刘派”。
李派----代表人物李鸣玉、陈香嘏、姜鸣球等。李是美国留学生,又是颍上巨富,故以他为派名。
历代的朋党形成,都是为了争权夺利,进行勾心斗角,互相攻讦。颍上的朋党之争也不例外,他们摩擦既久,斗争逐渐加剧,此消彼长,各有胜负。1932年任绍珊被徐庭瑶军队枪毙,完全是在朋党之争尖锐下酿成的。
任氏兄弟死后,该派的主要成员投亲奔友,在外谋取职业,留在县内的有崔超凡,王静堂,张作周作为代表,并已以“第三者”为派名起而代之。
那时候的斗争重点,多在教育领域,主要是争夺学校和校长职位。当时颍上县全县只有一个县立初级中学,一到六年级县立高等小学六所,县立女子完小一所,分设在全县城乡各地。学校的教师聘用大权,完全掌握在校长手里,因此校长这一席位便成为当时各党派争夺的主要猎物,也由于派别的对立,用挑动学生闹学潮的手段垮掉对方校长的事件也有几回。
二 、朋党新变化 ,斗争重点在政界
1938年后,新桂系首领李宗仁及其将领廖磊、李品仙等相继当了安徽省主席,实行“政、教、卫合一”,在战时的省会立煌(即今金寨县)开办了“安徽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班)团”。全省青年学生大都前往受训,结业便分配到各县市工作,这促使旧的朋党之争起了新变化。以上几个派别无形中自动取缔,出现了以常法毅,余奠宇为代表的“干训派”;以陈香嘏为首的“老绅派”;以黄伯安,搞祥甫为代表的中***地下党员,因被捕自首后而组成的一派。不过“干训派”并非清一色,各派中都有干训生加入。这时斗争的重点在政界,大部分是争夺乡、镇长及保长,斗争面也就随之扩大。据统计:全县乡、保纠纷案件占全部民、刑事诉讼案的60%以上,这是颍上朋党之争的一个侧面数据。
后来在参选参议会议长,选举国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两起剧烈斗争中陈香嘏代表的一派和黄伯安代表的一派密切合作,***同对抗以常法毅和余奠宇为代表的“干训派”,此后群众命名陈、黄为“东派”,常、余为“西派”。直到1948年,颍上即将全部解放,他们都各自开溜,朋党之争才算彻底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