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帝国两次人质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对今天我们处事立身有什么借鉴意义?

东汉帝国的前期和后期,曾经分别发生过两次轰动一时的人质绑架案件:开国元勋马武遇劫案、太尉桥玄之子被劫案。

由于时代以及处置手法的不同,最终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事件过去两千余年,我们再回头审视这两次事件,也许会对那个远去时代人的思想、行为有所了解,对于今天我们处事立身,也有着值得深思的借鉴意义。

开国元勋马武遇劫案

东汉初年,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力提倡儒学,奖励气节。明、章、和诸位皇帝继承了其治国理念,明章之治、永元之隆以后,尊师重儒、崇尚道德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上高度重视道德评价,特立独行、高蹈自守的事件层出不穷。报仇杀人、义让资财、扶弱锄强的事件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发生,用劫持人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帮助教育别人的事件。

光武帝建武末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案,开国元勋、捕虏将军、杨虚侯马武遇到袭击,被人在家中劫持了!

当时,有个狂生杨政很有才学,深受推崇。他与显贵外戚、信阳侯阴就是好友。一天,杨政听阴就提到马武的威名,就想拜会一下。阴就笑笑说:“马武也是我的好友啊!以前他常来我这里,现在已经很久不来了。你一个小小的书生现在想见他,恐怕不易啊!”

杨政素来做事狂妄大胆,决心教训马武一下。他怀揣利刃跑到马府求见,马武因为心情不好,照例称病,将他拒之门外。杨政大怒,径直闯入杨府,抓住了马武,将一柄钢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厉声斥道:“杨虚侯!尔深受国恩,备位藩辅,不思求贤以报殊宠,竟敢如此小视天下英俊!该当何罪?今天你要是敢动一下,我就杀了你!”

马武虽身经百战,却也吓得脸色大变。马府上下大惊失色,以为马武是被盗匪劫持,一片大乱。消息传到阴就耳中,他急忙飞驰而至。阴就当众斥责马武不该小视英豪,以致酿成大祸。又问马武:“你可愿与杨政为友?”马武为保命,赶紧连声答应:“愿意!愿意!”杨政这才收刀还鞘,在阴就的护送之下扬长而去。

马武被人劫持的原因让人哭笑不得,劫持他的人,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儒生——杨政。而且两人素昧平生,从无任何过节。但为何会发生这样一起绑架案呢?

马武是南阳人,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东汉帝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他出身草莽,原本是绿林军的人,归顺刘秀的时间较晚。马武虽然战功也算显赫,但从未做过主将,在功臣中不算很突出,排名一直比较靠后。

对于这个问题,马武心里一直很不服气。建武末年,随着大批宿将的去世,他一心想杀敌立功,争取再建新功,也好一举超越排在前面的那些老弟兄。

但由于刘秀自建武中叶统一天下以来,二十余年止戈息武,马武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怏怏作罢。虽然马武曾多次向刘秀请战,却都被拒绝。建武二十四年秋,马武终于得到了一次难得的上阵机会。

他被任命为征南大军副将,跟着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南征武陵苗人首领相单程。但因为种种原因,主将马援病死,南征作战打得很不理想。

刘秀大为震怒,连死了的马援都被革爵问罪,马武作为副将也被申饬一顿,只得灰溜溜地回家闭门思过去,很长时间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因为丧失了为国效力的机会,马武变得有些消沉,把自己关在家里生闷气,谁也不想见,就连老友阴就他也懒得答理了。

经过这场大变,马武一点都不恼恨杨政的无礼,没有利用权势去报复人家。他汲取了教训,思想不再消沉,也不再自傲。他下了决心,一如战争年代一样,天天坚持操练,随时准备上阵杀敌。马武的这一转变,不能不说是狂生杨政特殊教育的结果所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马武的耐心和努力等到了机会。到了永平初年,羌人首领滇吾、滇岸兄弟率兵数万杀入陇右,威胁关中,马武再次请缨,终于得到了新君明帝刘庄的批准。

在马武的指挥下,汉军大获全胜。马武成为当时军中最为耀目的一颗将星。此前默默无闻的杨政,也藉此名扬天下。像马、杨之间如此特殊交往的事件,在后世的人看来,实在是有些骇人听闻。但这就是东汉时代的风气,率直质朴,颇显粗鲁。

从信阳侯阴就对事件的处理方式看,冷静而周全,既保全了人质马武的生命,又保全了绑架实施者的安全乃至面子。最后的结果是,双方皆大欢喜,相安无事。马武与杨政之间以特殊的方式结交,一时传为美谈。但时隔一百多年,发生在东汉末期的另外一起绑架案,起因和结果都不是那么美妙了……

太尉桥玄之子被劫案

到了东汉末年,虽然其民德之美,还是一如既往,但政治却日渐腐败。安帝时期开始,法禁松弛,社会混乱,铤而走险的人不胜其数。在京师洛阳,劫持人质的事件就时有发生。而且这样的事情,往往发生权豪富贵之家,屡见不鲜。

东汉末年有一位品德高尚的名臣,名字叫做桥玄。他曾在灵帝时代做过度辽将军、司空、司徒、太尉等要职。桥玄在朝任职的时代,由于皇帝昏庸、宦官弄权,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桥玄一生,功业平平,就是在东汉时代也算不上太出色。桥玄在史上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他对幼子绑架案的处理。

《后汉书》上所记载的绑架事件大概是这样的:

“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嗔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弛,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

这件事轰动一时,朝野民间都是议论纷纷,就连当时的人也很难理解桥玄的举动,且不要说是如今的人了。由于年代久远,这件事情的具体细节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根据史书上的简略记载,我们可以设想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情节很可能是这样的:

因为桥玄是大官僚,而且是宰相级别的高级官员,他很可能居住在洛阳市内某个巷子的高档住宅里。有些打家劫舍、为非作歹的恶人,最喜欢在这些区域生事。年仅十岁的桥玄幼子与往常一样,独自在家门前玩耍。

就孩子而言,没有自我防御能力。而桥府的家人也因为地处闹市,疏于戒备。忽然有三个歹徒,手拿棍棒钢刀,劫持了孩子,冲入桥府,并登上了阁楼。他们挟持孩子,在阁楼上大喊,开出了索要赎金的条件。

家丁们听到绑匪的声音之后,急忙围了过来。管事的人一面吩咐去请桥玄,一面用好话稳住绑匪。桥玄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现场与绑匪对话:“快把孩子放了,饶你们不死!”绑匪因为人质在手,有恃无恐:“少废话,快拿钱来,不然,就要了他的小命!”桥玄怒了:“你们这些该死的劫匪,光天化日,竟敢入府劫持小孩,想要钱?办不到!我分文不给!”

桥玄一边和绑匪周旋,一边暗示府里的人尽快去报案。过了一会儿,司隶校尉阳球率领河南尹、洛阳令,带着兵丁赶到,把桥玄的府第团团围住。但人质在绑匪的手上,阳球还是不敢妄动,生怕绑匪狗急跳墙,伤害到人质的生命。所以,他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桥玄对绑匪的行为深恶痛绝,此刻他也考虑好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向绑匪服软;就算牺牲人质的性命,也要把绑匪逮捕归案,不能助涨恶人的气焰。

桥玄瞪大眼睛,十分气愤地对阳球等人说:“这些绑匪,没有一点人性!连小孩子都不放过。你们快点动手吧!无论如何,先抓住这些贼人再说!”“可是,贵公子在他们手里啊!是不是先把人救下来再说?”阳球道。

“胡说!现在在我们眼前的,是无视法纪、为非作歹的奸人,是蔑视国家律令的贼子。这是国家大义所在,绝非个人恩怨,我不能因为爱惜自己儿子的性命,就让这些人予取予求,逍遥法外!”

“你们快动手吧!”在桥玄的一再催促之下,阳球无奈之下,只好发动强攻捉拿绑匪。绑匪完全没有料到,最后居然是这样一个结果!他们在绝望中负隅顽抗,先是杀死了桥玄的儿子,然后才束手就擒。可怜这无辜的孩子,还没弄清发生了什么事,就这样白白地丢掉了性命。

是非公论

先前马武被杨政绑架的案子,虽说绑架者不以诈取钱财为目的,更像是一个过分荒唐的玩笑举动,但从现在的法律意义上说,应该也算是绑架了。

而从桥玄幼子绑架的案情来看,这是一件不折不扣的、真正意义上的刑事案。绑匪以诈取钱物为目的,绑架事主之子,再向事主索要钱财,最后因事主拒绝赎回而撕票。

后世的人们,总是把杨政绑架马武的故事传为美谈,却在一味地指责桥玄处理失当,造成儿子的惨死。比如有的现代学者就对桥玄的行为进行了极为严厉的批评,他们认为:桥玄处理儿子被劫持事件,手段残忍而冷酷,为了替自己的残忍而冷酷辩护,他还认定赎回人质是一种“为奸邪开路”,要求政府用法律禁止。

史书强调他牺牲儿子的代价是:“自是遂绝”“保护人质”和“为奸邪开路”,没有因果关系。因保护人质而赎回,是一种对人权的尊重。

自从有人类以来,好像只有桥玄一人,心如蛇蝎。正常人类都舍不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儿女、妻子、丈夫,惨死于匪徒之手。所以,只要有绑票,就会有回赎;五千年来,有无数次赎回,邪恶并没有收到鼓励!

而史书强调此后再没有发生过劫持人质事件,更是说谎!灭九族都挡不住谋反,仅杀一人而已,岂能制止犯罪?他们指责桥玄“珍禽异兽”,还说“可能是因为桥玄自己家庭内部的矛盾,也许桥玄正要除掉那个幼儿”。又说“虎毒尚且不食子,桥玄比老虎毒多了。这世界上多少恬不知耻的嘴脸和心狠手辣的行为,头上都插着‘大义灭亲’的标竿”。

上面的说法有一定的正确性,但也有很大的片面性。从史书上记载的桥玄生平来看,他性格刚强,不阿权贵,待人谦俭,虽然屡次出任高官,但不因身处在高位而有所私请。为官清廉,去世后连下葬的钱都没有,被时人称为名臣。

从这些情况来看,他无疑是个正人君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妄加推测桥玄居心叵测,臆断其因为家庭矛盾而想借刀杀人,这种说法纯属空穴来风,不足为训。现在看来,桥玄之所以一意孤行,不顾儿子的性命而选择强攻绑匪,也许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维护自己天下名士的清誉吧!

虽然说他是为了给天下人做表率,誓不向邪恶势力妥协。出发点虽然好,但结果却很糟糕,如此不顾人质安全的硬来,显然是欠考虑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有他的生存权,显然桥玄根本并没有把这个儿子的生存权放在第一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可怜的孩子并非死于绑匪的凶器,而是死于其父桥玄的政治理想与道德观念。悲夫!

参考资料:

1、《后汉书》(全12册),南朝 宋 范晔,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1976年10月上海第4次印刷。

2、《资治通鉴》(全20册),北宋 司马光,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1973年8月上海第2次印刷。

3、《东汉会要》(全1册),南宋 徐天麟,中华书局,1955年7月第1版上海第1次印刷。

4、《三国志》(全5册),西晋陈寿,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1964年10月上海第4次印刷。